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医院管理天团齐聚健康界 畅谈“互联网+分级诊疗”
不难预见的是,伴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迭代发展,分级诊疗必将迎来全新发展机遇。
“我觉得分级诊疗特别好。两年前我身体里长了东西,想去大医院检查可就怕排不上号。碰巧我奶奶常去的社区医院每周四有退休主任出诊,不但一去就挂上了号,还做了B超,后期再去大医院就省很多事儿。”当听到这则出现在健康界《健客交锋》留言板中的真实患者案例时,在座的四位顶级三甲医院管理者不住点头。
2021年3月5日,健康界《健客交锋·两会专场》特别策划——“互联网如何促进分级诊疗?”如期而至。中日友好医院院长周军,北医三院党委书记金昌晓,北京朝阳医院党委副书记陈勇,北京安贞医院副院长孔晴宇莅临健康界演播厅畅谈“互联网+分级诊疗”。
据悉,本场直播的四位嘉宾既有曾在公卫体系担任要职的专家领导,又有医院管理研究方面的专家;既有中西医结合领域的专业人才,还有北京市援助非洲几内亚医疗队队长。他们不仅是医疗领域优秀的管理者,而且也是“互联网+分级诊疗”的见证者与推动人。
(从左至右)健康界主持人和星星,北医三院党委书记金昌晓,中日友好医院院长周军,北京朝阳医院党委副书记陈勇,北京安贞医院副院长孔晴宇
作为新医改5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之一,分级诊疗取得哪些阶段性成效?发展过程中面临哪些痛点、难点?新基建在公共卫生建设中日益凸显的现在,分级诊疗的未来图景如何?两会热点,值得聆听。本次活动由石药集团冠名支持。
推动:早已探索,积极建设
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截至2020年12月,全国共组建城市医疗集团1666个,县域医疗共同体4028个,跨区域专科联盟5900个,面向边远贫困地区的远程医疗协作网4075个。“十三五”期间,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过程中,“互联网+”成为了推动实现的重要手段。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互联网+医疗健康”概念,此后国家卫建委配套文件又细化了概念的重要内容,包括远程医疗和互联网诊疗、互联网医院。
大型三甲医院作为互联网+分级诊疗建设的较早实践者,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据中日友好医院院长周军介绍,医院的远程医疗建设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在新医改背景下,中日友好医院又为之赋予了新的内涵。
“通过远程会诊、远程诊断、远程查房、远程培训(等远程医疗手段),一方面规范基层诊疗行为以提高诊疗能力,同时探索建立远程医疗协作网络,对基层在诊断和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予以纠正,避免医疗纠纷。”周军介绍。
互联网诊疗作为践行分级诊疗建设的另一有效手段,在疫情期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据了解,2020年多家公立医院都开通了互联网诊疗服务,北京还于今年2月底开放了互联网医院的准入申请。
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党委书记金昌晓看来,互联网诊疗这一新型服务形式,解决了患者的复诊和药品配送问题,降低了医疗服务成本,而且未来还有望为医疗临床科研搭建一个数字化平台。“我认为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对慢病的防治和医院品牌建设等有更好的意义。”
医联体作为分级诊疗的“抓手”,是开展分级诊疗的有效载体。在互联网+的加持下,医联体也爆发了更强的创新力。
据了解,北京市早在2012年就开始试点医联体建设,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构建分级医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诊疗模式。
2012年,朝阳医院作为首个试点单位,牵头成立以分级诊疗为目的的区域医疗联盟(即“朝阳区中部医疗联合体”);2014年海淀区卫健委倡导下,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立了海淀区中东部医联体,覆盖人群约140万人;2007年安贞医院与朝阳区卫生局联合创办了大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于2014年牵头成立朝阳区北部医联体。
为了将常见病、慢性病留在社区,发挥三甲医院主要收治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作用,各医院进行了多番尝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党委副书记陈勇介绍,医院从社区主任的管理体制入手,在社区派驻院内专家,专职协调上下转诊工作;同时,患者的特殊化验检查需求,如CT核磁的预约,均可在社区完成;加之超声影像学的远程会诊等手段,患者仅在社区就能享受三甲医院的医疗资源。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副院长孔晴宇介绍,医院的分级诊疗一方面强化基层医生培训,给基层医院培养了人才;另一方面统一号源;最后建立起顺畅的双向转诊通道。“分级诊疗中通道的建立、医生的培训和转诊的顺畅,是保证基层患者得到急症治疗的充分必要条件。”孔晴宇总结。
交锋回放
交锋一:互联网+分级诊疗,给医院、患者分别带来哪些便利?(标清)
把脉:互联网+分级诊疗落地难点
互联网和信息化的介入有效推动了分级诊疗迈入深水区。然而,从实际落地成果来看,信息化技术在分级诊疗中的渗透性仍需加强。此外,由于技术条件和医疗场景高度安全的要求,现有的互联网诊疗也面临一定的局限性。
