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暴力伤医!《柳叶刀》十年为中国医生“奔走疾呼”了什么?
2019年12月24日,北京民航总医院杨文医生被患者砍伤,不幸身亡。
2020年1月20日,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陶勇又被患者严重刺伤。
两件突发事件相距不到一个月,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杨文医生事件发生之后,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为杨文医生一事发表了2020年首篇社论——《保护中国医生》(Protecting Chinese Doctors)。
早在2010年,《柳叶刀》就针对中国的暴力伤医现象发表过相关社论文章。经检索可知,从2010年到2020年的十年间,《柳叶刀》一共为中国的暴力伤医发表过11篇社论(Editorial)/评论(Correspondence)文章(见下图)。
《柳叶刀》近十年的奔走疾呼都在讲些什么,健康界对上述文章进行了分析,主要为以下观点:
社会经济转型下的医疗体系是根源
综合《柳叶刀》上的这些文章来看,从体制角度而言,中国医患关系恶化的根源涉及三个方面。
首先,中国医患关系的恶化是巨大社会和经济转型下医疗体系的产物。新时代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发展不平衡、发展不足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包括对更好医疗服务的期望。然而,卫生系统的发展则落后于公众迅速增长的对更高护理质量的需求。“不成熟的卫生系统和医院主导的护理提供系统使医护人员面临的挑战更加复杂,例如工作量的增加和医疗纠纷不断增多。”
其次,卫生资源投资不足。官方数据显示,中国总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0%,但卫生支出仅占世界总支出的3%。
最后,中国医疗系统的日益市场化是医患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患者自己承担了大部分治疗费用,尽管政府为改善这种状况做了不懈努力,但患者医疗保险报销的比例和金额也受到一定限制。此外,为增加创收,一些医院自负盈亏或半自负盈亏,也让广大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肩上的担子更加沉重。
中国医生的社会地位在下降
若从医患关系涉及的双方来看,中国医生社会地位的逐步下降也是医患关系恶化的原因之一。
医生在古代之所以被称为“大夫”,是因为古代医生位于大夫之列,仅次于国君之下的卿之后,成为大夫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最高追求之一。当时的医生和儒家学者一样备受尊重。
而中国医师协会2018年发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则显示,如今医生的社会地位在下降:50%的医护人员认为自己没有受到尊重,工作没有得到社会认可,45%的医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从事医疗事业。
除了社会地位的直接下降外,医生报酬低也是他们社会地位下降的体现。《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25岁以下的医护人员平均年收入4.5万元左右,56岁以上的平均年收入才9万元。
医生的社会地位在下降,工作量反而在增加。三级医院的医师平均每周工作51.05小时,二级医院的医师平均每周工作51.13小时,仅不到四分之一的医师能休完法定年假。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柳叶刀》的一篇社论写道:医生的报酬并不高,他们的奖励主要来自接诊的患者量、开出的检查和处方药,而不是他们诊断、治疗和护理的质量,这种激励模式是不恰当的。医院可能希望医生每天接诊100名门诊患者,这种工作量使医生和患者都没有时间建立互惠互利的医患关系,更无法培养医患关系的连续性。
“正如中国医师协会白皮书所显示的,尽管中国在保护医生方面做出了努力,但仍有62%的医生认为2016年至2017年间他们的医疗环境未得到任何改善。”
公众对医学和医务人员的误解
从患者或公众角度来讲,他们对医护人员的期望或误解也加剧了医患关系的恶化。
许多患者及其亲属对医学专业存在误解,他们认为医学专业出身的医生是神一般,无论什么疾病,只要在医院接受治疗,都理所应当获得显著治疗效果,甚至治愈。如果对治疗效果不满意,患者及其亲属则对医生表示不满。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此外,部分媒体的报道为公众对医务人员的误解添了把火。在《柳叶刀》发表的这11篇文章中,媒体虚假报道、媒体负面报道和需要端正媒体态度等表述出现了5次。
