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医院“软实力”有妙方,中山医院手把手教你“策略”和“方法”
医学专利转化率超过10%,中山医院是如何做到的?
有人说,医院的软实力是“医生”,但具体来看,又可以归之为医务人员的“创新力”,而这种创新力并非不可量化。
一个个创新的金点子,同样可以转变成临床上的“实战装备”,从而提高医疗质量,造福更多患者。
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举行的“第一期复旦中山专利沙龙”上,医院科研处为有创新想法的青年医生与投资人建立了沟通的平台,为医务人员孵化各自的“金点子”创造了绝佳机会。9月24日的沙龙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教授代表医院与两家专利公司签订了7项发明专利转让协议,皆为医院心内科、心外科和胸外科专家团队的智慧结晶。
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创新成果转化的不断进阶中,能总结出一般规律,并嗅出一家优秀的公立三级甲等医院的不断自我突破和踏实务实的向上氛围。
一场破冰之旅
“医、政、产、学、研、 资、用”,要将这其中每一个独立的环节协同好,共同推动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优质医疗资源丰富的中山医院,每个流程的细化和规范都必然历经管理者持续的深入研究,以及不断揣摩。
例如,关于对医学创新项目的价值评估、专利转化的交易方式、专利转化率的提升问题,甚至于帮助医学创新项目找到投融资渠道等等,涉及的所有细化的工作,从一个想法到如何落实到具体的产品上市,都组成了中山医院科研处、医学成果转化科所有成员的工作核心。
对于临床一线的医学创新者来说,缺乏启动资金是第一棘手的问题。要知道,医学创新是一个艰难的摸索过程,不仅要耗费大量精力,还需要充足的经费支持,尤其是后期想法转化为医学医疗技术和产品时。
因此,充足的科研经费支持是顺利开展科研活动、产出高质量的医学科技成果的重要保障,并且直接影响到医学创新的规模和过程。
为了让真正有创新想法、却在实际运作中遇到困难的青年医生获得与“投资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第一期复旦中山专利沙龙采用了活泼机动的“无门槛”形式,让积极投身医学科研创新、用最少的流程时间成本、最大限度帮助医院医务人员孵化他们的“金点子”。
12年坚守如初
复旦中山专利沙龙这一交流平台搭建成功背后,是无数医院医疗工作者的创新摸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作为国内一流的三级甲等医院之一,对于转化医学予以高度重视。早在2008年即在医院科研处设立成果管理科,委派专人负责对知识产权项目的申报、管理、转化工作,目前每年申报专利约200项,授权专利约100项,转化专利项目超过70项,2020年更是有望单年突破专利转化20项大关,在10多年的医学专利转化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
一直以来,中山医院医务人员申报专利的积极性都很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科研处成果管理科科长程蕾蕾主任医师认为,有现如今的成果,一方面是科研处成果管理科的宣传成效,另一方面则归功于医院专利管理政策的正向激励。
据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数据统计,中山医院已连续6年蝉联“上海市三甲医院科研竞争力总排名”第一名,专利成功转化项目和发明专利转化项目数在全上海市三甲医院专利转化领域占据半壁江山,在全国范围内与四川大学附属华西医院等并列为行业排头兵。
为了方便和鼓励医务人员申报专利,成果管理科尽量简化临床一线人员申报专利的流程。同时,由于知识产权管理与科研处其他工作紧密结合、统一管理,不但能确保高质量专利项目及时申报,而且有助于帮助重点项目形成系列知识产权科研产出。
中山医院的医学专利转化率由2010年的3.2%提升为2018年的10. 7%。能有如此显著的成绩,都是因为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条例,并对流程进行强有力地规范。
为了避免科研成果大量浪费,由医院科研处统一管理,从各级各类科研项目中发掘有价值的成果,并制定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专利工作管理条例》等规章制度,帮助全院医务人员申报专利。
