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路无畏,向光而行!聆听九位医生走心讲述
在第三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健康界邀请陶勇、巍子等九位医生,请他们讲述从医过往。
有人说,当自己承受病痛的时候,医生仿佛是一道白色的光,引领着自己一点点走出黑暗。
穿上白衣,他们是那个冷静果敢,解救病人于苦难的天使;脱下白衣,他们也是爱家人、爱生活的普通人。然而正是这群敬佑生命的“普通人”,在救死扶伤的职责中甘于奉献,表现出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也是他们,在湖北疫情爆发之初逆向而行,奏响了一曲荡气回肠的“抗疫”凯歌。
在第三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健康界邀请陶勇、巍子等九位医生,请他们讲述从医过往。
此刻,让我们聆听他们的走心演讲,感知医者的坚定与无畏。
陶勇:我为从医而生,我为从医而荣
如果没有2020年初那次突如其来的伤害,陶勇仍然是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教授。作为北京朝阳医院的眼科专家,多年来奋战在手术台上他为无数患者留住了光明。但如今,经过一系列康复治疗的他,左手仍然没有太大知觉,很难再完成做手术这样精细化的动作。
身体上伤口已经愈合,心理的创伤却很难短期内被抚平。在演讲中,陶勇并未遮挡自己受伤的左手。他首先通过讲述三名医学前辈的故事,诠释了医者的勇敢、坚韧和坚持。回忆起不幸遭遇时,他说,自己有时也会不经意间去低头看向左手,当看见手上的疤痕,无比怀念自己曾经奋战在手术台上的样子,但是现在甚至未来,自己可能很难再拿起手术刀了。“心中也会很多感伤,但是我决定,无畏挫折,继续前行。”
“我为从医而生,我为从医而荣,此生也将医者仁心坚持到底。向所有从医者致敬,愿天下无疾,你我归田。”
巍子:科普想要有人看,就得有温度
巍子是不折不扣的超级大V,由他所运营的自媒体“医路向前巍子”拥有超过2000万粉丝,一篇关于蜜蜂蜇伤后如何自救的科普文章,在网络上点击量破亿。
既是披荆斩棘的急诊科医生,也是一呼百应的网络红人,鲜有人知道的是,自媒体成立之初的巍子,也曾经历过低迷和彷徨。
2017年底,巍子创建了自己的自媒体。那时他写一篇文章需要两三个小时,但他的自媒体既没什么人关注,文章也没有太大阅读量。那时巍子有些难过,他时常反思,自己究竟是哪里做得不好?慢慢地他发现,科普文章要有温度,有血有肉的故事才能好看,将医学书上的内容直接搬到网上百姓根本看不懂。
从那以后,他的文章总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讲一个病例,这样的科普文章马上就受到网友的欢迎,粉丝数量和阅读量节节攀升。当然,在科普文章之外,他不忘写一些医患之间的故事,让大家看到医生的默默付出,也让医生明白患者就诊的艰辛。
科普做好了能救人,做不好也会饱受质疑。如今影响力越来越大的巍子感受到了动力,也更有压力。他希望,未来自己的内容能够更加精准,如果有不准确的地方,医学同仁可以帮他及时纠正,这让自己呈现出更加优质的内容,让更多人受益。
“做科普是我作为一名医生应该做的。我希望医生们努力起来,一起发出我们的专业声音。”
范玲:如果有下辈子,还干产科
从范玲的讲述中,人们很容易感受到她对工作的那份热爱。“我不制造抢救,但是我特别喜欢抢救”“别人不接的危重产妇,我接”“我一见到血,好像就很容易兴奋”……在她铿锵有力的演讲中,金句频出。
范玲从事妇产科工作已有37年,当初选择去妇产科,源于在妇产科干了一辈子的母亲言传身教。当真正在临床中工作起来,成为一名妇产科医生的时候,范玲觉得,自己选专业实在是选对了,因为这份工作特别有意义,又特别有意思。
范玲每天都会迎接很多新生命的诞生,陪伴每一位妈妈经历艰难的分娩历程。每当将刚刚出生的婴儿抱在怀中时,范玲总是忍不住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轻轻地拍着孩子,柔声细语地跟孩子说上几句话。
