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 打造高效急诊通道不可忽视的四大环节
急诊是医院拯救生命和救治危重患者的前哨,是医院综合救治水平的缩影。而我国急诊“不急”现象普遍,据不完全统计,来急诊就诊的患者只有20%真正符合急诊条件。非急诊病人占用急诊资源不仅导致急诊资源大量消耗,而且容易致使真正有急诊需求的患者延误救治。
因此,在抢救急危重症伤病过程中,为了挽救患者生命,给真正有需要的患者提供快速、有序、安全、有效的救治,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着手打造急诊绿色通道。在通往“打造急诊绿色通道”目标的路上,有哪些重要环节不可忽视?
环节一:建立院前信息联络平台
对于急诊患者来说,最为宝贵的莫过于时间。做好信息沟通,在患者抵达医院之前最大限度地掌握患者信息,可以为患者获得及时有效的救治争取宝贵时间。医院与急救部门以及基层医院之间建立信息联络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
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在急诊科与市急救医疗中心江南急救站之间搭建的联络平台便很好地解决了信息前递、院前衔接的问题。联络平台包括微信群和内网电话等,急救中心医务人员能够通过微信群、内网电话等方式第一时间将患者病情告知医院急诊科医务人员,有效实现院前急救的医疗信息共享与医疗服务快速衔接。
此外,针对专病的急诊,院前信息联络平台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解决发病频率高、有效救治时间短的常见急诊急症。厦门市心血管病医院牵头启动了国内首个“全市覆盖区域协同胸痛急救网络”,便是针对胸痛的几种主要急症搭建的包括急救车、基层医院、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等医疗资源在内的有机整合网络,“患者未到,信息先到”,为“院前急救和院内抢救的无缝连接”做了有益尝试。
环节二:实现有效预检分诊
针对我国“急诊不急”现象,在打造急诊绿色通道的过程中,预检分诊是极其关键的环节。只有首先准确地把真正需要急诊救治的病人从非急诊患者中筛选出来,才能谈及后续快速、有序、安全、有效的救治。
绵阳市中心医院为实现科学迅速预检分诊急诊病人,缩短急危重患者预检分诊时间,对整个急诊就诊流程进行了大调整。将预检分诊前置到急诊挂号之前,要求所有急诊患者先预检分诊后急诊挂号,第一时间筛选出急诊高危患者,优先救治,合理利用急诊资源。为此专门在预检分诊环节中配置了快速生命体征监测仪、疼痛评分尺、心电图机、血糖仪等先进的预检设备,安排高年资护理人员把关,提高预检效率,缩短分诊时间。
环节三:设置专病绿色通道
为了帮助发病患者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越来越多的医院急诊科将发病频率高、有效救治时间短的常见急诊急症整合为专病绿色急诊通道,急性胸痛、急性脑卒中是医院设置最多的两个通道。
“急性胸痛”是急诊科常见的就诊症状,涉及到多个器官系统,与之相关的致命性疾病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肺栓塞、主动脉夹层、张力性气胸等,早期识别和治疗可明显降低死亡率、改善远期预后。为此,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通过整合医疗资源,专门为急诊胸痛患者开通了可以实现快速诊断、迅速救治的急诊绿色通道;在医务人员配置方面,厦门市心血管病医院急诊科专门为急性胸痛患者调整了急诊医护机构,安排心内科医生24小时值守,遇到疑似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立即进行检查,一旦确诊直接将患者送入导管室进行治疗。
对于急性脑卒中病患来说,溶栓是最为有效的救治方法,然而,溶栓救治急性脑卒中的时间窗非常短。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溶栓治疗,十堰市太和医院(下称太和医院)建立了“1小时溶栓圈”。一旦遇到疑似急性脑卒中且发病在溶栓时间窗内的患者,当地医疗机构会紧急与太和医院神经内科或急诊科取得联系,确认转运方式。在转运过程中,太和医院神经内科溶栓小组成员会通过与当地医疗机构的及时联系,掌握患者信息,进行初步病情评估。
环节四:组建多学科诊疗团队
急诊病症涉及多个学科,为缩短患者在急诊绿色通道的停留时间,帮助急危重症患者争取更多的抢救时间,很多医院组建了多学科诊疗MDT团队。团队共同点在于,将来自不同学科的医护人员组建在一起,为危急重症患者保驾护航;不同点在于,有些医院组建的是全学科团队,有些医院针对特殊病种组建团队,还有的医院针对突发急诊组建团队。
全学科的团队: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发挥资源优势,建立了由急诊科、心内科、心外科、血管外科、介入中心、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创伤外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血液科等共同组建的MDT(多学科诊疗)团队,保障了急诊绿色通道的畅通。
特殊病种团队:绵阳市中心医院,为急性心梗患者组建了多学科心梗绿色通道诊疗小组,包括急诊科、心脏中心、检验科、120急救中心等相关科室的医护人员。此外,医院还与周边基层医院组建了多地区、多方位的心梗绿色通道小组,完善院前急救体系。
应急团队:安徽省立医院成立了一支院内急救小分队。小分队成员主要来自医院急救医学中心及ICU,均接受过美国心脏协会的导师培训,具有注册培训导师资质,掌握心肺复苏、呼吸支持、循环支持、肾脏替代、穿刺等急救技术。医院为成员配备了急救转运呼吸机、急救转运监护仪、便携式除颤仪等符合院内急救特点、便于携带的专业急救设备。当院内门诊、检查科室等位置出现急诊患者,医务人员传达呼救代码,并启动院内急救小分队应急预案,小分队成员将立即到达现场参与救治。
本案例取自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与健康界联合发起的第二届“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全国医院擂台赛”主题三“合理调配诊疗资源”中的价值案例。
2016年12月15日-16日,2016全国医院擂台赛总决赛将在大连举行,届时将选出年度十大价值案例,并决出年度三甲。报名参加,猛戳这里。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