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12年科研满分,华西医院是如何做到的?
在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连续12年综合排名第二,被称为「千年老二」。
在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连续12年综合排名第二,被称为「千年老二」。
然而,华西医院的科研得分,却连续12年是满分:20分。华西医院是如何做到的?日前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在接受健康界专访时道出了其中的秘密。
起——科研提升之路开启
李幼平是被时任华西医院院长「给你500万建实验室」的承诺「连哄带骗」回国的。
本科、硕士都就读于华西医科大学的她,毕业后在华西医院工作,43岁那年,她赴美国匹兹堡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从事移植免疫研究。
从美国回国的那一年,1996年,李幼平时年47岁。回到华西医院,她才发现「500万根本不存在」。当时一穷二白的华西医院,一年的科研经费才350万。
李幼平回国便担任华西医院副院长。她领到的第一个任务便是「提升医院的论文档次和数量」。
1995年,华西医院发表的论文总数只有430篇,其中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收录的有138篇,在全国医疗机构中排名14位。
这个数据不算太好看。
如何提高呢?经过调查,李幼平判断华西医院之所以论文质量、数量都上不去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好的科研课题。「那就想方设法申报优质课题。」为此,李幼平在院内再三宣传「你们报课题,我来做服务」。
李幼平上任的第3年,1999年,华西医院论文发表数达到735篇,其中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收录的有231篇,在全国医疗机构中排名第4。
同年,华西医院打破SCI论文发表量零的突破,首次就达到12篇,李幼平圆满完成任务。
2000年,华西医院在成都市高新区买了一块地。彼时,华西医院正践行「科技强院」的路线,课题申报很多,但实验室却不够用。
据李幼平回忆,当时华西医院只有医学遗传实验室条件尚可,其他实验室空间都很狭窄,而且散布于各个科室。
成都市高新区的这块地距离医院本部不算太远,大约5公里,正适合用来建一个集中的整合性科研实验室。
这才有了后来的华西医院科研基地——占地面积90亩、总投资2.5亿元的华西医院科技园,园区由第一科研大楼、附楼和国家成都中药安全性评价中心构成。
这是华西医院科研新征程的起点。在此之前,华西仅能算是偏居西南一隅的区域性标杆医院;在此之后,华西的科研能力独步全国。
截止目前,华西医院独立科研院区总建筑面积已达32万平方米。除科技园外,华西医院还陆续兴建了天府生命科技园、成都前沿医学中心等6个独立科研院区,集成了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等39个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平台,形成了90多个开放型实验室引领的创新矩阵。
至此,华西医院医研一体的格局基本成型,形成了从基础到临床再到转化的未来医学创新链与服务链。
承——设立科研基金收效
2001年,李幼平因年龄限制卸任,其助理程惊秋接任。
程惊秋并非学医出身,本硕博就读于西南农业大学(现西南大学)植物保护系,与李幼平相似点在于,同是海归回国。
在程惊秋接任科研副院长的第4年,2004年,华西医院出台《科研经费暂行管理办法》,以基金奖励的形式鼓励员工投身科研,同时出台的还有《SCI论文基金管理条例》,两者皆限定科研基金只能用于「继续科研」。
程惊秋解释说:「我们不是要把作者奖励成一个富翁,而是让你继续搞科研,有更好的成果,也写出更好的文章。」
这与华西医院领导层给程惊秋提供的纲领思想是一致的:
其一,只讲结果,不讲过程,而且结果只认「SCI论文」和「实现转让的专利」;
其二,对于符合上述结果的科研工作者,轻个人奖励,重后续科研经费资助,促使其继续攻坚克难。
事实证明,设立科研基金的办法十分有效。2005年华西医院年度SCI论文数达到91篇,夺国内医疗机构年度SCI论文量桂冠。
论文任务算是完成了,那医院交付的另一个任务——「实现转让的专利」,又该如何完成呢?