妇产科也不是总能如此“岁月静好”,伴随“二孩”政策的放开,危重产妇接踵而至。每当范玲把产妇从死神的手里夺过来,产妇转危为安时,范玲都能由衷地感觉到自己所从事这份工作的伟大。
“如果真有下辈子,我还会选择做一名产科医生,因为这是一个既可以时刻给我带来幸福和喜悦,同时又给我带来自豪的职业。”
路桂军:我们对生命要乘欢相迎,对逝去要温情相送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疼痛科执行主任路桂军是位与众不同的医生。当其他人都在讲述如何为了患者与死神搏斗时,他却聚焦死亡,他希望能够用全部的温情,去送走那些生命已至终末期的患者。
路桂军将自己的演讲主题定为“无畏生死”。“我们的社会赋予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有一线生机就要全力以赴,但当患者一线生机都没有了,我们该怎么办?我想大多数医务人员会不知所措。”路桂军说。
超过90%的人最终会病逝于医院,因此医护人员每天亲历生死,但大多数医务人员却无力触摸生死。路桂军相信,医生要有一种勇气,去引领患者走完生命历程。
路桂军经常问患者一个问题:你信不信有另一个世界。90%的患者会说“不信”。路桂军会马上转向另一个话题:你希不希望有另一个世界。90%的患者又说“希望”。
显然,有希望就不会绝望,不绝望的病人痛苦就会少一些。正是类似的理论支持,让路桂军与那些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患者,进行着非常有益的情感沟通,他也让这样的患者没有背负太多遗憾地逝去,给予患者尊严,亦让家属释怀。
“我希望医者像一束光,这束光能照耀患者生命全程,既涵盖生也涵盖死,医生让患者能幸福圆满地走完人生历程。”
刘敏:放射科医生不仅仅是“看片子”
有这样一群医生,他们长居幕后,很少跟患者见面,检查报告上会写有他们的名字;他们每天坐在电脑前瞪大双眼,从上影像报告中寻找微小、模糊的病灶,并将其转化为文字信息。这就是放射诊断科医生。
为了辅助诊断,当好临床医生的“透视眼”,中日友好医院放射科副主任刘敏在工作中需要时刻绷紧神经。
很多人以为,放射科医生的工作就是“看片子”,刘敏的演讲让人们感受到放射科医生更丰富的工作内涵。“放射科医生跟患者沟通很少,但我在工作中却发现,医患沟通可以为我提供更加有效的信息。”刘敏说,曾经有一位老奶奶拿着自己在外院确诊肺癌的影像报告来找她。通过沟通她发现,老人除了咳嗽和胸痛,并没有体重减轻和咳血等症状,她怀疑老人只是肺隔离症合并感染,并帮老人联系了一名呼吸科医生。
刘敏的怀疑没有错。两周后,老人来回来时,不仅避免为了肿块进行手术,还用“你们两位是我见过最有耐心最认真的放射科和呼吸科医生”的话语表达感激。
“放射科医生不能只看影像,还要主动去获取更多信息才能有准确的判断。”
莫红楠:人类对癌症的战争已开始走向胜利
莫红楠给人的感觉是既专业又有人情味儿。她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的医生,无数肿瘤患者带着绝望走进她的诊室,莫红楠想的不仅是治疗他们的疾病,给予他们活下去的希望,更会重视他们的个体需求和生活质量。
曾经有一位年轻女性走进莫红楠的诊室,这位患者刚刚被确诊为乳腺癌。“大夫,我想要个孩子,我还有希望吗?”莫红楠深知,尽管乳腺瘤5年生存率已经超过80%,但是病人需要做手术,之后还要进行放化疗,活下去已属不易,生育几近奢望。但莫红楠能体会到一个孩子对患者和患者的家庭有多重要。她没有放弃,医院通过MDT的方式让外科、生殖科、妇产科等多学科为患者制定生育方案,给了她一个当妈妈的机会。
癌症的研究领域有了三项令人振奋的进展:肿瘤基因组学、精准医学、免疫治疗。莫红楠相信,人类对癌症的战争已经开始走向胜利,通过规范诊断、治疗和随访,许多癌症已不再是绝症,自己也将挑战更高的难度,让更多患者生活得更好。
“当你听到癌症这个词时,我希望你能感受到希望。全世界抗肿瘤研究者都在狂热地工作,想要打败癌症,并且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是终结的开始。我们会打赢这场与癌症的战争。前进!前进!不择手段地前进!”
