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红利下 实现社区养老有N条路径
2019年全国两会落下帷幕,“养老”成为两会热议词汇之一。
从“政府工作报告”到“总理答记者问”,国家为养老产业规划的发展路径已然明晰: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
在老龄人口持续增加与养老供给明显不足这一矛盾面前,围绕社区养老现实存在的专业人员不足、支付报销体系仍需完善、配套政策尚未出台等问题,亟待破局。
医养结合靠社区
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达2.5亿人。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8年末,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首次超过15岁以下人口。“即便继续加大养老机构发展力度,还是跟不上需求增长速度。”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要应用“好的经验”:发展社区养老。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会长、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刘远立将中国式养老模式概括为“90+7+3”:中国老人90%是居家养老,7%是社区养老,3%是机构养老。
“养儿防老”传统观念下,将父母送到养老机构,被视为“不孝”行为,大多数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
在一二线城市,更多老人会选择“机构养老”:到专门的养老机构生活,接受全方位照护。但目前我国养老机构呈现“两极化”特征:收费较低的养老机构难以做到专业、安全、可靠;而专业的养老机构则往往呈现“高端”特色,价格难以让普通大众所接受。
社区养老模式应运而生。
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在为居家老人提供照料服务方面,以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服务为辅的养老模式。社区养老的特点在于,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专业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
优惠多多 困难犹存
为发展社区养老,国家将给予系列优惠政策。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对在社区提供日间照料、康复护理、助餐助行等服务的机构给予税费减免、资金支持、水电气热价格优惠等扶持。
但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江宇看来,优惠政策仅仅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养老产业的配套举措之一,核心问题是要解决专业人才不足等问题。
——培养养老专业人才
2018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养老护理员大约只有2万—3万人,而实际需求接近上千万人。此外,养老护理员大多在专业的养老机构,没有进入社区。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提供老人照护服务,仍然面临支持政策缺乏等问题。
北京市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陈皓证实了上述观点。陈皓表示,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居家老人提供的养老服务还比较少,大多是随诊等服务。即便与养老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社区中心医生偶尔会到养老机构提供一些护理等服务,频次相对较少。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