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批国采中选结果公布 注射剂杀价凶猛,原研药企避免“正面对决”
药品大降价再度来袭!2月3日,第四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在上海开标,产生拟中选结果。据悉,本次集中采购共有45种药品,其中包括8个注射剂品种、3个滴眼剂,其他均为口服剂型。拟中选企业118家,拟中选药品价格平均降幅为52%。
2018年以来,国家医保局会同相关部门进行了三批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共涉及到112个药品,平均降幅54%,每年节约539亿元。同时,各省市也积极开展药品和耗材带量采购,截至2020年12月底,地方上共开展了30余批次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和经验,模式和方法已经成熟。今年又有哪些药品将迎来降价?转向院外市场的原研药企过的还好吗?
注射剂迎来“降价潮”
第四批国采拟中选结果公示期为2月4日至2月7日。按照此前的规律,公示期后,第四批国采正式中选结果就将确认。据悉,5月前后,第四批国采有望落地。
公布信息显示,第四批国采的45种药品,全部采购成功,涉及高血压、糖尿病、消化道疾病、精神类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领域。拟中选药品平均降价52%,最高降幅达96%,为齐鲁制药的注射用帕瑞昔布钠(40mg/瓶),单价3块5。据初步测算,第四批药品集采预计1年节约药费124亿元。
此次国采共有152家企业参加,产生拟中选药企118家,拟中选产品共计158个,企业拟中选比例达71%,相较于前几批,中选数量明显提高。
值得关注的是,本轮国采共有8个注射剂品种入选,分别为氨溴索注射剂、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布洛芬注射液、多索茶碱注射剂、帕瑞昔布注射剂、泮托拉唑注射剂、硼替佐米注射剂和注射用比伐芦定。与此前业内流传的涵盖8款知名大品种注射剂产品入围名单相吻合。
米内网数据显示,上述8款注射剂产品均为临床大品种,8个产品2019年样本医院收入占45个品种2019年总样本医院收入的30%以上,尤其是泮托拉唑注射剂,以年销售额超过60亿元备受市场关注。
从国采报价现场传出的消息显示,注射剂产品价格竞争激烈,以布洛芬注射液为例,4ml布洛芬注射液最高有效申报价格为57.6元/支,而杭州民生、四环医药、成都贝特、苑东生物的报价基本都在20元上下,最低价甚至降至15元以内,而降价前的市场价格普遍超过百元。
医药政策研究专家张自然判断:“本次集采也许是口服化药唱主角的最后一次,规模更大的化药注射剂、生物药和中药的集采定将走向前台,越来越多的小企业被边缘化,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此外,根据米内网数据,第四批国采的45个品种中,有21个药品有原研厂家,其中11个药品的原研厂家在2019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竞争格局中的市场份额超过50%。
例如诺和诺德的瑞格列奈口服常释剂型(市占率58.28%),阿斯利康的艾司奥美拉唑口服常释剂型(市占率82.16%),辉瑞的帕瑞昔布注射剂(市占率60.59%),费森尤斯卡比的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市占率61.92%),诺华的缬沙坦氨氯地平Ⅰ口服常释剂型(市占率100%),阿斯利康的替格瑞洛口服常释剂型(市占率97.64%),施维雅的格列齐特缓释控释剂型(79.29%),第一三共的左氧氟沙星口服常释剂型(市占率55.27%)等,其中缬沙坦氨氯地平Ⅰ口服常释剂型、替格瑞洛口服常释剂型基本由原研厂家独占。
但随着第四批国采的落地,上述品种,除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之外,其余药品的原研产品市场份额在第四批国采采购期内,将由其他中选的国内仿制药企业分割。
不难看出,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常态化几成定局,国采通过以量换价,压缩药价水分,实现仿制药对于原研药的院内替代。但原研药企也开始转变策略,战略性放弃国采市场,依托品牌优势将产品转向零售终端等院外市场,并重点布局创新药的院内开发,而这些使用量大的临床常用品种的院内份额将逐渐由国内药企占据。
原研药企转战院外
本轮集采尽管有个别外企表现积极,但整体而言外资药企仍在避免“玩命厮杀”。而对于市场占有率高的明星药品,外资药企的底气更足。
从现场流出的中标价格来看,以治疗手术后疼痛的注射用帕瑞昔布钠为例,该品种40mg最高有效申报价格为93.9元,在差比价之后,峨眉山通惠报价2.98元中选,而辉瑞原研品种的报价超过80元出局。
口服制剂方面同样呈现相似的局面,以度洛西汀肠溶胶囊为例,该品种20mg最高有效申报价格为3.95元,在差比价之后,青岛百洋报价0.6元中选,而礼来原研品种则报出9元左右的高价遭遇淘汰。
2020年备受关注的2款集采流标产品:赛诺菲的立普妥、辉瑞的络活喜,销售额逆势增长。企业自行降价之后,仍有费用空间继续进行学术推广、联动医生,争取集采之外20%-30%的医院市场、及院外零售渠道实现销售。
而在第二批国家药品集采中,拜耳的拜糖平降价78%,以0.18元/片的超低价中选。而后不仅未能实现“以价换量”,反而多次被媒体报道出现断货问题。
外企的这一策略不仅在仿制药集采市场上存在,在创新药的医保目录谈判中也有体现。2020年结束的医保目录谈判中,备受关注的PD-(L)1竞争中,外企全部出局,但紧随其后,原研药企默沙东就将K药也从每年30万、降低至2年14万封顶。
对于这一问题,医药云端信息创始人、医药营销专家李耀辉表示:“院外市场看起来很时髦,但人们往往只看到事物的表象,而没看到这两个品种(立普妥、络活喜)在中国深耕了十几二十年,各类指南、共识一大堆,专家工作到位,患者反馈效果良好,可靠的品质、长期的推广、广泛的市场应用才是确保其持续成功的核心要素。”
药品带量采购的目标之一便是加速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替代过期原研药,实现专利悬崖,提高医保基金利用效率。对于许多慢病患者而言,用药依从性在短期内难以快速改变,且外企的患者教育、品牌也更有优势。在国产仿制药逐渐替代原研药的过程中,企业、医院、患者都有一个新的适应期。
而在医保支付方面,2021年1月28日新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的意见》,明确了以“统一通用名下的原研药、参比试剂、过评仿制药,医保按相同支付标准结算,并以集采中选价为基准,确定医保支付标准”,且删除了2-3年的过渡期,这也意味着外企原研药未来能够通过医保报销的比例会快速降低。
(本文章综编自财健道、中国医疗保险、Insight数据库、医药经济报、蓝鲸财经、赛柏蓝)
附:第四批集采报价表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