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新主张 | 取经上海,福建打造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样板
把一家新院打造成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他们将如何完成任务?
两年前的10月,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根据国家发改委、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首批试点地区选择福建、河南、云南等8个人口基数大、转外就医多、优质医疗资源短缺的省区,首批30家输出医院主要从北京、上海等地选取,均为“国家队”水平的一流医院。
福建与上海的医疗结缘,也从此开始。2020年8月21日,福建省人民政府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下称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签署合作共建协议,建设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福建医院——福建省儿童医院。
这一合作,改写了福建没有省级儿童医院的历史,也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找到一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通道。
一次共建
按照规划,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儿科部分作为输入医院整建制搬迁至新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作为输出医院,整体托管福建省儿童医院,选派管理及专家团队常驻福州,实现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与福建省儿童医院的技术平移和同质化管理。
派驻团队的选择并不容易,他们既要在临床和学术上占领高地,又要有管理经验和奉献精神,更重要的是能传承医院文化。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强调奋斗、创新、包容、感恩。这种文化平移,被认为是派驻团队管理新院的核心任务之一。
层层筛选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临床营养科主任洪莉被推到改革浪潮前。
任何一个人走到“实力派”,注定伴随着一路拼搏,洪莉亦不例外。
刚见面时,梳着整齐短发的洪莉笑称自己是典型的海派女人:喜欢精致生活。她的个人履历却与这个表面标签大相径庭。
1998年初建的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经过20多年发展,综合实力排名稳居全国儿童专科医院第一方阵。作为首批员工,洪莉随着医院一起经历创业的酸甜苦辣,见证其建院20年成为国家儿童医学中心的辉煌。与此同时,洪莉作为有15年职业经历的小儿外科医生,根据医院发展需要,转身成为医院临床营养科第一任科主任,建科10年将科室打造成上海市临床营养重点学科,并一手创立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营养专委会,在全国儿童营养领域成为国家级知名专家。
太多“从0到1”的突破,让“奋斗”一词烙印在她的人生经历中。
2020年年底,洪莉被任命为福建省儿童医院执行院长。和洪莉一起被第一批派驻到福建省儿童医院的管理团队还有三人,分别担任医疗副院长、护理部主任和综合办公室主任。
按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定位,福建省儿童医院要在疑难危重症诊断与治疗、医学人才培养、临床研究、疾病防控、医院管理等方面代表区域顶尖水平,协同国家医学中心带动区域医疗、预防和保健服务水平提升,努力实现区域间医疗服务同质化。
从一家新院,到打造成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上海派驻团队承载着重任。
100次调研
七次量衣一次裁。
2020年12月初,转战到福建省儿童医院的洪莉,带领团队先后进行了100多次调研。
回忆起当时的工作节奏,洪莉团队四人在6小时休息之外的时间,全部用在调研与工作上。“当时也没有时间焦虑,压力反而让我们更全力以赴工作。”
调研结束掌握全局后的第一步,是搭建医院组织架构。
在管理上,福建省儿童医院实施“五部两办制”:“两办”即党办和综合办,“五部”包括医疗部、护理部、财务部、事业发展部、后勤保障部等部门,扁平管理,精简高效。
在学科发展上,实行“双主任”制:一方面瞄准“两头”——重点和紧缺学科,上海派遣常驻主任,入驻重点发展科室,实行上海主任和福建主任双主任管理制,全面对接临床、教学、科研、管理;另一方面发展中坚力量,在有一定基础的科室派驻学术主任进行深入学科发展指导。
框架搭建好之后,是人才的选拔、培养与引进。
院内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包括新锐人才、卓越人才等,有经费资助,更有上海导师指导,为上述人才量身打造培养方案;搭建培训平台,所有医生护士成建制到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培训学习,住院医师培训时长至少一年,主治医师6个月,主任医师3个月,这也成为福建省儿童医院医生职称晋升必备项之一;对外积极筑巢引凤,以优质平台和事业发展潜力吸引全国优秀儿科人才。
