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耻感——医生自杀的一大诱因
近日,四川省人民医院普外科周晓辉主任医师因不堪医闹长达8个月的滋扰而自杀身亡。
一名医生,用本来可以拯救更多生命的双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为周医生的去世感到难过的同时,也有不少人会问:连死都不怕,还怕医疗纠纷吗?
这样的问题听上去很有道理,但其实是错得离谱。在电影《催眠大师》里,心理医生问一名女学生:你平时会对谁说心里话?学生回答:父亲、或者闺蜜。心理医生又问:那假如发现父亲和闺蜜发生了婚外情,你会去找谁诉说?
是的,这个也许并不恰当的故事道出了很多人选择自杀的共同原因:羞耻感。
好强而又脆弱的医生
在朋友看来,周医生“为人低调谦逊,爱好羽毛球,朋友很少”。而据知情者说,医闹把科室里的护士“当奴隶一样”,打了“好几个值班医生”。最后周医生是“觉得对不起同事,在自己家自缢”,并且“死前已网上卖车卖房准备赔偿病人”。
从这些信息里可以看出,周医生已经尽力在解决问题,但是因为内心的愧疚,觉得对不起同事,所以才选择了自杀。
周医生的案例并不是个别现象,医生群体的自杀率一直都很高。根据美国自杀预防基金会的统计数据,美国医生的自杀率高于普通人和其他专业人士。其中男医生的自杀率要比其他职业男性高70%,女医生则比其他职业女性高200-400%。
医生给人的印象通常是坚强,有毅力,自制力强,同时好胜心强。不过,这样的性格也会造成一个问题,就是医生普遍不愿意面对自己的疾病,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方面的。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广泛存在于社会中的对医生的一种成见,就是医生自己的身体应该是健康的。既然作为一个治疗别人的人,自然应该在自我健康管理方面也做得很好。这样的成见,无形中也影响到很多医生对自己的看法,造成了在没有察觉自身疾病时的盲目自信,以及发现自身存在问题时的盲目逃避。
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的疾病,都会让医生产生比普通人更强烈的羞耻感。这种执念,可能会让他们不愿意在有自杀倾向时去进行心理治疗,也增加了医生这个人群罹患抑郁症的风险。
自杀、药物滥用 医生职业的悲剧
对于医生自杀率较高的问题,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是因为医生职业的特殊性,使得他们自杀的成功率更高。由于医生熟悉各种药物的特性,并且可以相对便利地获得这些药物,所以使用药物自杀成为很多医生的选择。
除了实施自杀,药物也可能在其它方面被滥用。在根据俄罗斯作家鲍加可夫(Mikhail Bulgakov)的短篇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一个年轻医生的笔记》里,年轻而好胜的实习医生为了遏制自己的疼痛开始使用吗啡,最后导致吗啡成瘾。
剧中年轻医生第一次为自己注射吗啡时的情景
这样的故事并不是只存在在影视作品或者小说里,对局部麻醉学做出巨大贡献的美国外科医生霍尔斯特德(William Steward Halsted),也曾深陷可卡因成瘾的问题。他在德国学习期间看到一家诊所使用可卡因作为麻醉药物,回到美国后便开始亲自测验药效,最终导致成瘾。
美国外科医生霍尔斯特德
但是霍尔斯特德发现,虽然可卡因会让人产生依赖,但是也会使人精力旺盛,头脑清晰并且不知疲倦。作为一个外科手术的狂热者,霍尔斯特德似乎是发现了适合自己的一剂“良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虽然他的事业如日中天,但是却越来越离不开可卡因,最后不得不进入疗养院治疗。
不过与普通人不同,医生在面对药物依赖的问题时,往往能表现出惊人的自制力。霍尔斯特德一直在严格控制自己的用药量,甚至在触手可及的地方放上一瓶可卡因来测试自己的自制力。即便是在药物依赖非常严重的时候,他都没有让药物成瘾影响到自己的工作。
不管是别人把医生看成超人,还是医生自己把自己当成了超人,事实上,医生从来都不是超人。医生也会生病,也会被抑郁症困扰。医生自杀率高于常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工作时间长,责任和压力更大,没有时间放松。但是,当这些问题无法在短期得到改善时,医生就只能学会客服自己的“羞耻感”,在生理或者心理出现问题后及时找其它医生治疗。这样的话,或许像周晓辉医生那样的悲剧会少发生一些。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