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缠上吴孟达,普通人如何远离这个“无声的杀手”?

2021
02/26

+
分享
评论
熊粤蛟 / 健康界
A-
A+

肝癌究竟有多可怕?我们普通人又能做什么远离这个可怕的“魔鬼”?


近日,“达叔”吴孟达罹患肝癌的消息登上热搜。作为星爷电影中的金牌配角,达叔在荧幕上留下了许多经典角色,因此,达叔患癌的消息一经传出,便引发了不少网友对其健康状况的担忧。而前不久,知名音乐人赵英俊也被肝癌夺去了宝贵的生命。肝癌究竟有多可怕?我们普通人又能做什么远离这个可怕的“魔鬼”?

流行病学:每年致超80万人死亡,5年生存率小于20%

肝癌是全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根据最新公布的2020年全球癌症数据,全球肝癌的年新发病例数达到90.5万例,居于恶性肿瘤的第6位,死亡83万例,居所有恶性肿瘤的第3位。肝癌在我国尤其高发,是第4常见的恶性肿瘤和第2位的肿瘤致死病因,肝癌年新发病例达到46.6万例,死亡42.2万例[1]。

图1 发病率和死亡率排名前10的癌症分布情况

虽然现今医疗水平已经得到了高速发展,但肝癌的总体生存率仍然不容乐观。在北美国家和地区肝癌的5年生存率可达15%~19%,但在我国仅为12.1%,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健康[2]。

危险因素:病毒感染为罪魁祸首

虽然大多数肝癌患者预后不良,但是肝癌是可以预防的,要知道如何预防肝癌首先我们要了解导致肝癌的危险因素。

肝癌一般由慢性肝病发展而来,存在持续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细胞异常再生等的肝病患者可能发展为肝硬化,肝硬化最终可以进展为肝癌[3]。虽然有一部分患者发展为感染之前并没有发生肝纤维化或肝硬化,但约85%的肝癌患者都是通过肝硬化发展而来。所以,肝癌从预防肝硬化入手

图2 肝硬化发展为肝癌的病理过程

病毒感染

在亚洲和非洲,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引起肝细胞癌的最主要的原因,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欧洲、日本和北美患者患肝癌的主要因素。根据美国肝移植中心的一项回顾性分析研究,有将近50%的肝癌患者感染了丙肝病毒,而约15%的肝癌患者感染了乙肝病毒,约5%的患者同时感染了两种病毒[4]。而从全球来看,乙肝病毒仍然是患上肝癌的罪魁祸首,2016年,全球大约43.3%的肝癌可以归因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18.7%可以归因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5]。

酗酒

酒精性肝硬化是肝癌的另一常见病因,酗酒会增加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2016年,因饮酒而导致肝癌的病例数占肝癌总数的14.7%,在一些西方国家,这一比例超过了40%[5]。

其他因素

除了以上的两大主要因素外,非酒精脂肪性肝炎、食用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血吸虫病等多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等都会增加肝癌的患病风险。而近年来也有一些研究提示糖尿病、肥胖、吸烟和药物性肝损伤均是肝癌的危险因素。

预防:接种疫苗,健康生活

因此,要预防肝癌,就得远离这些危险因素。肝癌可以通过以下手段得到有效预防:

1、接种乙肝疫苗:据报道,我国新生儿的三剂乙肝疫苗覆盖率已经由1992年的30%提高到了2015年的99.6%,这对于降低我国肝癌患病率意义重大。但是非常遗憾,对于变化多端的丙肝病毒,目前人类还没有安全有效的疫苗问世。

2、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要尽早接受规范化的抗病毒治疗,这可以有效降低肝炎进展为肝癌的风险。据研究,在丙肝病毒感染者中,使用干扰素治疗有效的患者,肝癌风险可以从6.2%降低至1.5%。

3、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尽量远离烟酒。

4、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摄入发霉的食物,注意清淡饮食,减少油腻食物摄入。

筛查:甲胎蛋白和肝脏超声检查

而对于肝炎病毒感染、患有多种因素引起的肝硬化、有肝癌家族史等的肝癌高危人群,建议男性35岁以上、女性45岁以上者定期进行肝癌筛查。

肝癌之所以预后不良,跟大多数肝癌患者一经发现都已经处于晚期有很大关系。早期筛查可以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治愈率,延长患者生存期。

一项研究纳入了18816名存在乙肝病毒感染或者有慢性肝炎史[6],年龄在35~59岁之间的中国人,其中,9373人被归为筛查组,该组人员将每6个月进行一次肝癌的筛查,而剩下的9443人为对照组。最终,58.2%的筛查组成员完成了所有筛查,筛查组发现患肝癌人数为86,对照组患肝癌人数为67。虽然两组之间的患癌率没有显著差异,但筛查组人群的生存时间得到了显著延长。筛查组的1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65.9%、52.6%、46.4%,而对照组相应的数据仅为31.2%、7.2%和0,也就是说,对照组中没有患者生存时间超过5年。总的来说,在本项研究中,定期筛查将肝癌患者的死亡率降低了37%。

图3 筛查组和对照组患者存活率对比

而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就是因为筛查组的肝癌发现得比较早,能及早干预和诊断,治疗效果就越好。

根据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工作委员会编写的《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0》,肝癌高危人群应当检测血清甲胎蛋白(AFP)等肿瘤标志物和肝脏超声检查,建议至少每个6个月检查一次[2]。

图4 肝癌的筛查

AFP是临床上用于诊断肝癌最常用的肿瘤标志物,其是一种在人体胚胎时期由肝细胞和卵黄囊合成的一种功能蛋白,新生儿的血液中含有较高浓度的AFP,但在出生后会逐渐降低,1~2年后就会降低至成人水平,正常成年人血清AFP含量正常参考值为<25ng/mL。血清AFP阳性是指AFP≥400 ng/mL,在排除慢性或活动性肝炎、睾丸或卵巢胚胎源性肿瘤以及妊娠等候,血清AFP阳性者可高度怀疑肝癌。但值得注意的是,大约有30%的患者AFP水平正常,因此还需结合其他的诊断方法。

超声影像检查可以显示肝脏占位的部位、大小和形态,协助诊断和鉴别诊断,在肝脏肿瘤的检出和定性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根据一项在我国进行的大样本研究,单独超声的肝癌检出率、假阳性率分别为84%和2.9%,单独AFP分别为69%、5.0%,AFP和超声结合则可以达到92%、7.5%。

肝癌高危人群应当接受每6个月一次的腹部B超检测,检测发现的肝脏结节应通过影像学检查或者活检进一步诊断和随访。

总之,肝癌的诊疗现状并不乐观,要远离肝癌,除了做好预防措施以外,肝癌的高危人群还应该定期进行肝癌筛查,争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1.  Sung, H., 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n/a(n/a).

2.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工作委员会, 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0. 2020.

3.  Villanueva, A.,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9. 380(15): p. 1450-1462.

4.  NCCN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肝胆癌. 2017.

5.  Liu, Z., et al., The trends in incidence of primary liver cancer caused by specific etiologies: Result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6 and implications for liver cancer prevention. Journal of Hepatology, 2019. 70(4): p. 674-683.

6.  Zhang, B.H., B.H. Yang, and Z.Y. Tang,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screening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and clinical oncology, 2004. 130(7): p. 417-22.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为健康界原创,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授权均不得转载和使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肝癌,肝癌筛查,乙肝病毒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社群

  • 第九季擂台赛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健康界VIP专属优惠 加入
  • 健康界药学专业社群 加入
  • 医健企业伴飞计划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已认证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忽略 去看看
×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打赏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