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金昌晓:改善医疗服务达标,我们用了这几招
”北医三院取得的成果符合政策预期,相比过去而言有了很大的改善。“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下称北医三院)目前一周七天接诊。“用时间换空间。五天工作制,医疗空间七天全开放。”党委书记金昌晓如是说。“目前有61个手术室,原本安排的夜间手术时间,对病人及其家属有诸多不便,所以尽量安排在周末的白天,解决这些相应问题。”
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重点是要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在金昌晓看来,“北医三院取得的成果符合政策预期,相比过去而言有了很大的改善。”
本轮医改以来,北京稳步前行推进改革,成为医改明星地区之一。北医三院在一系列医疗服务流程再造的过程中,形成了哪些宝贵经验?日前,健康界独家专访金昌晓,了解背后的细节和故事。
以患者为中心,落实到医院管理的方方面面
走进北医三院门诊大厅,曾经需要头天晚上排队登记、一号难求的局面已不复存在,提前在网上进行精准预约,按照相应时间节点前来就医的患者井然有序。
通过五年努力,北医三院全面启用电子就医卡,取消当日窗口挂号,实行全预约就诊,大大提高医疗质量安全,减少患者等候时间。
2018年2月,北医三院线上图文咨询服务App上线,并在该院生殖医学中心率先使用。在北医三院的线上图文咨询服务App上,一位患者写下了这段评价,“与乔老师的咨询持续了3天。第1天,当时的语音背景是厨房里的刷锅声,乔老师应该是在家吃完晚饭后抽时间回答的问题。第2天,语音背景里有车子行驶的声音,那时将近午夜,乔老师应该是在回家的路上吧……乔老师的一次咨询,让上班的我节省了不少时间,少请了几次假,少跑了几次腿。”
上文中所指的“乔老师”正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北医三院院长乔杰。
为方便患者就医,北医三院对就诊流程进行了整体改造。除北京市统一平台的电话预约、网站预约外,还增加了微信预约、自助机预约、诊间预约、出院复诊预约和社区预约等多种预约形式。
同时,微信提供门诊诊间支付、办理入出院手续、住院预交金缴纳及结算、查询住院费用等多环节的服务模式;门诊实行"先诊疗后结算"等多种缴费结算模式;住院处设置出院复诊取号窗口,方便患者取号;在住院、门诊窗口提供"通柜服务",并设置特殊人群的优先服务窗口;门诊服务中心提供咨询接待、预约、审核、免费借用轮椅、平车、发放宣传品等"一站式"服务、候诊区免费提供饮用水、手机充电、便民箱……这一系列的便民服务,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
“但我们还是保留了窗口服务,因为医院服务有其特殊性,我们必须为最不方便的人提供应有的设施设备和服务。”金昌晓介绍,在这一过程中,北医三院的后勤保障,都做了相应的改革,甚至细致到停车服务。“因为空间比较小,车位不够,在北大医学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将部分职工的车停在医学部的校园里,尽最大努力腾出地方解决病人停车难的问题。”
在2019年的北京医耗联动改革中,北医三院对全院职工进行分类培训,包括保安、保洁和医辅人员。“职工在医院岗位上工作,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培训,有效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更重要的,金昌晓认为借此形成全院上下的合力。“注重全员培训是三院一以贯之的做法,不仅是医耗联动,包括这次新冠病毒疫情防控,各种培训作为我们有效应对疫情的措施,保证全院协同,取得胜利。 ”
“从医院的管理者来说,落实国家相应的文件精神,更好地规范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才能不断提升医院的整体能力。”金昌晓评价道,通过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北医三院整体提升,按照他的话说,“相应的一些指标都达到了北京市较高水平。”
学科发展,带动医院整体能力提升
北医三院的特点,还在于优势学科建设。金昌晓认为,“三院学科建设采取“强强扶弱”的策略,像骨科、运动医学、妇产科、眼科以及生殖医学等优势学科,我们在空间、床位,包括设备配置,还有人才引进方面,都给予相应的政策倾斜。 ”
