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科创服务 北大医疗创新谷战略聚焦“新启航”

2019
07/26

+
分享
评论
王方怡 / 健康界
A-
A+
“依托北大,打造北大生物医学创新和产学研转化平台。”这是北大医疗创新谷的自我定位。

“依托北大,打造北大生物医学创新和产学研转化平台。”这是北大医疗创新谷的自我定位。

这也意味着,北大医疗创新谷不会以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的,还要担负着更高的使命与责任。

因此,在最近的战略调整中,“聚焦”成为新旋律。北大医疗产业集团助理总裁、北大医疗创新谷总经理李海生表示,“聚焦”即突出服务,尤其突出科创服务。

从“小多元”到聚焦服务

“随着外部环境和内在竞争力的变化,公司也会做一些战略的微调。”

北大医疗创新谷之前在业务的开展上有“小多元战略”趋势,即业务方向涵盖资产运营、创业孵化、创新创投、成果转化等。

现在,北大医疗创新谷将紧紧锁定主要业务方向,即孵化服务和科创服务,并且以孵化服务为基础,以科创服务为特色,参与企业成长,共享创新红利,这也是同步北大医疗集团战略转型升级。

具体而言,就是将孵化服务理解为“管家”,解决那些只要做企业就会产生的商办需求,包括创客社群(会员/PR、咨询/资讯、活动/培训)、孵化加速(载体运营、商办服务、资金/FA)等;将科创服务理解为“专家”,即提供那些创新企业核心关联业务的技术支持,包括科创平台(实验台/仪器、耗材/市场、数据库)、成果/技术(转化/转移、联合开发、医教工学研)、产业/供应链(注册申报、市场/应用、CRO/CMO)等。

相比之下,科创服务更具技术含量,也更富价值,也是创新创业更为需要的。

之所以如此设计,是因为无论北京还是全国乃至全球,现代服务业的比重都有待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孵化服务也需要进一步挖深,走到科创服务层面。

“目前国内大多数双创空间的孵化服务更偏重商住办公,但我们希望再进一步。”李海生希望,让企业只需关注核心业务,除此以外的科创支持业务均可由园区提供服务。

从孵化器到共同成长

聚焦科创服务后,北大医疗产业集团希望将创新谷打造为技术导向的专业孵化器。理工科出身的李海生,总是希望为他人提供技术解决方案。他心中的对标理想为一家海外技术企业Trendlines,自身持有众多专利,拥有强悍的研发能力,同时也做孵化和投资。

“就像我们一样,本身拥有高校、科研院所的背景,拥有医疗医药的产业,让科学家、创客、导师、技术工程师等,借助北大医疗创新谷的平台,将医研企多方诉求融合,聚力打造创新产品应用于全球市场。”李海生说。

迄今为止,北大医疗创新谷已在波士顿、青岛、苏州、重庆等多地联合运营孵化器。这些孵化器承载着扩张项目资源、送出解决方案的职能。“我们在战略聚焦后,不以财务投资为目的,而是以技术、服务、货币、影响力等资源进行战略策略投资,最终实现资源价值化、价值股权化、股权证券化。那么,战略投资的一个核心条件就是在企业身边提供服务,与企业共成长,因此我们特地设置了多个分中心。”在李海生看来,“对于创新企业而言,园区好找,但孵化器难找,做生物医药研发的孵化器更难找。”

在孵化器建设上,北大医疗创新谷计划分四阶段,在全国各地设立约十多个孵化器,每个孵化器占地约10000平米,最终将自身打造为国内医疗医药孵化创新第一品牌。


从价值到生态

言语间,李海生颇有那种北大人“开拓创新”的使命感。“作为一家北大校企,我们不应仅停留在为企业提供商办服务谋求生存,而应该发展科创服务拔高价值,甚至未来搭建生态。”

这一理念同时与北大医疗集团的产业资源布局互相呼应。

成立于2003年的北大医疗产业集团(以下称“北大医疗”),以“品质+创新”作为核心战略定位,业务版块规划为医疗服务、医药工业、创新创投三足鼎立,努力打造具备现代化医院管理输出能力和新技术创新孵化能力,构建完善的互联网医疗和健康险体系,在制药领域具备创新研发能力的国际化大健康科技企业。随着前两大产业发展迅猛,亟需创新创投版块承载起新技术孵化、创业扶持等职能。因此,通过做细做强科创服务,将北大的医、教、工、学、研等资源与园区的“创客”互动融合起来,再将新技术、新企业与北大医疗的产业互动起来,成为了北大医疗创新谷新的发展思路——既是平台,也是窗口,更是节点和枢纽。

相应地,北大医疗创新谷更欢迎生物医药、新技术新疗法、创新医疗器械等研发企业;并且希望多元且交叉,而非相似企业在园区内同质化竞争。“如果企业间能够互相补充、互相联动,形成一种生态,当然最好。”李海生说。

在过去一年里,北大医疗创新谷积极为北京大学多位教授开展咨询服务,沟通其科研方向、产品转化方向等,从源头上促成医研企联动发展;并积极同北京大学的科技开发部、产业办、创业中心等各级各层机构展开交流,寻求建议与合作。

李海生举出了美国CIC(Cambridge Innovation Center)的例子。CIC只专注于打造生态,甚至没有科创服务和投资服务,但是其园区内所有企业的所有需求都在CIC的平台上进行对接,形成了淘宝式的“供方”和“需方”一对一交流机制。“目前我们还会专注于技术类服务,当我们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会着力探索生态类服务。”

从理想到现实

综观国内,现有的生物医药园区大致分为两类,80%由政府投资运营,20%由企业投资运营。

其中,政府投资运营的园区目的多在于引导产业发展,同时获取税收和就业回报。这一类园区往往发展稳健,其聚集企业的数量主要依赖于政策的持续性、当地经济环境的优劣等因素。

在企业投资运营的园区中,又分为两类,一类由地产公司投资运营,大都采用“产城融合”模式,寻求财务回报;另一类由大健康龙头企业投资运营,大都会先孵化投资一批创新企业,未来通过收购或持续合作的方式,做大做强健康产业。这种模式得以让大型企业借助园区平台,间接投资早期创新企业,既能及早把握趋势、占住风口,又能降低研发风险、双方受益。

北大医疗创新谷定位为企业投资运营模式中的后者。

说到这里,李海生又将理想进一步升华:“我一直希望,园区里的新技术、新疗法能通过与北大医疗产业集团旗下的医院、产业互动,更快推向市场,真正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类。”

要想实现高远的理想,踏实的脚步必不可少。

李海生就是这样一个典型。采访中,他说话既爽朗又实在。对他而言,目前的所有追求,就是将北大医疗创新谷带上一个更高的水平。

环境利好正为李海生的理想催生加速度。从行业层面来看,国家卫健委、CFDA等部门出台多项创新支持政策,无论是高校还是医院都增强了科研创新的动力与能量;从企业层面来看,专门投资医疗医药行业的投资基金数量增加,医疗健康领域的创新研发企业正在明显增多。

一切都欣欣向荣,向着“健康中国2030”奔去。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为健康界原创,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授权均不得转载和使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新启航,科创,医疗,北大医疗,孵化器,李海生,企业,创新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社群

  • 第九季擂台赛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健康界VIP专属优惠 加入
  • 健康界药学专业社群 加入
  • 医健企业伴飞计划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已认证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忽略 去看看
×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打赏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