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拔子”的创新从何来? | 专访浙医二院骨科主任严世贵
如果骨头里误入一枚钉子,怎么办?
显然,主要的困难在于看不见。
为了看得见,骨科的传统方法是借助透视。但首先,在透视过程中,患者和医生的射线暴露量非常大;其次,经过透视看到的钉子其实存在些许位置偏差,这在手术精准度上又带来了另一层难题;再次,即便“看得见”了,又如何精准导航到钉子所处位置,并安全取出?
“能不能借助智能手段,不仅能让医生安全地看见骨头里的钉子,还能精准地找到钉子,更能以最小创伤取出钉子?”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下称浙医二院)骨科主任严世贵的回答是,“能”!
智微天眼的临床使命
“骨科创伤治疗的智能辅助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严世贵说,国外尚无成熟产品,国内存在较大的创新空间。“而且创伤治疗属于刚需,患者需求量又大,这是我们开展研发的初心。”
随着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渗透,以及达芬奇机器人登陆中国市场,严世贵最初的想法逐渐清晰起来。
这个想法的最终落地,基于严世贵与他的老朋友何滨达成的理念共识。骨科医生出身的何滨,是三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三坛医疗)的创始人,他的团队为严世贵创新想法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
合作中,两方发挥各自所长,由医生团队提出想法,工程师团队配合研发。3年过后,“智微天眼”激光手术导引系统的临床应用课题顺利完成。
在该系统中,可借助AI技术帮助临床医生完成一些高难度的、需要微创的手术。“AI代替了外科医生的眼睛,而且能够精准设计出最好的手术方案来治疗病人。”浙医二院骨科创伤病区副主任李伟栩解释道。
李伟栩口中“最好的手术方案”,即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损伤控制是外科手术的基石,精准外科对于严重创伤的救治意义重大,也一直是外科手术追求的目标。”
2016年,某著名主持人的腿部被钉子刺伤,一截钉子断在小腿中。通过激光手术导引系统辅助导航,主刀医生合理规划手术路径,以极短的耗时微创取出小腿中的钉子,取得近乎完美的手术效果。
据三坛医疗研发副总陈汉清介绍,激光手术导引系统只是“智微天眼”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的第一个模块,未来还将不断有其他创新模块逐步落地临床。“我们最大的优势是依托临床,后期所有产品和项目规划也都是围绕骨科的临床应用。”
鞋拔子的创新灵感
不仅仅是手术机器人系统,作为浙医二院每年拿到国家课题最多的科室之一,严世贵团队待转化的创新成果颇为丰富。
以骨头愈合为例。骨头愈合需要材料补充,而最好的选材就是患者自身的骨头。如何才能从患者自己身上取下骨头,再安到患者身上?严世贵团队一名年轻的骨科医生,就发明了一个非常创新的微创方法,目前正在浙江大学的转化平台进行转化。
“在医院的倡导下,目前各个科室都在想方设法搞创新。”严世贵说。“创新,难,也不难。”
难,在创意灵感。不难,在融会贯通。
严世贵有一个在科室里颇为著名的“创新梗”——鞋拔子的创新。
在临床上,患者的髋关节脱位以后复位很难,严世贵专门设计出一个复位器,小小一物很是管用,“一搞就把关节扶进去了”。这个复位器长得颇像“鞋拔子”,严世贵坦言,创新灵感恰是从穿鞋得来的。
“问题就在于,你穿鞋时的经验,能不能想到应用在临床?所以,创新说难也不难,第一关卡就在理念。没有Idea,一切创新都是空谈。”
基于此,科室每周四晚都会举办头脑风暴活动,让高年资医生与年轻医生在互相碰撞之中产生思维火花。“毕竟,高年资医生更懂临床,年轻医生思维更活跃,多加交流有利于大家发现平时常被忽略的问题和痛点,迸发出富有魅力的创新Idea。”
重在培养的科室文化
虽然创新说难不难,但要想获得那转瞬即逝的灵感,平日积累相当重要。
医生很忙,这是共识。“大家周一到周五看门诊做手术,周六周日开会学习,这已经是所有医生的常态。”
但严世贵说自己心里踏实。“只要喜欢,就是再累,心里也是踏实的。”
这种踏实劲儿,也体现在科室的人才培养上。
作为浙江省的骨科发源地,浙医二院的骨科被誉为全省骨科人才的摇篮。培养了省内大部分骨科主任的浙二骨科,有一套系统而严格的培养体系。这些流程包括但不限于,每周三上午7:30开始的大骨科学习;每个亚专业的每周固定时间读书交流会。
在严世贵看来,人才引进可遇而不可求,重点应放在科室内的人才培养上。“在选人方面,我们有严格机制,年轻医生进入科室以后,我们也有严格的流程来培养他们。”
严世贵对于青年医生的期望非常明确,“他们应成长为面向患者的科学家,既治疗病人也研究疾病。”
达到上述要求并不容易,需要具备足够的知识面,还需要花更多时间接触病人。“在接触病人的过程中,医生自己对于疾病的认识,对人本质的认识都会提高,那么他在治疗病人时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他才能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医学大家。”
鼓励包容的创新环境
回到创新。
即使灵感、积累、思路都已具备,创新仍然需要外部支持。
毕竟创新过程漫长复杂,牵涉环节主体众多,不是医生可凭一己之力完成,正如前文所提到的严世贵医生团队与三坛医疗工程师团队的配合。“医生不可能做出产品,我们只能提出需求和思路,然后再通过工程师、制造人员等的合力,才能真正形成一款创新产品。”李伟栩说。
在他看来,与以前相比,现在的创新环境改善良多。基于国家战略驱动,各政府部门对于创新的支持力度空前未有,各类主体的创新激情也越发蓬勃。“我们医院每年都会举办创新大赛,可以是手术方式的创新,也可以是医疗产品的创新,让我们受到很大鼓舞。”
资金与信息的来源也更加宽广,“现在有很多途径帮助医生完成创新想法,前提还是要有真本事。只要有好想法,还是会找到好方法的。”但李伟栩担心的是收益的控制问题,一旦涉及到多主体协作,最初贡献创新Idea的医生,并不一定最终得到合理的回报,毕竟国内还缺乏清楚成熟的规范流程和实操经验。摸着石头过河的风险性,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医生投身创新的动力。
“不创新,就很难走到前面。”采访接近尾声时,作为浙江省骨科领域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科研难度最高的科室负责人,严世贵说道,“只有通过创新,才能把整个团队带到前面,才能把整体水平提到更高。”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