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医三院:科技创新 驱动学科群建设
作为北京大学的附属医院,北医三院既是一家疑难疾病会诊中心,又是一家医学新技术的研发中心。医院创新的动力源于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源于他们面对患者病痛、希望给予帮助的医者仁心。 作为医院,对创新的激励方式,除了营造创新文化之外,最重要的是打造创新平台。所谓创新平台,就是要为创新者提供最好的资源和服务,同时去承担创新可能带来的风险。
乔杰:医者仁心是创新原动力
多年来,北医三院以平均住院日管理闻名全国。在不断提高运营效率的同时,医院的学科发展和科技创新亦是硕果累累。作为掌舵人,北医三院院长乔杰上任三年多来,既用女性管理者特有的敏锐和细腻,精准地把握着医院发展的方向;又在自己所在的生殖医学领域不断获得重大突破。
在乔杰看来,创新的动力源于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面对患者病痛、希望给予帮助的医者仁心。脱离患者所需的创新,都是无源之水,并不可取。作为医院,对创新的激励方式,除了营造创新文化之外,还要为创新者提供最好的资源和服务,同时去承担创新可能带来的风险。
她还认为,作为一家大学附属医院的院长,同时拥有创新践行者的身份,有利于理解学科发展的规律、把握学科发展的方向和营造创新环境,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
医院科研创新要走多学科协作、转化医学的道路
目前,MDT在全国各大医院遍地开花,虽然组织形式、开展病种各有不同,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MDT提高了医院疑难杂症的诊疗能力,医院从中尝到了甜头。
在业界仍更多地停留在争论哪种MDT模式更为先进的时候,院长乔杰已经坚信,“无论MDT是哪种组织形式或流程,只要令患者受益,有效提升医院服务能力,就是‘好猫’。”
这一理念被业界称为MDT模式“黑猫白猫论”,而背后则是一系列学科群在支撑。
自2006年起,北医三院在全院范围内推动多科学诊疗重点项目,并成立消化科、普通外科、肿瘤科的消化系统肿瘤联合诊治小组。2014年9月,成立临床流行病和循证医学中心、脑血管疾病诊治中心、创伤中心、疼痛医学中心、分子病理诊断等8个多学科合作中心,2016年,陆续成立母婴保健中心、临床营养治疗中心、伤口治疗中心3个多学科合作中心。目前共11个多学科合作中心。
刘忠军:3D打印背后的创新内涵
在今年两会闭幕式上,全国人大代表、北医三院骨科主任刘忠军教授和他手中的3D打印颈椎模型,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创新”成为万众焦点。刘忠军和他主导的3D打印临床应用,堪称医界创新典范。
“我们不仅要使用和推广3D打印材料,而且还要把它形成产品,更广泛地造福患者。若想产业化,需要一定的评估和管理流程,以保障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这是一个必要的过程,但管控程序要科学合理,让医疗科技创新产品有一条快速通道。缺失的法规更应抓紧制定出台。”面对制度上的空白,刘忠军一边扎实地进行着基础与临床研究,一边用与跨界研究者打交道的良好的心态,通过各种渠道向有关部门呼吁。这正是他拿着3D打印脊柱模型出现在全国两会上的主要原因。
依托强势学科 神经外科实现非典型逆袭
在北京大学医学部进行的一项全国医院临床专科能力排名中,仅有20余张病床的北医三院神经外科杀入神经外科前十。每天都有全国各地的脊髓疾病患者慕名而来,求医问药。
神经外科一直是很多大型医院的传统优势学科。短短十余年,北医三院神经外科是如何在强手林立的神外丛林中,探索出一条特色之路?
北医三院神经外科主任王振宇教授近日接受健康界专访,详解他一手导演的这场非典型逆袭。
北医三院眼科:大门诊中做道场 让患者有着落
在医疗服务水平较为先进的国家,眼科一直是大门诊小病房的代表科室。顺应这一趋势,作为中国四大眼科中心之一的北医三院眼科,也立志在大门诊中做道场。
2003年以来,通过循序渐进地提升临床管理水平和优化服务流程,北医三院眼科门诊手术和daycase手术已经占到总手术量的80%强,开创国内眼科门诊服务先河的“多类型门诊+门诊/daycase手术”黄金组合,既提高了眼科的工作效率,又让担心等不到床位、复不上诊的患者心中有了着落。
让患者看病有着落,成为北医三院眼科革新医疗服务管理模式、优化门诊服务流程的动力。北医三院的四大类门诊——教授预约门诊、联席门诊、手术预约门诊和手术复查门诊也陆续出炉了。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