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智能物流传输系统的中国观察
自1920年,Robota在科幻小说中首次出现,人类便开始了对机器人的想象和探索。而将机器人技术应用至医院物流系统,则要从1984年说起。
那一年,机器人Helpmate开始在英国一家医院为患者送饭、送药、送邮件。随后三十年来,机器人技术不断发展,医院智能物流系统也经历着全球变革。
比较:智能物流的三种方式
常见的医院智能物流传输系统包括医用气动物流传输系统(下称气动物流)、轨道式物流传输系统(下称轨道小车)、物流机器人运输系统(下称物流机器人)等。各系统作用原理、组成功能均有不同,优缺点迥异。
1.气动物流
气动物流是指以压缩空气为动力,借助机电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通过网络管理和全程监控,将各科病区护士站、手术部、中心药房、检验科等数十个乃至数百个工作点,通过传输管道连为一体,在气流的推动下,借由专用管道实现药品、病历、标本等各种可装入传输瓶的小型物品的站点间的智能双向点对点传输系统。
在业务能力方面,气动物流一般用于运输质量轻、体积小的物品,具有速度快、噪音小、运输距离长、使用频率高、占用空间小等优点。
但其缺点同样明显,承载容器小、载重量轻、施工时间长、维护困难等问题,使得气动物流越来越难以满足医院整体配送需求,部分已安装该系统的医院甚至只用其传送化验单据等。
就品牌而言,气动物流国产企业主要为三维,国外品牌则包括德国SIEMENS、瑞士Swisslog、奥地利Sumetzberger、荷兰TELCOM等。
2.轨道小车
为满足中型物品输送需求,轨道小车物流系统应运而生。
轨道小车是指在计算机控制下,利用智能轨道载物小车在专用轨道上传输物品的系统。
在业务能力方面,轨道小车的装载质量一般可达10~30 kg,对于运送医院输液瓶、批量检验标本、供应室物品等具有明显优势。但其仍不能完全满足医院各科室的配送需求,且造价及后续维护成本过高。当医院因扩建需增加配送站点时,常因高昂的改建成本“忍痛割爱”。
就品牌而言,目前生产轨道小车的国内企业约有十数家,包括瑞华康源、沃伦韦尔等,常见进口品牌有瑞士Swisslog、德国SIEMENS。
3.物流机器人
对比前两种物流方式,物流机器人诞生最晚,至上世纪80年代技术才趋于成熟。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