文章《危墙下的中国医生》(Chinese doctors are under threat)中,有这么一段描述:中国媒体在激发医患之间的紧张关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报纸、电视和互联网上,医务人员如何欺骗患者的报道时不时会出现。
该文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南方都市报》将一位助产士在分娩后为患者治疗了痔疮,报道成‘故意缝合了患者的肛门’。另一个例子是,2009年11月,中国最权威的媒体之一——中央电视台(CCTV)报道,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存在非法医疗操作,因为允许医学生进行外科手术,结果病人死了。虽然医院和卫生部门已经明确规定,在有执照医生的监督下,让医学生参与包括外科手术在内的临床工作是合法的,但医生和医院的信任度因这样的报道严重受损。
这篇社论指出,很难说是这两家媒体缺乏医学知识还是为以轰动性事件博人眼球,这样造成公众对医务人员的误解最终会伤害到医生和患者双方。
在中国医师协会2011年关于中国医师执业现状调研中,53.75%的医师认为医院暴力行为的原因是因为媒体的负面报道,2014年这一比例上升至84.31%。《柳叶刀》的多篇社论都呼吁树立媒体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不虚报、假报。近几年,媒体的不实报道已经减少了不少,涉医报道的公正性也越来越强。
暴力伤医不能仅靠法律措施解决
针对上述原因,《柳叶刀》的这些文章也针对性给出了一些解决对策。
多篇社论呼吁中国针对暴力伤医进行立法保护。2019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来保护医疗卫生人员,并将于2020年6月1日开始实施。《保护中国医生》一文表示,此举的确值得称赞,但仅靠法律手段却难以充分解决医患冲突这一复杂问题。
除了上述几个原因,中国的暴力伤医还有诸多原因,如基层医疗卫生体系不健全、低效的医患沟通等。“停止暴力伤医还有必要转变就医文化;医疗卫生工作者需要得到信任和尊重,而增强信任最好的方式就是建立一个同样有效、可靠且值得尊重的医疗卫生体系。”
然而改变文化和医疗卫生体系都需要时间,现下能做到的是:
首先,提升医生社会和经济地位,提高医生和患者之间的高效沟通。医生的培训与现代医学实践之间的差距正在扩大。随着医患关系从家长式模式发展为相互参与的模式,医生有望成为患者的伙伴,倾听患者的意见,并让他们参与医疗决策。现代医学专业精神要求医生在患者安全方面替患者拿主意。但如果引起对不良护理,诚实透明地将错误告知患者也是每位医生的职责。这样会增加彼此的信任度。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其次,在医生和患者的充分参与下,必须自下而上地进行改革。重新建立医患之间信任关系的第一步是加深中国的全民医疗覆盖范围,为医生提供真正公平的分配,包括充足的培训、时间和资源,来提供以患者为中心、循证医学的医疗服务。
最后,还需要改革医学教育和公众教育,关注人文道德。医学教育除了关注医学本身外,还要关注人文道德、疾病的社会环境因素或医患交流和解决冲突的实践培训等。
令人遗憾的是,在《柳叶刀》为中国医生“奔走疾呼”的这十年里,中国的暴力伤医事件仍时有发生。同时可喜的是,《柳叶刀》数十篇文章中提到的问题在逐渐改善,如《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的通过。
随着社会共识逐步凝聚、法律武器日益强大,医生有望再次成为有吸引力、受人尊敬和安全的职业。
参考资料:
1. 《柳叶刀》:保护中国医生
2. The Lancet: Chinese doctors are under threat
3. The Lancet: Violence against Chinese health-care workers
4. The Lancet: New generations of Chinese doctors face crisis
5. The Lancet: Ending violence against doctors in China
6. The Lancet: How to end violence against doctors in China
7. The Lancet: Which future for doctors in China?
8. The Lancet: Appeal from Chinese doctors to end violence
9. The Lancet: Violence against doctors in China
10. The Lancet: Violence against doctors: Why China? Why now? What next?
11. The Lancet: The doctors' predicament: China's health-care growing pains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