关于如何给医务人员最大的支持和动力,相应配套的政策还有《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级创新基金》《关于中山医院知识产权转化之后对研发人员奖励比例的规定》等。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级创新基金》主要用于资助各种创新性强并富有挑战性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课题,资助对象面向全院职工,资助金额为1-3 万。
除了创新基金的加持,仅提升专利成功转化后的奖励比例方面,中山医院也高于全国大多数医院。相关政策中提到:职务发明专利成功转化后,可从医院实际到账的收益中提取80%作为对项目组研发人员和知识产权相关管理人员的奖励。
政策的推进也收到了明显的成效。自2017年开始,中山医院的专利转化率就开始超过10%。例如,护理部设计的马夹式便捷急救衣就是在获得院级创新基金资助后,找厂家沟通改良后制作出的。该急救马夹便利了工作人员的同时也提高了临床工作效率。最终,该项目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并获得授权。
转化医学仍面临重大挑战
纵观中山医院各项专利事务的方方面面,无不倾注了临床一线人员的智慧和汗水,最终得取得了市场的认可。像“由血浆microRNA组合成的肝癌诊断标志物及一种诊断肝癌的新方法”、“用于研究人肝癌癌内异质性的细胞模型”、“基于磁珠和微流控芯片的循环肿瘤干细胞检测试剂盒”等在内的系列发明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由此形成了一种灵敏度更高的诊断肝癌的试剂盒产品项目。
与此同时,“血浆microRNA 组合成的肝癌诊断标志物及一种诊断肝癌的新方法”还相继在香港、德国、法国、英国、日本申请了国际专利并成功授权。在此基础上,该团队研发的“7种微小核糖核酸肝癌检测试剂盒”已成功转化为普适于临床的体外诊断产品并生产上市。
这些都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一体化科研管理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及推广的成功案例。然而,转化医学并不是一件易事。尤其在我国转化医学尚处于起步的大背景下,有的放矢管理专利等知识产权项目,分层次、多渠道、借助各方力量,积极推介科研成果就显得更加重要。无论是借力政府转化平台,还是发挥专家的学术影响力,抑或建立产学研平台等,目的均在于因地制宜集结各方力量,千方百计提升转化的成功率。
以专利转化为代表的知识产权转化,已经成为衡量一家医院科研水平、医疗水平、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指标。在活动现场,中山医院还组织有多名知识产权代理公司的资深代理人员针对青年医生们的专利雏形,从专利申请、授权的标准及条件,如何撰写专利文书,到专利转化是否需要授权,转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均予以答疑解惑。
“成为一家‘临床与科教同行、务实与创新并重’的研究型医院,是中山医院对自己的定位,也是国家对中山医院的期望。而做一名‘既懂临床、又懂科研’的‘研究型医生’,是中山医院对每一位医生的要求。”樊嘉院长表示,好的医生不能只低头看病,还要潜心研究;好的医院也不能只做好临床,还要通过科研提升医疗技术水平。
沙龙活动期间,医院科研处特邀曾为微创医疗创业团队核心成员、Himed天使基金管理合伙人的张捷教授与在场的青年医生们分享自己在医疗行业的投融资经验。
附:专利列表(部分)
【参考文献】
2020年6月,《完善转化医学专利合同登记,落实科技成果税收优惠政策》
2020年6月19日,《关于医院职务发明专利采用股权作价形式交易合理性 的探讨》
2019年6月30日,《基于一体化科研管理模式的医学专利转化率提升策略研究——以中山 医院为例》
2019年6月21日,《积极推进护理专利消除护理知识产权实施障碍》
2019年6月3日,《医院创新基金助力于医学专利孵育的地方实践》
2019年2月,《科研奖励机制在医学专利转化中的价值探讨》
2018年,《医学专利转化前价值评估方式的探讨及实践》
2015年,《医院专利转化采用多重交易方式的初步探讨》
2014年,《借助各种渠道 利用有限管理人力资源 积极推进医院专利转化》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