周军总结出互联网诊疗目前面临的四大局限性:
1. 医疗质量如何保证?由于互联网很难识别病历书写和检查结果中的问题,因此复诊患者的首诊病例书写和检查结果的规范性对于复诊的顺利进行非常重要。
2. 在线医疗的患者安全如何保证?周军强调,“望触叩听”是临床基本功,视频隔空问诊很难全面客观地对患者疾病做出全面客观的诊断。同时如果患者在互联网复诊的同时突然又病情变化,“医生真是鞭长莫及。”这是需要下一步探索来解决的问题。
3. 技术标准难统一。终端设备多样化,设备品牌、系统不一致,会导致图像清晰度各异,而且基本资料的兼容也存在问题。因此下一步标准非常重要。
4. 价格政策难统一。目前各地市互联网医疗价格收费标准不同,而且普遍定价偏低。对于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而言仍然不够。
金昌晓从医疗信息化角度阐述了当下互联网+分级诊疗落地难点。他首先赞同周军提及的技术标准不统一和现今收费标准难以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问题。“我认为通过互联网+能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怎样有效解决分级诊疗的问题,还应该首先从国家的政策设计上进行更多的深入研讨。另外,国家级的医学中心要起到带头作用,根据医院实际情况摸索积累经验很重要。”
从过往实践摸索经验来看,陈勇认为“互联网+分级诊疗首要解决的痛点、难点是医疗服务的同质化。说通俗点就是老百姓如何对社区的服务水平有足够的信任?社区服务水平怎么能跟三甲医院同质化。”在他看来,若想达成这一目标,首先要解决标准同质化,第二解决建设同质化。“随着人工智能、5G时代的到来,我认为国家应该加强顶层设计,就像重视医院基础建设一样,重视信息化和人工智能建设。一定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避免各自为战。”
交锋回放
交锋二:医疗信息化解决了分级诊疗落地过程中的哪些痛点、难点?(标清)
畅谈:新基建加持下的未来图景
2018 年,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互联网 + 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重点提及要求医联体内上级医疗机构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面向基层提供远程会诊等服务,促进医疗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实时查阅、互认共享。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度强调“促进 ‘互联网+医疗健康’规范发展”。
对此,金昌晓认为,“我们要抓住机会,利用好国家政策,全面推动互联网+在医疗领域的发展。”此外,他也补充“新基建在医疗领域应用,前景很广阔,但是前期投入可能也会比较多。大家要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积累,形成可以推广的经验。”据了解,北医三院已经在神经内科和急救科实现基于5G医疗的移动查房和远程抢救等应用。
不难预见的是,伴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迭代发展,分级诊疗必将迎来全新发展机遇。
“对于互联网+医疗来讲,5G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说是如虎添翼。”周军总结道。中日友好医院正在着手5G通讯基站的建立和“5G医疗卫生行业应用标准研究”项目,目前已建立了800余个5G通信基站,实现了重点区域全覆盖。此外在人工智能方面,医院在大力推动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创新,已经在皮肤影像、数字听诊、急性血管栓塞(VTE)救治等领域自主研发了人工智能系统,并开始应用与临床。
交锋回放
交锋三:AI、5G等新技术迭代升级如何驱动分级诊疗有效落地?(标清)
技术的迭代发展给医疗行为带来了更多可能。2019年全国推进健康中国行动电视电话会议中,李克强总理作出重要批示,强调“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陈勇认为,“广义的医疗新基建正是通过信息化、人工智能、5G等技术手段,搭建起能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的医疗卫生平台。着眼未来,要彻底改变医疗服务,将服务领域从治病拓展到全生命周期的服务。”
不过值得强调的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不代表放弃治病为中心,医院更要要做到“防”“治”协同一体化。互联网医疗凭借自身优势有望在此过程中更大程度地发挥“预防”能力。孔晴宇介绍,“预防的概念不仅局限于生病前,也包括做完手术后的锻炼康复,这是二级预防。互联网医疗技术与预防结合,会对疾病的‘防’有很大帮助。”
交锋回放
交锋四:从“治”到“防” 互联网+分级诊疗的未来图景(标清)
那么如何才能更快地推动互联网+分级诊疗建设平稳有序进行?专家们提到最多的一个关键词就是“共同”。
周军强调,“互联网医疗和分级诊疗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社会共同努力,卫生部门义不容辞。”金昌晓总结,“互联网+分级诊疗是很好的抓手,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孔晴宇认为,“互联网+分级诊疗想要长期发展,必须让上下游都有所得。应该做到任务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发展共同体。”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