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9医师节 | 探寻医者别样师生情
世界上除了亲情、友情、爱情,还有一种感情也是那样纯粹、浓厚,这便是师生情。
师生之间,不仅是技能的传授,更多的还有老师的桃李之教、学生的感恩之心。首个医师节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聆听医生的师生故事,感受他们之间的别样情谊。
言传身教 润物无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郎大夫言传身教,润物无声,教导我们如何行医,更教导我们如何为人。”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谭先杰说。
1993年,谭先杰初遇他工作道路上的导师郎景和。那年初,在北京协和医院实习的谭先杰,因求职之事走进了郎景和的办公室。那时,导师郎景和时任协和医院副院长,兼任妇产科主任。“郎大夫看完了我的自荐书后,说名额都满了,不过科里好像还有一个专科生的名额,计划招收技术员,或许可以想想办法。郎大夫让我把求职书誊写两份,给两位副主任送过去,他们商谈争取一下。三天后,教育处老师告诉我,妇产科录取我了。”于是,谭先杰成为那年妇产科四名正式编制录取的本科生之外的一名“编外医生”。1996年,工作三年后,谭先杰考取了郎大夫的博士研究生。
导师郎景和与学生谭先杰2000年合影
谭先杰博士研究生毕业那年,导师郎景和又给予他不少的帮助与指导,给谭先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谭先杰说:“对于临床型博士,论文答辩之前还要考手术操作。那年我考的是子宫切除,由郎大夫亲自护航。我属于上手术容易出汗的‘大汗一族’,那天也一样,手术还在切开腹壁组织的阶段,尚未进入关键步骤,我就需要台下的巡回护士帮着擦汗了。当时规定,答辩评委需要七位,本院的只能有两位,其他五位必须来自院外,而且‘来的都是腕儿’。”当时,导师郎景和为缓解气氛,开玩笑说,第一,出汗是对的,说明考生对考官很尊重。如果没有出汗,就是不把考官放在眼里;第二,虽然考生汗出得多,但手一点儿都没有抖,作为外科医生是合格的。一番话让谭先杰放松许多。
手术台上出现突发状况考验医生的应变能力。开腹完毕,进行子宫切除的第一步,也就是结扎切断子宫圆韧带时,谭先杰一打结,线就断了,显然还是由于紧张,力道不稳。“我正在懊恼,郎大夫打另外一个结的时候,线也断了。他果断地对护士说:换线!我知道,其实评委们也知道,他是故意打断的。”谭先杰说。
说到手术,谭先杰则这样描述导师郎景和:“郎大夫的台风之好,绝对是学界楷模。他几乎从来不在手术台上批评人,更不用说骂人。他有时会自己先做示范,然后让你操作。他特别善于用器械巧妙指引,当你觉得下刀或下剪子特别顺手的时候,一定是行走在正确的手术路线上;反之,如果你准备下刀或者下剪子的时候,发现他的器械挡住了你的路,肯定不对。”谭先杰跟随郎景和多年,多次遇到导师如“救火队员”一般出现的场面,谭先杰自己也数次求救过。“当肠粘连分解不开肠子破口了,输尿管找不到了,子宫和卵巢被恶性肿瘤粘连包裹找不到,主刀大夫无处下手,类似‘山穷水尽’的情景时,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紧急呼叫郎大夫。” 谭先杰说,导师上台后,总是能在很短时间内理出头绪,发出一番“剪”“切”“缝”的指令后,便能迎来“柳暗花明”。
彼此理解,彼此为师。郎景和认为,师生之间除了常说的“尊师爱徒”“教学相长”之外,老师对学生要顾怜,细润无声;学生对老师要体会,滋发春枝,彼此都要读懂。“我在国外参加过一次毕业典礼,印象深刻,学生跑上台来,再一次表示对老师的谢意,而老师却说:以后不要叫我老师了,我们是同事。”郎景和说,作为学生,我们要永远尊敬老师,向老师学习;作为老师,我们要永远爱护学生,向学生学习。
全国模范 医学大师间的亦师亦友
裘法祖,浙江杭州人,著名医学家、被誉为“中国外科之父”。其刀法以精准见长,被医学界称为“裘氏刀法”。受教于他的学子中,有一大批已成为中国外科界的骨干,其中就有国内外知名的肝外科专家吴孟超院士。
裘法祖与吴孟超