负责医院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的「科技发展中心」于2005年适时成立。现在回过头来看,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早在16年前,华西医院便明确了科研之路的方向。
转——科技成果转化的「华西模式」
时间拉到近10年,「转化医学」成为医疗健康领域的热门词汇。
所谓的转化医学,不是指单一的学科或技术,而是指转化研究,其倡导以患者为中心,从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由基础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问题;然后再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解决问题。即,从临床到实验室(bedside to bench)、从实验室到临床(bench to bedside)。
现在的新药研发、医疗器械、分子诊断等皆属于转化医学的范畴。转化医学兴起之后,国内的一些大学陆续成立了转化医学研究所、转化医学研究中心。
比如,2002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大医学院合作成立健康科学研究所,建立了生物医学转化研究平台;2009年,中南大学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在湘雅医院成立,主要研究生物学基础研究向医学临床应用的转化。2010年,依托于北京协和医院的协和转化医学中心成立。
相比起其他医学机构,华西医院在转化医学方面的动作稍显缓慢,但透过「转化热潮」,华西医院的领导人看得很清楚:简单地聚合基础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把转化医学弄成医院围墙内的事情,这个范围还是太狭窄了,还是要打破藩篱,开展跨一级学科的整合,汇集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将数学家、力学科学家、化学家,以及企业、风险投资等都融入进来,转化医学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
2012年,由华西医院牵头,与四川省科技厅、成都市和高新区政府直属单位共同组建的「四川西部医药技术转移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中心与华西医院的成果转化部(原科技发展中心)是一支队伍、两块牌子。成果转化部负责制定专利及成果转化相关政策、专利管理与服务,对接医院、医生、研发团队;中心则「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提供生物医药全产业链技术转移服务」,其核心是作为桥梁和纽带,配合成果转化部工作,对接政府、企业、大学/机构等。
这即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华西模式」。李为民总结道,「华西模式」就是通过院内外信息—资源精准对接,从而达到医、政、产、学、研、资、用协同创新,推动医院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
合——平台+政策,华西九条落地开花
然而,推动成果转化光有平台还不行,政策也得跟上。
2013年,李为民出任华西医院院长,在政策端给足了科研人员支撑。
上任伊始,李为民便开始思索:地处西部偏远之地,华西立足之优势在哪?
他的结论是:创新+走心,这也是他对医生的定义。李为民认为,医生首先要有同情心,其次要有精湛的技术,最后还要不断创新,不断从临床中发现问题,提出创新性研究。
正是在这种思想提挈下,李为民将科研创新及成果转化当成「一把手工程」来抓。
2018年,华西医院发布成果转化系列激励政策──《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方案(试行)》,其中包括9类激励政策、36条落地措施(简称「华西九条」)。
「其实最主要的就是两点,一是深化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二是提高成果转化奖励比例。」李为民对健康界说。
按照华西九条规定,成果完成人可在申请专利或专利技术成果作价投资前与医院以协议的方式事先约定科技成果的权属或股权比例,并允许成果完成人以个人名义占有股份。此外,原创成果通过转让或许可取得的净收入,以及作价投资获得的股份或出资比例,医院提取80%—90%的比例用于奖励,具体由医院成果转化工作委员会给予认定。
李为民解释说,如果成果转化收入为1亿元,项目团队能拿到8000—9000万元,其中5000万元可以现金的形式直接发放,另外4000万元作为项目发展基金,医院拿1000—2000万元。
与2004年出台的科研基金奖励政策相比,华西九条明显更进一步,更注重对科研人员个人的奖励,并鼓励其从科技创新走向创业。
「医院希望专家既成为临床医生,也成为企业家。同时,要让医院的职工有体面的生活,我们是这么想的,也是坚持这么做的。」据李为民介绍,华西九条的激励效应非常明显。
2020年到2021年,麻醉科主任刘进带领团队研发的「超长效局麻药」、「新型骨骼肌松弛药物」实现转化,合同总金额为7.5亿元。前者约定5000万元排他许可+2亿元合作开发+3%销售收入提成,后者约定1亿元排他许可 + 4亿元合作开发 + 5%销售收入提成。
根据华西九条,刘进个人获得1亿元奖励资金。华西兑现了奖金承诺,而刘进个人选择将这笔钱又捐回了华西,用于住院医师规培。
目前,华西医院年申请专利400余项,授权专利300余项(2020年申请专利669项,其中发明专利占57%);年签订横向课题科技合同1000余项,年合同金额3亿元以上(2020年为5.26亿元);年转让许可约50项(2020年为56项,转让许可金额6.9亿元)。已有32项科技成果作价6.1亿元投资入股成立6家科技公司,市场融资5.2亿元。
在外界看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在华西「全面铺开」了,但李为民不这么认为:
「我觉得实际上不能称作‘铺开’了,而是我们医院的临床医生被唤醒了,以前都是帮企业做研发,想法、观点无私奉献给他们,现在在国家推进科研创新成果转化的大环境下,临床医生的成果转化意识起来了。」
的确如此,从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创新置于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到十九大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近年来,从国家到部委再到地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陆续出台,尤其是「三部曲」(《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法》《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促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的颁布,激励鼓舞了一大批科研创新之路上的探索者。
前景是光明的,但挑战也无处不在。
「目前华西医院在基础研究方面已经走上正轨,但在临床研究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布局,这也是国内其他医疗机构的共同欠缺之处。」李为民对健康界表示,未来,华西医院希望继续向国外学习,建立专职的科研团队来帮助临床医生实现想法,形成从基础到临床再到基础的闭环。
参考资料:
【1】桂克全. 解密华西 [M].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4
【2】崔志文等. 国内外转化医学发展历程与展望 [J]. 生命科学. 2012, 4: 316-319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