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如何赋能医院高质量发展?这三位大院长说透了
公立医院的学科建设如何找到高峰和特色?学科建设的核心要素是什么?弱势学科又该如何找到突围点?
全国瞩目的2022年两会日前闭幕,高质量发展成为今年两会上全国代表委员们议案提案里提及最多的字眼。
党的十九大之后,高质量发展成为社会主旋律。对于公立医院而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学科建设这座大山,是无论何时都绕不开的。
那么,公立医院的学科建设如何找到高峰和特色?学科建设的核心要素是什么?弱势学科又该如何找到突围点?围绕上述问题,健康界原创品牌节目《健客交锋》近日特别推出两会专场——“学科建设,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注入「芯」动能”,特邀⾸都医科⼤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院长张澍⽥,航空总医院党委书记、院长王文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院长李晓北,共同深入探讨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之学科建设之道。本次直播节目由石药集团特别赞助。
学科建设要与时俱进
“高原上有高峰,每个医院有特色,这样医院才能有发展。”张澍⽥表示,不同的医院有不同的特色学科,医院应当根据自身情况,包括学科发展的历史,来进行学科建设。但是,一定不能优势学科单独发展,强学科要带着其他相关学科一起发展;历史上相对较弱的学科,要尽可能和优势学科产生联系。
在张澍田看来,近年来随着疾病谱的变化,病人身上普遍患有多种疾病,因此多学科诊疗成为常态,单独的学科发展,已经无法满足病人的诊疗需求。
李晓北也表示,人口老龄化是当今社会的一个大背景,所以医院在进行学科建设的同时,一方面要按照“强者恒强”的方式,把特色学科持续做大做强;另一方面,也要结合老龄化社会的现实问题,打造以特色学科为中心的优势学科群,形成一个整体的学科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满足更多患者的实际需求。
“一名65岁以上、75岁以上甚至90岁以上的患者,在诊疗结核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心脏的问题、神经的问题、血管的问题,甚至四肢的问题等。在诊治的过程当中,如果不和这些学科发生很密切的交叉,就无法实现最终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在李晓北看来,如果医疗服务的质量上不去,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也就是一句空话。
王文标认为,医院的学科可以分为四类:品牌学科、重点学科、一般学科和培育学科。对于医院而言,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医院在进行学科建设时,不论是选择单独的学科发展,还是学科群发展,抑或是培育弱势学科,都需要考虑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的因素。
“外部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技术、环境因素等,比如是否得到国家政策支持、是否符合技术发展趋势;内部因素则重点关注是否符合医院的整体规划,医院的科研能力、管理能力是否能够支撑该学科发展。”王文标说。
学科是基础,人才是关键
“医院的发展,必须以学科的发展为支撑;学科的发展,必须以人才为支撑。”张澍⽥强调,人才是医院学科建设最主要的环节。
王文标也表示,医院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学科是基础,人才是关键。“现阶段的弱势学科,很可能在引进一位大医学家之后,变成优势学科。”
对于如何获得优秀人才,张澍⽥认为,培养为主,引进为辅,引进之后还需要在医院进行再培养。
“引进人才就像挪树一样,挪的树越大,带的土堆就越大,挖的坑就得越大,浇水也得越多,阳光也要更充沛,它才能活。”张澍⽥强调,医院在引进人才的同时,要有各类保障机制,如果机制不好、环境不好,人才引进的效果也不会好。
李晓北表示,不管是内育还是外引,最终人才都要在医院内进行长期培育,只有改进医院内部的人才发展生态、人才培养氛围和环境,未来才可能在院内长出能够担当大任的一批人才。
“如果一家医院的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的话,理论上来讲,即便医院遴选学科带头人的方法再健全,也无法挑选出符合医院管理需求的带头人,因为被选的人总体水平不会很高。”李晓北说。
数智化为学科建设“充电”赋能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以数字技术驱动医疗服务体系升级成为必然趋势。仅仅依靠传统的运营方式和管理手段,已无法适应现代医院的发展要求。
“如果没有信息化建设,就根本谈不上高质量发展。”在王文标看来,加强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提升医院的运营效率、诊疗水平,也可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同时还有助于缓和医患关系。
李晓北也表示,“通过互联网这种新型的医疗服务模式,使得学科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获得了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增长。”
以结核学科为例,现在我国每年新发结核病患者约为90万例,其中不乏一些疑难重症的结核病患者,他们需要更高水平或者更高精尖技术的诊治,诊治之后还会有相对比较长的一段康复随访期。
如果按照传统的诊疗模式,很多患者都需要在去往医院的路上来回奔波。在这个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疾病传播。
而通过互联网医院,则可以让病情已经相对比较稳定的病人留在当地,甚至留在家里,在网上由结核专家进行直接问诊。这对结核病的诊疗,起到了以前所无法比拟的积极作用。
对于医生而言,互联网诊疗模式也可以使其服务面、服务总量成倍扩张,通过利用碎片化时间在网上看诊,医生服务的人群会不断增长。
“所有这些作用,都是互联网诊疗这种新模式带给我们的。”李晓北认为,在一些特色疾病(比如胸部肿瘤、结核病等需要长期由特色治疗来维护的疾病)的诊疗过程中,互联网诊疗势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