裘法祖是我国外科学奠基人,被誉为“中国外科的一把宝刀”。吴孟超是著名的肝胆外科专家,被称为“破译了肝脏密码的人”。他们一位是中国外科学泰斗,一位是肝胆外科之父。他们改变了中国外科的历史,也共同演绎了一段医学界的师生佳话。
1954年至1958年,吴孟超从查房、检查病人到科研、开刀,一直与裘法祖共同工作。4年的学习,让吴孟超直接接触了“裘氏刀法”,“后来就学他的方法,如今我的手术开刀方法风格都是他教的。”
在吴孟超的眼中,裘法祖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他对待病人却非常耐心负责,他曾亲眼看到老师趴在病床边观察患者的小便量。
在裘法祖身边学习2年之后,吴孟超的手术做得跟老师越来越像。1956年,当他转为主治医生开始独立工作时,裘法祖指点他说,中国的肝胆外科还是一片空白,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在裘法祖的指点下,吴孟超和另外一位同事一起翻译了《肝脏外科入门》,快捷地进入了肝胆外科的大门。这本书裘老一直保留着。吴孟超80岁时,裘老将它当礼物送给了吴孟超。作为裘法祖的学生,吴孟超此前每年至少要和裘法祖见二三次面。每次吴孟超到武汉,第一件事就是看望裘法祖和师母。
2004年6月,中科院召开院士大会时,裘法祖和吴孟超在一起相处将近一周。裘法祖说:“当时他见我年纪大了,扶着我,陪我吃饭,接我送我,对我非常尊敬。”谈起和吴孟超的情谊,裘法祖曾说:“我们的师生情全国少有,堪称全国模范。现在有些学生做不到这样,甚至过河拆桥的也有。”
不忘师恩 常念师情
人生的境遇有偶然也有必然。北京丰台医院妇产科主任许洪梅曾因考取在职硕士研究生,认识了她的导师--北京朝阳医院妇产科主任张震宇。
许洪梅的导师张震宇
许洪梅曾写过一篇文章《成都,成都》,回忆她与导师的师生情。文章写到,导师教给自己的第一课就是做事一丝不苟与坚持认真的态度。“我去找导师签研究生申请表时,已经有其他学生比我先找过导师面谈,而录取顺序是与导师面谈的先后顺序有关。导师告诉我,如果只能录取一名研究生就不能录取我了。惴惴不安的我后来拿到了朝阳医院妇产科的在职研究生录取通知单,而当年那名第一个找到导师的学生,如今也成为我最好的朋友。”
张震宇严谨的工作作风触动了许洪梅。“有些导师在学生毕业答辩前一天才会看学生的毕业论文,但我的导师在所规定的答辩时间前一个月,就会让学生上交论文。他是为了给自己留出足够的时间,让修改时间更加充足。”许洪梅说,导师连她的论文前言部分也要逐字逐句地修改。无论是在学习阶段,还是进入临床工作,他都不会给学生找到偷懒的机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许洪梅看来,一名优秀的医生不仅要自己医术高超,还要传授给别人技能。许洪梅说,导师从不会啰啰嗦嗦教学生怎么做手术,却总是在手术的关键步骤给予学生最直接的指导。
许洪梅在读研究生、博士三年的时间里,都是在张震宇的帮助下学习、工作。如今,许洪梅在给患者做手术时,若遇到疑难问题,仍会自然地转化成导师的思维方式进行操作,问题也就会顺利解决。
导师的言传身教无不感染着许洪梅。张震宇负责病房时,每日两次查房从不间断,无论是在医院他负责的病人,还是一名普通的求助者,他都不会带有任何有色眼光,不遗余力去救助每一位有需求的人。在他看来,自己的专家号虽然“一号难求”,但他也要尽可能多的为没有挂上号的病人诊治。如果患者出现其他科室并发症,他也会帮忙请专家会诊。
2008年,许洪梅跟随医疗队奔赴到汶川地震灾区,执行救灾任务。那时余震不断,许洪梅接到了来自北京的导师的电话,不善言辞的导师却在电话中对她的安全"絮叨"起来。
“年轻时,导师说的话就像圣旨一样念念不忘;年长以后,就把导师的话语记在导师语录上面,温故知新。”
许洪梅的第一次飞行是导师带她去海南开会,帮助不会系安全带的她系紧安全带;许洪梅的第一例腹腔镜手术是导师带她做异位妊娠;许洪梅的第一篇专业文章是导师无数次修改的结果,从此她知道了写文章的套路;许洪梅吃的最贵的一顿饭是导师带学生去吃的西餐……
相比其他行业,医生之间的师生情更加纯粹,老师毫无保留的指导,让一代又一代医生成长起来。医师节即将到来,健康界感谢每一位医生导师,正是导师的努力与付出,让每一名医学生在从医之路上披荆斩棘,用精湛技术和高尚医德,赢得患者由衷的尊重。
本文综编自健康报、医院管理论坛报、健康界。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