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Communications | 复旦大学绘制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细胞图谱
该研究还描绘了内膜癌发生过程中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特征。
近日,由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陈晓军、复旦大学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赵冰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题为 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 analysis highlights origin and pathological process of human endometrioid endometrial carcinoma 的论文,该研究通过单细胞转录组学分析绘制了人正常子宫内膜向内膜样癌转变过程中不同细胞亚群细胞的动态图谱,揭示了子宫内膜样癌潜在细胞起源及病理发展过程【1】。
论文链接: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6273006/
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子宫内膜样癌是最常见的子宫内膜癌,对其发病机制的深入解析有助于开发精准有效的防治新策略。子宫内膜包含上皮、间质、免疫等多类型细胞,在月经周期内发生多谱系细胞分化与命运重塑,进而维持子宫内膜生理功能与稳态。尽管既往研究描绘了正常子宫内膜细胞构成【2】,但正常子宫内膜向子宫内膜样癌演化的过程中细胞亚群动态变化尚不清楚。
该研究通过对正常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内膜以及子宫内膜样癌进行单细胞转录组学测序分析,揭示了子宫内膜样癌发生过程中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增加,间质细胞减少的特征性变化。生物信息学分析进一步指出子宫内膜样癌可能起源于上皮细胞而非间质细胞。对上皮细胞亚群的进一步细分分析发现,非纤毛腺上皮细胞是子宫内膜样癌的潜在起源,且现有证据不支持间质和上皮之间存在演化关系。该研究还发现LCN2+/SAA1/2+上皮细胞是子宫内膜样癌发生过程中的特征性亚群,其在非典型增生病灶中出现,且在子宫内膜样癌中持续存在,这对内膜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该研究还描绘了内膜癌发生过程中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特征。其中,间质细胞亚群虽未发生明显数量变化,但子宫内膜上皮类器官间质共培养实验显示,相比于正常间质细胞,癌间质细胞刺激上皮干性基因表达的能力显著增强;内膜癌发生过程中免疫细胞亚群发生明显变化,具体表现为细胞毒性T细胞比例减少,而调节性T细胞比例增加,这提示免疫逃逸可能在内膜癌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该研究通过单细胞转录组学测序分析揭示了正常子宫内膜向子宫内膜样癌演化过程中细胞亚群的动态演化,为内膜癌细胞起源、早期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线索。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任晓俊博士为本文第一作者。陈晓军、赵冰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Ren, X. et al. 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 analysis highlights origin and pathological process of human endometrioid endometrial carcinoma. Nat Commun 13, 6300 (2022).
2. Wang, W. et al. 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 atlas of the human endometrium during the menstrual cycle. Nat Med 26, 1644-1653 (2020).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