人才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这家新建医院的人才储备目前还无法支撑一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成长,“一个医生的培养过程起码需要5年~10年。”洪莉说。
种子已经埋下,未来一定能够长成一片森林,因为滋养这片森林的阳光雨露,是来自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源头力量。
一张信息化蓝图
“现在全国儿童医院中,我们的医疗设备是最好的。”洪莉这一句话的底气在于,医院配备的医用直线加速器系统、PET/CT、高端CT、3.0T磁共振成像系统、1.5T磁共振成像系统等高端医疗设备。
作为十九大以来福建医疗健康领域首个民生补短板重大工程,福建省儿童医院总建筑面积超过22.7万平方米,总投资33亿元。
医院建筑轮廓“外圆内方”,从医院内部透过窗户向外看,远处是高山近处是灌木,视野开阔,满眼绿色。
整个医院宽敞明亮,占地是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4倍,单停车场就有1800个停车位。洪莉说:“医院比较大,如果患者第一次来,不熟悉的话可能要跑很多路。”
得益于政府的资金投入和目前的科技发展,智慧医疗将在福建省儿童医院徐徐展现,让患者在偌大院区内不再迷茫。
在未来计划中,医院将构建新一代智能化患者服务平台——医院外联智慧微服务平台,从诊疗预约、智能导医、费用支付、患者管理、患者反馈、标识导航、安全管理等全方位服务患者。
目前已活跃在医院内的远程查房机器人、智能药柜、自助采血系统等设备,都让人眼前一亮。
而在互联网医院平台建设上,洪莉表示,医院下一步计划上线全息影像技术,打造三维图像的远程会诊。“从疾病管理、质量控制系统,到运营管理和科研管理,我们要全部完成信息化。”洪莉提到,更便捷,让患者感受更舒心、温心、安心,就是她要打造的智慧化、乐园式儿童医院。
按照规划的信息蓝图,高科技正一笔笔为孩子眼中的医院点缀上“神奇”色彩。
一支队伍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从来不只是组织搭建与硬件配置这么简单。
把背景不同、能力不同、节奏不同的两个团队,融合成一支有凝聚力、战斗力的队伍,是洪莉认为最困难的事情。
尽管都是南方城市,上海与福州的生活习惯却大不相同。
“节奏不同”,这是江小千对于两个团队的最初区分。江小千是福建省儿童医院党委办公室工作人员,也是福州本地人。她告诉健康界,按照福州的节奏,每个工作日的中午都有2小时左右午休时间,上海人却没有午休习惯。
午休的时间都被洪莉用来工作了,“我们中午或是部门午餐会议,或是讨论工作,或是教学培训。”
而在洪莉印象中,热情是福州人最鲜明的标签,“他们的服务意识强,更能提升患者满意度。”
尽管来自输出医院,但洪莉并不认为这种输出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互相接受,融合形成新的文化,这样医院才能找到自己的发展动力。”
将奋斗与热情融合,将上海与福州融合,将两个团队融合在一起,这是洪莉所认为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共建核心。
两个团队的融合不是一帆风顺,有不同意见也在所难免。“刚开始时我们由于工作思路、方法不同,差异比较多。后来差异就越来越少。”洪莉说,“因为目标一致,问题和矛盾最终都会得到解决与调和。”
尽管节奏不一样,工作方式有不同,上海-福建共建双方目标却始终一致:把福建省儿童医院建好。“经过一年的合作,起码大家看到了彼此的真心,做到了互相信任。”
所有的差异和压力,在看着医院一天天成长起来的成就感面前,都不值一提。
一个烙印
滴滴司机王师傅这一年接到去福建省儿童医院的单越来越多,“这一片是新区,还在开发建设,之前很少有人来。”王师傅说,“现在大家都知道那里有上海的专家,医院也不挤,都更愿意带着孩子去那里了。”
茁壮成长的福建省儿童医院开始声名远播。
自2020年12月25日开诊以来,医院日门诊量突破1500人次/天,床位使用率达到80%~90%,三四级手术率提高到70%以上,部分指标已经达到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标准。医院开启福建上海诊疗绿色通道,并实现多项省内、院内首例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
“员工和患者对我们越来越支持和信任。”洪莉看到医院一天比一天好,感觉自己和团队的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有一天,一名医生突然发出这样一句感叹,“这家医院已经有洪莉院长的影子了。”
洪莉的字典里好像没有“躺平”俩字,“这家医院如果躺平了,就不可能做到引领和创新,我们要做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就是要一直往前走。”以奋斗鞭笞自己的洪莉,也给这家新建医院烙下了同样的刻印。
在洪莉看来,一家医院要真正建设好,至少要磨合5年时间。她坚信:接下来3年~5年,融合“一切为了孩子”的上海力量与“厚德精术,仁泽妇幼”的福建精神,福建省儿童医院会越来越好,并成为真正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为八闽大地孩子健康保驾护航。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