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CCO丨青年科学家奖马瑜婷教授:满怀科研热忱,引领团队发展
在2020年中国肿瘤学大会(CCO)上,马瑜婷教授接受了健康界的采访,与健康界分享了她的科研经历。
中国抗癌协会于2016年设立中国肿瘤青年科学家奖,旨在表彰在肿瘤基础领域和临床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取得显著成果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的马瑜婷教授经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环境专业委员会推荐,荣获“2020年度中国肿瘤青年科学家奖”。
马瑜婷教授的研究重点基于“应激与免疫调控”的全新视角,重点解析了机体内外因素造成的多重应激对肿瘤免疫微环境及全身抗肿瘤免疫应答的多层次调控机制,旨在助力肿瘤免疫治疗型靶点的发现以及原研药物的开发。
在2020年中国肿瘤学大会(CCO)上,马瑜婷教授接受了健康界的采访,与健康界分享了她的科研经历。
图 马瑜婷教授
开启肿瘤免疫治疗研究之旅
马瑜婷教授曾前往法国巴黎深造,出国之后,她的研究方向由国内的移植免疫方向转变为了肿瘤免疫领域的,开启了全新的研究阶段,系统性地以放化疗为模型研究细胞应激对肿瘤免疫应答的调控,为她的研究生涯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马瑜婷教授表示,从求学者的角度来讲,她的留学经历也是从学生逐渐过渡到相对而言比较成熟的研究者的过程。
结束了巴黎的学习之后,马瑜婷教授回到国内,重点研究“细胞应激与免疫调控”方向。
应激——新旧平衡的契机
“我觉得应激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所谓无风不起浪,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需要打破旧的平衡建立新平衡,这中间肯定是需要一个契机去驱动的,而应激很可能就是这个‘契机’。”细胞应激的研究延续了马瑜婷教授博士和博士后期间的工作,回国之后,她也向精神应激方向发起冲击,这又是一个新的方向,“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事情都会影响到我们的心理状态,那么精神情绪的改变是否会对肿瘤患者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和治疗造成影响?”
怀着对这个问题的浓厚兴趣,回国之后马瑜婷教授展开了积极探索,目前已经初步验证了精神应激对肿瘤治疗的影响,进一步的机制正在研究中,通过这些工作,马瑜婷教授希望可以找到一些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和肿瘤治疗靶点,真正帮助到肿瘤患者。
更像师姐的导师
作为博士生导师,马瑜婷教授在如何指导学生方面也积累了不少心得:“学生愿意加入我们课题组,一定是因为他们对课题组的研究方向感兴趣,所以我觉得学生能够加入我们课题组是一种缘分。”
在课题的选择上,马瑜婷教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让学生定下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之后,再同自己的学生进行细致探讨,同时通过每周一次的组会及时了解学生的课题进展,制定下一步的研究计划。对于课题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会和学生们一起解决。
年轻的马瑜婷老师直言,因为自己和学生之间的年龄差距比较小,所以与学生之间更像师姐和师弟师妹之间的关系,整个课题组的氛围也是互相尊重比较平等的,所以课题组虽然年轻,人数也不多,但是一个非常有活力的团队。
最后,马瑜婷教授希望志同道合的同仁一起攀登科研高峰,无论是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还是作为博士后或者工作人员,只要具有科研热忱,都非常欢迎加入团队。
专家简介
马瑜婷
巴黎十一大博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免疫平台主任、所长助理,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导,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引进工程、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基金委“优青”及江苏省 “杰青”项目负责人、江苏省“双创团队”领军人才,曾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法国科德利耶青年学者奖等。基于系统医学的研究理念,从“应激与免疫调控”的全新视角,重点解析了机体内外因素造成的多重应激(肿瘤治疗导致的细胞应激、严重压力触发的精神应激等)对肿瘤免疫微环境及全身抗肿瘤免疫应答的多层次调控机制,旨在助力肿瘤免疫治疗新型靶点及策略的发现,以及原研药物的开发。代表性通讯及一作论文发表于Science,Nat Med,Immunity 等高水平杂志。在肿瘤免疫领域发表论文共49 篇,H-index 为33,合计影响因子超过560,累积SCI 他引5400 余次。获美国专利授权各1 项,受邀参编Elsevier 英文专著1 本。现任eLife 审稿编辑、Curr Res Immunol 编委。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