2019年,北医三院加强对急诊急救系统的五大中心建设,通过“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的整体能力提升,来带动医院服务水平的提高。“作为公立医院,立足老百姓急需的医疗服务,整合和优化学科优势,发挥特长特色,是我们分内之事。”
目前,北医三院有20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的2019中国医院排行榜中排名第11位。专科综合排行榜中,临床药学、生殖医学第1位,骨科第4位,康复医学第7位,消化病第9位,妇产科第3位,病理科第6位,整形外科第8位。
“排名是一种认可,它的背后,是我们对学科内涵建设、人才培养以及临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不懈追求。”
同时,金昌晓也表示,北医三院在病人的心目中的整体满意度,得到了大大改善,同时与之配套,信息化建设也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在金昌晓看来,医院信息化建设,既是公立医院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同质化医疗服务的内在需要,也是提高医务人员工作效率的迫切要求。如今,不仅患者受惠,医护人员的便利也大大提升。以移动终端为载体,以数据中心和集成平台为基础,北医三院打造了移动医生站、麻醉工作站和移动护士工作站,医生、护士可随时随地获取患者临床资料,提高诊疗服务效率。
2018年,北医三院的信息化建设进入新阶段。金昌晓说,“我们认真做好规划,重视服务管理,重视服务临床,重视服务病人。这几年在集成平台建设,互联互通,电子病历以及“互联网+医疗服务”等方面都取得好成绩。”
医院特别看重信息部门与临床科室之间的关系。“这一点我们处理得比较好。比如做电子病历、DRG试点、临床路径等,相应科室都有专门对接信息中心的专员。他们大都是高年资的临床一线医生或者护士,能够充分了解并反映临床需求。”
当下,信息化在推动“医院集团化”与“医疗集团化”中的作用非常明显。金昌晓认为,医联体的建设是“医疗集团化”,涉及的医院人财物等相对分立。例如,一年多前建立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机场院区和最近的北方院区,通过信息一体化,有效提升两个院区的整体化水平。
“无论哪种模式,信息化都要先行。当电子病历、临床路径统一时,各院区的认同度就提高了。”金昌晓认为,信息化是医院运行的重要支撑手段,无论是基于互联网还是人工智能开展医疗服务、优化管理运营,都有利于推动医教研协同和院间协同发展,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医疗服务,提高群众就医获得感。
扩大辐射范围, 服务全国患者
早在1993年,北医三院在育新花园小区开设第二门诊部。金昌晓认为,这是三级医院提供医联体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雏形。
2014年,北医三院牵头,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大学校医院在内的24家医疗机构组成海淀区中东部医联体。“这个医联体覆盖人口130多万,我们的医生可以延伸到社区医生开展诊疗服务,同时,开放相应的号源,提供线上线下培训课程,共同提高服务能力。
2018年,北医三院与延安市政府签订协议,整体托管延安市中医医院,成立北医三院延安分院。"我们计划利用技术和管理优势,将延安分院打造成“总体布局合理、资源配置优化、学科建设领先、医疗技术优良、科研教学配套、医疗服务满意”的当地一流、具有中医特色的现代化三级综合医院。"
2018年12月26日,北医三院机场院区开始正式运行。首都机场资源优势与北医三院专业优势相结合,承担“中国第一国门”医疗保障任务。秉承建设临空经济区区域医疗中心的目标。
北医三院从慢性病管理入手,将心脑血管及代谢类疾病等常见病的预防和管理作为重要抓手,派出学科骨干力量担任机场院区的主要负责人,带领团队在内外科系统主要疾病诊治方向上做提升,并在此基础上,发挥优势学科带动作用,使机场院区的经营管理效率、员工职业发展水平得到同步提高,管理上的“组合拳”为增强机场院区综合实力打下坚实基础。
“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带来对医院整体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成果符合政策预期,我们会持续进行下去。”金昌晓向健康界表示。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