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Gs | 渐成医保付费趋势 DRGs的前世今生
2016年,国家系统推进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按床日付费、总额预付等多种付费方式相结合的复合支付方式改革。
其中,DRGs作为按病种付费的最好方式之一,被认为是当前最具有前景的医保预付费支付方式,并被作为医院绩效评价体系的重要依据,对医管、医保、医院、病人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概念
DRGs是“Diagnosis-related Groups—诊断相关组”的简称,指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住院天数、临床诊断、病症、手术、疾病严重程度,合并症与并发症及转归等因素,把上千个病种分为几百个诊断相关组,在分级上进行科学测算,给予打包预付款。
也就是医疗保险机构就病组付费标准,与医院达成协议,医院在收治参加医疗保险的病人时,医疗保险机构就按病组的付费标准向医院支付费用,合理结余部分归医院,超出部分由医院承担的一种风险共担的付费制度。
DRGs用于医疗费用支付制度的基本出发点是:医疗保险的给付方不是按照病人在院的实际花费(即按服务项目)付账,而是按照病人疾病种类、严重程度、治疗手段等条件所分入的疾病相关分组付账。依病情的不同、病人的不同、治疗手段的不同会有不同的DRG编码相对应。
理念与方法
DRGs是众多“病例组合”中的一种,也是应用管理领域的“病例组合”中最为著名的一种。不同“病例组合”之间的区别,主要是分类理念和方法的差异。DRGs的基本理念是:疾病类型不同,应该区分开;同类病例但治疗方式不同,亦应区分开;同类病例同类治疗方式,但病例个体特征不同,也应区分开。
为了实现上述分组理念,疾病类型通过疾病的“诊断”来辨别;治疗方式通过“操作”来区分;病例个体特征则利用病例的年龄、性别、出生体重(新生儿病例)等变量来反映。由于病例数量和类型众多,DRGs的分类过程需要借助计算机来完成。而要使用计算机,需要对疾病的诊断和操作进行编码。于是,DRGs系统通常需要以“国际疾病分类(ICD)”编码为基础。
历程
DRGs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1980年代应用于美国的“老人医疗保险(Medicare)”的支付制度改革,此后传入欧洲、澳洲及亚洲部分地区,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中国学者自1980年代末开始关注DRGs,随后进行过大规模的研究。目前世界上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使用DRGs分组系统。
关于DRGs的起源,大概可以追溯到1920年代医疗服务当中的一个实际问题,即“如何比较出医疗服务提供者的优劣以便做出适当的选择?”回答这个问题的核心困难在于,不同的医疗服务提供者之间收治病人的数量和类型不同,难以直接比较。为了应对这个困难,产生了“病例组合(Case-mix)”的概念。“病例组合”将临床过程相近和(或)资源消耗相当的病例分类组合成为若干个组别,组与组之间制定不同的“权重(weight)”反映各组的特征。于是,同组之间的病例和直接比较,不同组的病例经过权重的调整后再进行比较,这个过程称作“风险调整(risk-adjustment)”。
第一代DRGs系统于1967年由美国耶鲁大学Robert B. Fetter及其团队开发(下称“Yale DRGs”)。此后逐渐在医疗管理研究中应用。1970s年代末,Yale DRGs在美国新泽西州的支付制度试点改革中应用,随后进行了改版。1983年,美国国会立法,老年医疗保险(Medicare)应用基于DRGs的预付费制度(DRGs-PPS)。
随后,DRGs陆续被欧洲、澳洲和部分亚洲国家引进,应用于这些国家的医疗服务管理当中。在2003年,有研究报道称,世界上应用DRGs的国家超过25个。加上最近几年的发展,估计目前全世界应用DRGs的国家已经超过30个。
DRGs家族
在DRGs被世界各国引进并应用的过程中,产生了多个本土化的DRGs版本,例如澳洲的AR-DRGs、芬兰等北欧国家使用的Nord DRGs、英国的HRG、法国的GHM、德国的G-DRGs,等等。再加上美国本土的DRGs在不断发展,产生出CMS-DRGs、AP-DRGs、APR-DRGs等多个版本。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这些版本总数超过了25个,形成了所谓的“DRGs家族”
本土化
中国学者自1980年代末开始关注DRGs,2004年引进国内,并同步引入北京,至今已经走过了13个年头,从最初应用在住院患者付费领域,到如今已经几易版本,内涵早已突破了付费的边界,更多地延伸至医疗质量管理、医院评价、医生评价等诸多方面。
2008年开发出BJ-DRGs。截止2011年,作为医保支付方式,BJ-DRGs在北京地区6家大型医院进行了长达4年的108个诊断分组的实地验证。
2013年,北京市组织300余名临床专家和病案信息工作人员,完成了BJ-DRGs相关临床术语的论证和分组系统升级工作,开发出BJ-DRGs(2014版)分组管理系统软件,随后,等效建立了CN-DRGs分组方案(2014版)。
公开资料显示,此分组方案共包括26个主要诊断分类(MDC),覆盖所有短期住院病例。本分组系统利用患者当次住院病案首页中的诊疗信息,先将病例按主要诊断分到某一MDC,再按照主要治疗方式分为外科部分的ADRGs(相近的诊断相关分组)、内科部分的ADRGs或操作部分的ADRGs,并结合影响临床过程的年龄、性别、有无合并症、伴随病,有无严重合并症、伴随病等其他因素,按照临床过程一致性和资源消耗相似性的原则,最终将所有病例分为783个DRGs。
2014年是DRGs研究的转折之年,为了将DRGs应用到支付制度上,北京市再次启动了DRGs研究工作,并与当年成立了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迄今为止,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已建立起包含超过2000万份出院病案首页信息的数据库。
随后,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通过对美国和澳大利亚DRGs的研究,进行本土化改造,再辅之以北京市十几家医院的数据为基础数据,在2007年出台了DRGs标准。2008年,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开发了基于北京地区特点的DRGs版本,将其命名为“北京版诊断相关组(BJ-DRG)”,并在2011年启动DRGs-PPS试点工作。2013年和2015年,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分别启动了北京市平谷区、怀柔区新农合综合支付制度(DRGs)改革试点工作。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