平安尝试名医平台 或顺应医院私有化浪潮

2014
09/28

+
分享
评论
村夫日记 / 健康界
A-
A+
未来的名医平台需要发挥的作用不仅局限于硬件上,更多还要在品牌推广、医生个人包装、客户服务上提供服务。

平安投资龙岗医院失败后,转变了一种进入医院的思路,开始做资源平台。近日据健康界报道,平安保险与深圳市福田区签约建名医医疗中心,政府投入物业,平安投入医疗器械,负责独立的检验中心、影像中心、手术室、药房等硬件并管理。这个平台建立之后,名医可以直接“拎包进驻”。

这种模式有一点体制下“自主”执业的苗子,是资本进入医院的另外一种方式。这种体制下的“自主”有几个特点。

一个是受到中国病人对名医的追求推动。医生的经验、职业评级、就职平台(医院)等能力硬指标成为病人选择医生的首要考虑。平安的思路是和政府合作,把名医拉出来单独成立一个专家中心,医院作为医生的“户口”所在地,无需在硬件上做任何投入,医生也没有任何风险,只需要拨出时间坐诊就可以,风险低。而鉴于名医效应以及公立医院挂号难的问题,分拨出来的专家门诊会有市场需求。

但这里的问题仍然是支付。目前平安创建的名医中心定位高端有其客观原因。中国缺乏分流问诊的机制,很多投资方会担心定位普通人群的话,很多人会因为小病而扎堆选择名医,这样可能对服务效率造成影响。平安的考虑可能是短期内从高端尝试风险比较低,管理上比较容易。但也不可避免高端市场总量小,且该方式只是为医生带来另一种收入,而不能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但这种自由执业雏形的尝试很可能顺应未来的医院私有化大潮。

公立医院一直以来存在以药养医,导致资源浪费,病人对医生缺乏信任。目前以药养医最严重的是门诊量不高的中小医院,还有一些社区医院变成开药门诊,缺乏技术含量。国家推进医药分开是必然的选择,这可能会推动一个医院私有化的进程。

对于年纪大的名医来说,未来的执业可能有更多自主性。多年来的大锅饭让大部分体制内的医生只专注于专业,没有独立经营、管理和品牌营销的能力。未来即使体制放开,给他们更多自主执业的空间,大部分医生也不知道如何管理业务。换句话说,从医病的角色转向管理病人的角色,对于一直身处体制内的医生来说比较难。

他们会需要一个平台为他们提供基本设施、管理和营销服务,让他们更能花精力在医病上。名医中心可能是一个雏形,类似这样提供硬件和基础服务的平台未来可能对名医很有吸引力。目前张强的医生集团也在运营类似的、模式,但是更多的集中在手术上,与平安的门诊策略相比覆盖面要小很多,影响力也不及平安。

但未来的平台需要发挥的作用不仅局限于硬件上,更多还要在品牌推广、医生个人包装、客户服务上提供服务。换句话说,这有点类似托管,不同的是它托管的是建立医生的服务品牌。

村夫日记:http://www.cunfuriji.com/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为健康界原创,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授权均不得转载和使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名医,浪潮,平台,医生,医院,硬件,体制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社群

  • 第九季擂台赛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健康界VIP专属优惠 加入
  • 健康界药学专业社群 加入
  • 医健企业伴飞计划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已认证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忽略 去看看
×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打赏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