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周转池”来了!业内人士却说“治标不治本”
这两天,医疗圈被安徽省刷爆了。
9月14日,《安徽省“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正式发布,其中提到,创新公立医院机构编制管理方式,探索建立公立医院编制周转池制度。
编制周转池,很多人可能并不熟悉这个词。
所谓编制周转池,是根据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和服务能力的建设需要,在事业编制总量内调剂一定规模事业编制,建立事业编制周转池,供事业单位周转使用。
事实上,编制周转池是安徽首创。今年6月份,安徽省卫计委发布了“关于印发《创新编制管理建立公立医院编制周转池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下称通知),其对于编制周转池做了详细介绍。周转池主要有以下特点:
周转池是定期周转、动态调整 三年一轮
周转池事业编制重点保障医药卫生骨干专业技术人员,周转期限原则上为三年。
期满后,按照定期周转、能增能减、动态调整要求,根据公立医院床位变化和周转运行绩效等情况,重新确定周转池事业编制规模。
也就是说,周转池人员数量不是一成不变,三年周转期一到,相关部门会重新核定各岗位编制需要,有用的留下来,没用的踢出去。
周转池人员为正式在编人员
《通知》规定,使用周转池事业编制的人员,为医院正式在编人员,实行实名制管理。而
周转池事业编制实行单列管理,不计入各地事业编制总量和公立医院事业编制基数。
可见,医院更在乎员工的价值。因此,员工想要保住“铁饭碗”就要好好表现了。
动态流动 周转池人员可流向自建池
公立医院在现有编制总量氛围内,确定一定数量的人员编制,建立“自建池”。自建池编制有空缺的,使用周转池事业编制的人员及时向自建池动态流转。
这样看来,自建池更加稳定,而员工相当于经过努力奋斗到了另一个环境更好的“池子”。
周转池是标本兼治?还是治标不治本?
安徽此次具有创新性的举措,是否可以解决公立医院“无编可用”的困境呢?
有业内人士指出,编制周转池的建立,让编制继续存在,但人员需要努力才能获取,是人才留下来,不是人才就离开,灵活与稳定兼具,医院享有更多自主性。
然而,陕西省山阳县卫计局副局长徐毓才却表达了不同的看法,“编制池是治标不治本。”从“全省”角度看,编制池可解决“有编不用”和“无编可用”的结构性缺编问题,但难以解决公立医院用人体制机制不畅的根本问题。
“因为公立医院缺编不是小范围个别医院的问题,而是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也不是简单的编制增加或减少的问题,而是编制制度不适宜公立医院改革与发展的问题。并且这种措施仍然是基于编制总量管理的前提下实施的,没有在编制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方面做出丝毫变革,因此不但不利于改革,反而是巩固了落后的制度。”
天津市第一医院马嘉睿与徐毓才持相同观点。他表示:“你看哪个主任没编制,哪个院长没编制?哪个医院培养没有编制的医生?虽然编制池能让医院用人更自由,让一些有能力的人晋升,但是它
也是有编制的,只要存在编制就解决不了现在卫生体制用人的根本问题,除非彻底废除。”
编制制度应早日废除 而不是建立编制池
近两年,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取消公立医院事业编制的步伐从未停止过,而由于种种原因却一直未真正落地,很多医务人员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
徐毓才:对于公立医院,有三点更能说明编制其实早已名存实亡。一是大量存在编外人员;二是单位进人早已不再受编制控制了;三是财政早已不再给医院拨人头工资了。基于此,公立医院编制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第一步,是废除编制制度而不是建立“编制池”,也许只有迈出这一步,公立医院去行政化,院长取消行政级别才变得有可能。
浙江省临海市尤溪中心卫生院医生锦泰来(化名):编制对我来说,就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在医院,有编制心更累,每天闲着,没有好的技能提升平台,工资待遇也不行。现在就在退休后的福利和跳槽之间徘徊。
某医院在编人员:编制改革挺好,大多数单位因为编制,才有同工不同酬。在编和不在编,有时也标榜着一个人身份级别的不同,还是取消算了,大家一视同仁。
马嘉睿:医院只要有编制存在,谈跟人才、人事相关的体制改革,就是空话或者童话。只有比如院长、科主任等都没有编制,改革才能前进。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