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化时代针刀微创技术是怎么为针刀医生“领路”的?
43年前,中国针刀医学创始人朱汉章教授发明了“小针刀疗法”,经过几代针刀人的不断探索和努力,针刀医学理论日益完善。几十年的临床实践证明,针刀技术是一项在治疗慢性软组织疾病领域优势突出的临床治疗技术,受到了许多医学领域专家学者及患者的认可。但如何避免其盲刺的手术风险和不良反应,是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
李石良教授
“谁会嫌弃自己多一只眼睛?”
在近日举办的第62届北京针刀沙龙会上,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日友好医院李石良教授告诉健康界,可视化时代的针刀微创技术就是针刀医生的GPS和“第三只眼睛”。
“超声可视化对于针刀技术的发展意义非凡,它为针刀临床的术前诊断、术中引导、术后评估提供了可视化技术支持。”李石良教授介绍,针刀实现超声可视化:一是针刀医生在术中能够精确避开重要神经血管、识别治疗靶点,保障医疗安全;二是治疗精准,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三是减少不必要的刺激或切割,显著减少不良反应;四是可直接观察针刀在体内的治疗过程,有助于阐明针刀的治疗机制;五是借助可视化手段,可以提高医生对疾病病因病理的认识水平和诊断能力。
“超声引导下的优势在于其无电离辐射,对医生和患者都无害。能够对肌腱、韧带、肌肉、肌筋膜、关节囊等软组织及关节腔进行显像,能够反应软组织的结构、形态及含水量,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同时,成本低,易于推广。”
2018年,新一届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分会在李石良教授的带领下,开始大力倡导针刀技术的规范化与超声可视化的研究与建设,并积极开展相关技术培训。短短一年内,超声可视化针刀超微创技术已经在全国超过12个省市得到应用。
经过5年来持续不断的研究,超声引导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脊柱、四肢、关节等各部位的针刀治疗,超声可视化针刀技术的系列化已经成熟。
中日友好医院党委书记周军
“针刀医学是一个年轻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医学专科。”中日友好医院党委书记周军表示,超声技术与针刀的结合,实现了针刀技术的可视化、精准化。他认为李石良教授对针刀手术入路解剖学的研究,为针刀医学的学科发展奠定了临床解剖学基础。
据了解,2003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开始招收针灸专业针刀方向研究生,针刀医学开始进入高等教育序列。2013年针刀技术纳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编发的《中医医疗技术手册》,针刀技术正式纳入了国家中医药行政部门的的规范管理。2014年,李石良教授著作《针刀应用解剖与临床》的问世,奠定了针刀医学的临床解剖学基础。
2018年针刀技术纳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五批中医医疗技术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成为颈源性头痛、腕管综合征、踝管综合征、臀肌挛缩症等病种的主要治疗措施之一,在全国中医院推广实施。
会议现场
李石良教授表示,在未来的若干年内,我国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将继续围绕临床解剖学、技术可视化、基础研究、循证医学等针刀医学等相关领域积极开展工作,进一步提升针刀技术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使针刀医学造福于更多患者!
北京针刀学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医院肖德华教授、英国爱丁堡大学皇家医院骨科专家聂源欣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郭长青教授、北京军区总医院王全贵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丁宇教授、唐山丰润区人民医院宓士军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王月香教授、杨静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唐元章教授等出席会议。
会议期间,来自针刀、超声、疼痛、骨科、麻醉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分别从各自的学科角度,与大家分享了对针刀医学在临床实践、基础科研、国外交流、期刊发表等方面的心得体会,为针刀医学的发展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专家们认为,针刀医学属于多学科融合的年轻学科,还有许多地方有待创新与发展,汇聚多学科的学术沙龙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合作交流平台,针刀医学在大家的合力推动下必将取得更大的发展!
健康界了解到,自2008年由李石良教授等倡议举办北京针刀沙龙以来,该多学科学术沙龙至今已走过了11年头,每两个月一次在北京各大医院轮流举办,目前已连续举办了62届。其民主、自由、平等、开放的学术精神已经深深影响了北京针刀、疼痛、康复等领域的一代人,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学术进步与人才成长,并已经在全国产生影响。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