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临床医学教育面临的新挑战是什么?
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远大目标的实现,首先要有人才的储备,卫生与健康事业也不例外。
如何培育优质的医学人才,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在10月9日举办的“2018中国医院创新发展峰会暨北医三院建院6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中外专家齐聚一堂,对中国临床医学教育的新挑战,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进行了全方位解读。
医教协同 推进医学教育改革进展
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教司副司长陈昕煜
目前医学教育仍面临一系列问题与挑战:培养与需求脱节,全科医学、护理偏弱;医学生源质量下降;医学教育理念落后等。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教司副司长陈昕煜表示,医学教育的改革主要是满足需求、提高质量。具体来讲,一方面通过院校教育和毕业后教育提升医学人才存量,另一方面通过继续教育提高医学人才的质量。
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全面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加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工作作出重要部署。提出了四项重大任务,即提高质量、全面优化结构、加强医教协同的宏观管理、完善人才激励的措施。
对此,陈昕煜强调:“卫生系统和教育系统是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是为了加强卫生系统去改革医学教育。”
北京市卫生计生委科教处处长宋玫左起第二位
在讨论环节,北京市卫生计生委科教处处长宋玫着重强调了医教协同。她认为,医教协同包括三个方面:医学教育三位一体的统一,满足卫生行业对于医疗人才的不同需求,教与学之间的协同。
北大医学毕业后教育体系的建设和实践--新故相推 日升不滞
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段丽萍全面介绍了北医毕业后教育体系的建设,北医希望通过卓越的教育、科研和医疗服务促进人类的健康。医学作为北京大学最具潜力的发展领域,是大学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医学+X的理念是希望综合临床医学和其他学科的优势,来建设北大医学,进行临床医学和其他医学的结合,形成医工、医理、医信、医学人文等学科。
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段丽萍
新时代中国医学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王维民从宏观到微观阐述了世界医学教育的变革,并认为目前中国医学教育三个滞后:1、教育计划滞后于医学教育的发展;2、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后院校持续改进易被忽视;3、专家对医学教育发展趋势的跟踪和学习有待加强。因此,要加强教育相关理论、强调教师岗位胜任力、临床专业认证保障临床医学教育质量。
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王维民
毕业后医学教育强调胜任力
毕业后医学教育应以胜任力为导向。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颁布的《毕业后医学教育全球标准》中,对毕业后医学教育的目标认定为,培养出有独立工作能力的医生。在北美,毕业后医学教育的目标包括患者照护、医学技能、沟通能力、职业素养、教学能力、终生学习6个方面。
胜任力为导向的毕业后医学教育如何实现?北大医学部副主任段丽萍介绍到,事实上北大医学部在专科医师培训上,早已开始了探索。在培训评价体系中,一方面,加强过程评估和反馈;另一方面,逐步建立胜任力导向的过程考核和结业考核体系。比如,在专科医师培训第二年结束时进行中期考核,在完成专科医师培训时进行结业考核。实现岗位胜任力并非易事。段丽萍表示,北大医学部接下来会继续完善和探讨专科医师培训,在提升临床能力的同时,开展分层培训,做好与国家制度的衔接。
同中国相比,美国的毕业后医学教育有何不同?
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资深副院长Joseph Kolars
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资深副院长Joseph Kolars谈到,作为中心性的全国机构,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ACGME)要求所有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培训项目,都是以胜任力为导向,各类培训项目必须提供文件,以证明其学员能胜任岗位。
以传统的消化科专科医师培训为例,美国传统教学方式是以临床学习为主,没有清晰的考核标准,但是ACGME提出了13项具体的能力清单,作为衡量一名消化科医生胜任力的合理依据。对此,陈昕煜表示赞同,“学位制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是要和‘住培’衔接,但可以在培训过程中严格把关,提高质量。”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校长、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张抒扬,分享了北京协和医院师资培训的实践案例。“培养一个合格的医生周期很长,师资和教学体系是关键。”张抒扬说道。
众所周知,北京协和医院历来重视医学教育,尤其在师资教育方面,既有传承又不断创新,内外兼顾,为全国培养输送了大批师资型医学精英。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校长、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张抒扬
张抒扬说,“协和的师资培训具有鲜明的特点,一直以来强调教学实体化,推进和落实全员教学,建立了全员参与、全面发展及全程培养的师资培养体系。”据介绍,该院现阶段推行的师资培训重点包括青年教师计划、交流学习计划、临床博士后计划、激励计划以及引领示范计划等。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下称北医三院)长期注重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北大医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的各类型医学人才,其中包括引领未来的医学人才、拔尖创新型的医学人才,卓越应用型医学人才以及交叉复合型医学人才。”北医三院副院长沈宁说。
北医三院副院长沈宁
如何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和意识?北医三院从四个层面入手,明确目标体系,分层递进培训,改善激励机制,研究实践并重。沈宁进一步解释道,“我们希望教师能够深入了解北医的教学文化,先进的教育理念及基本理论,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胜任临床带教和理论授课的教学工作,发现教学问题,开展教学研究。”
对于医学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美国哈佛医学院儿科教授、儿童医院全球儿科项目主任Judith Palfrey介绍了美国教学医院师资培养方案:分级渐进的职责。
美国哈佛医学院儿科教授、儿童医院全球儿科项目主任Judith Palfrey
具体来讲,住院医师在带教老师的指导和监督下,学习与患者沟通;带教老师根据具体情境来决定上述交流的价值、内容及沟通的意义;随着住院医师管理患者能力的提高,他们逐渐成为独立的医生,并同样肩负起监督低年资住院医师的责任。并详细阐述了如何在教学中全方位顾及上述内容。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