韩志义:用手术刀医病人,用音乐抚慰自己
与其他八位嘉宾不同,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胸外科医生韩志义用一段他所演奏乐曲《ten words》开场,亦用电吉他演奏的一曲《真的爱你》结束。他用演讲和表演展现了一名外科医生的思考。他的双手不仅能操作手术刀帮病人解除病痛,还可以如行云流水般用音乐演绎悲喜。
从小热爱音乐的韩志义成为外科医生之后,并未放弃心中对音乐的梦想。他甚至发现,做手术和弹琴竟然可以如此想通。手术让双手灵活,随之而来的是怀中吉他所迸发的乐曲更加流畅且充满感情。健康界本次策划“医路无畏,向光而行”系列节目,就选用由韩志义所演奏的《ten words》作为主题曲。
从年少时一心追求快节奏的演奏,到发现弹奏舒缓的曲子并将其中韵味表达出来才更难,韩志义在音乐中不仅磨砺了心性,也找到的生活和工作的真谛。成为一名颇为成熟的胸外科医生之后,韩志义不再追求手术数量,而是不断在手术中进行沉淀和磨炼自己,争取让患者的受益最大化。阶段性地停下脚步去思考,成为韩志义深究技术的方式之一。他相信,只有放慢脚步,才能在这条异常艰辛的行医之路上,走得更长,也更稳。
“我所弹奏的这首曲子的歌名正是我在医师节想对大家说的话,《真的爱你》。”
谭骁:至今记得大家用力摇头甩下护目镜上水珠的样子
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医生谭骁还记得,今年2月6日那天晚上6点接到医院通知,自己成为驰援武汉医护人员中一员的那一幕。
尽管做足心理准备,但踏上荆楚大地的谭骁还是被武汉的情况震惊了。偌大的天河机场只有唯一一架飞机降落;空旷的大街上没有来往车辆;当自己与危重病人家属通电话告知病情时发现,这一家人早已因各自感染分开多日……
谭骁没来得及害怕和犹豫便迅速梳理情绪,投入到战斗当中。穿上防护服的他因为包裹严实,不得不在工作中跟同事大喊大叫。他至今记得,护目镜上的雾气结成水珠后,大家用力摇头想要甩下水珠的样子。
在武汉工作的69个日夜里,谭骁何尝没有思念过家人,何尝没有想念过自己的故乡。尽管已经离开武汉3个多月,但当讲起武汉战斗的点滴时,谭骁感觉,那些过往并未走远,仿佛就在昨天。
“我要感谢与我并肩作战的战友,更要感谢每一位坚守在自己岗位上的武汉人民,正是你们的坚守才为胜利奠定了基础。当4月8日凌晨的钟声响起,那意味着武汉从睡梦中苏醒,而我作为曾经用生命守护过这座城市的人,不禁感动落泪。再次祝福武汉!祝福湖北!祝福中国!祝福全世界!”
郭贺冰:录完节目,我就能回家了
“宝藏医生”郭贺冰的肚子里装满故事。
郭贺冰是北京地坛医院ICU的医生,这名90后小伙子从2019年年末医院接诊两名鼠疫患者之后,又投入了抗击新冠肺炎的战斗。“录完这期节目,我就能回家了。”已经半年多没有回过家的郭贺冰将与家人和朋友的分别讲得轻描淡写。
与未婚妻隔空相望、鼓励新冠病人排便、3分钟穿好防护服为新冠病人成功插管……郭贺冰讲述的故事或感人至深,或惊心动魄,但他却始终认为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重症医学科医生,那些将他挡在身后,面对传染病人迎难而上的医生前辈们才是他学习的榜样。
与新冠病毒的战斗中,他无数次出生入死,但他无悔自己的选择,更愿意做那个将“地坛精神”传承下去的人。
“走在从事重症医学这条路上的每一天,我都感到非常充实且欣慰。好医生不止要医术精湛,更要有悲悯之心和济世情怀,这会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
这就是九位医生的讲述。
他们只是认真履职的中国医生的缩影,数万名中国医生和他们一样始终在坚守岗位,与时间赛跑,和病魔较量。
让我们在第三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由衷地向他们致敬,感谢他们用忠诚、担当和奉献,护佑着人民的健康,衷心祝福他们节日快乐!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