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应该盯着雾霾不放?
数月前“APEC蓝”给人们的印象太深,如今“两会蓝”又来了,人们走在清晨的北京街头,心情想必与天空一样清透。
这样的好空气着实不可多得。似乎在人们的印象中,雾霾、PM2.5爆表成了某种常态。
最近,由于柴静发布的《穹顶之下》,雾霾、PM2.5又成了朋友圈里的热词。不过,本着科学的态度,我们是不是该先把对那部片子的评论放在一边,静下心来独立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对雾霾和PM2.5应该如此在意。
打开天窗说雾霾
如今,“雾霾”这个词已经与严重污染、戴口罩出行紧密联系在一起了。不过你确定知道为什么雾霾会对人如此重要么?
雾和霾,都是微粒悬浮在空气中所形成气溶胶的现象,却别只有微粒的粒径和湿度的区别。
实际上,即便是非雾霾天的空气,也是气溶胶,其中含有干燥空气(氮气、氧气等各种成分)、水分、少量微粒。雾霾天则是气溶胶中的水分和微粒浓度极大,而且稳定悬浮在空气中。
这样稳定悬浮的颗粒物,讲人们生活的地表空间完全占据,让人无处逃脱,呼吸的空气中必然含有大啊量的颗粒物。这才是人们该关注的雾霾特性。
拨开雾霾看PM2.5
雾霾与PM2.5爆表经常被人们同时提到,但是他们是不同领域的概念。雾霾实则是天气状况,PM2.5爆表则说明空气中充满了细颗粒物。雾霾是现象,PM2.5爆表才是本质。
PM是英文颗粒物(particle matter)的缩写,2.5是2.5微米的简略写法。PM2.5就是指那些空气中悬浮的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
其实这么说也不那么准确,颗粒物的形状是不规则的,很难用直径来衡量,所以这个2.5微米是指空气动力学的粒径,不过再讲解空气动力学粒径就太复杂了,姑且就用直径来代替吧。
2.5微米有多小?人的头发直径约为70~100微米,2.5微米嘛,仅相当于头发丝的1/30。就是因为颗粒这么小,才让人们如此关注。
关注的焦点在于,2.5微米直径的颗粒物涉及到一个比较强的健康效应——俗称“可入肺颗粒物”。颗粒物小于10个微米,就可以进入人的呼吸道,主要是上呼吸道,而当小于2.5微米的时候就可以进入支气管,再小一点,就可以达到支气管末端。颗粒物小于1微米的时候可以到达肺泡,小于0.1微米的时候甚至可以穿透肺泡进入人体的血液循环。所以相对于PM10来说,PM2.5显然对于人体的“入侵”更深入。
除了入侵更深入,PM2.5颗粒之所以显得那么重要,其实不只是颗粒本身,还在于颗粒随身携带了各种“武器”。PM2.5颗粒本身一般是有机碳、元素碳、硝酸盐、硫酸盐、铵盐、钠盐颗粒,其颗粒本身由于结构特性,很容易吸附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比如细菌病毒等微生物、重金属、多环芳烃等致癌物质。能入侵人体固然可怕,能携带这些杀伤性武器入侵人体的话,就显得PM2.5更为恐怖。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