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麻醉与脑科学的最前沿成果,第二届上海市神经科学学会麻醉与脑科学分会年会成功举办
以“解码麻醉与大脑世界”为主题的第二届上海市神经科学学会麻醉与脑科学分会年会暨老年患者麻醉质量提升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第一轮会议于2022年12月16日至18日成功举办。
脑科学作为最具挑战前沿的科学,也是近年来国际上发展最快的学科。随着麻醉药物种类、作用机制和麻醉理念的不断发展,麻醉与脑科学的融合日益受到关注。
为加强麻醉与脑科学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高科研学术水平及增进交叉学科间的联系,以“解码麻醉与大脑世界”为主题的第二届上海市神经科学学会麻醉与脑科学分会年会暨老年患者麻醉质量提升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第一轮会议于2022年12月16日至18日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线下共吸引近百人参加,全网16万人次观看。
本次会议由上海市神经科学学会麻醉与脑科学分会主办,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健康界、中国医学创新联盟海南博鳌医学创新研究院承办。会议共设置3个线下论坛(【主论坛】【主论坛A】【主论坛B】)及4个线上分论坛(【探索场A】【探索场B】【智慧场】【未来场】),邀请众多从事麻醉学与脑科学领域的重磅专家,分享“围术期脑健康”“现代神经科学进展”“麻醉与脑科学交叉前沿”等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以及对老年患者麻醉质量提升的深刻见解。
开幕式与主论坛现场
交叉融合促进麻醉与脑科学共同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理事长张旭在开幕致辞中表示,上海市神经科学学会麻醉与脑科学分会是以麻醉与脑机制研究为主的分会,非常高兴有很多临床医生加入了分会,并且非常活跃,这对促进脑科学基础研究与麻醉机制研究有很大帮助,尤其是对进一步研发新型麻醉剂及开展其他临床研究有很大促进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理事长张旭线上致辞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院长熊利泽在致辞时表示,麻醉与神经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作为麻醉医师,首要任务是将病人麻醉住,让他失去意识或是失去对疼痛的感觉。可以说麻醉领域的研究进展与临床进步,都得益于神经科学基础研究的进展和进步。”
熊利泽特别指出,党的二十大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显得尤为重要。“希望通过这次会议,加深我们对于创新、对于神经科学、对于神经科学在麻醉中的应用的理解。”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院长熊利泽
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郑加麟表示,我们面临的是一个老龄化加剧发展的世界,而老龄化对麻醉医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尤其是在麻醉对脑功能的影响、麻醉可能带来的副作用等方面,亟需作进一步研究。“今天大家云集在一起,共同探讨麻醉与脑功能领域的重要问题,期待能够找到一些解决方法,也期待经过多年努力能够找出一些诊断、治疗,甚至预防的措施,真正在临床上促进麻醉更好地发展,更好地保护脑功能。”
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郑加麟线上致辞
上海市神经科学学会理事长徐天乐在介绍了学会和各分会的情况时表示,1985年正式成立的上海市神经科学学会是中国神经科学领域最早成立的分会,主要下辖4个工作委员会:学术工作委员会、组织工作委员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科普工作委员会。2021年以来,上海市神经科学学会理事会新创立了2个工作委员会,即青年创新工作委员会与女科学家工作委员会,以及8个专业分会。麻醉与脑科学分会作为第3个专业分会,在成立时征求了多位麻醉界专家意见,符合当前麻醉学与脑科学的需要。
上海市神经科学学会理事长徐天乐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闻大翔在致辞时表示,21世纪被世界科学界公认为是生物科学和神经科学的时代,而麻醉学科与神经科学特别是脑科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到现在为止,很多麻醉药物的作用机制,人们还没有完全弄明白,包括围手术期手术与麻醉之后,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其发生机理也是现在研究的一个热点。
闻大翔特别指出,一方面,神经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向着亚专科的方向在延伸,例如脑科学、神经生物、神经病理、行为学、遗传学等;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与脑科学又有了有机的联合。“所以,整个脑科学发展的特点,我认为是非常重视多学科、多层次、多水平的学科交叉。”闻大翔表示,上海市神经科学学会麻醉与脑科学分会自成立以来,在熊利泽教授的带领下,吸引了一大批学术界和麻醉界的专家学者,大家共同探讨、交流,碰撞思维火花,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也期待能够为推动麻醉与认知、麻醉与脑科学的跨学科合作,以及基础和临床研究做出更大贡献。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闻大翔线上致辞
在开幕式上,还了上海市神经科学学会麻醉与脑科学分会委员增补仪式。通过全体委员会举手表决,新任命了2位副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姜虹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脑科学与教育创新研究院林龙年教授;5位委员,分别是:
罗艳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教授
申远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教授
杨立群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教授
彭勃 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教授
王露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
上海市神经科学学会麻醉与脑科学分会委员增补颁发证书仪式现场
前沿探索开辟基础与临床研究新思路
在主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以政带来了主题为《Shh and glutamate excitotoxicity in ischemia(谷氨酸兴奋性毒性在缺血中的作用)》的报告。他指出,生存和死亡、健康和疾病,是一直在争斗的两组因子,当生存和死亡不平衡的时候,就会向疾病发展,但是这个时间点在什么时候、达到多少剂量才能造成损伤,是很重要的问题,也是现在神经科学领域面临的一大挑战。
脑缺血会导致谷氨酸从细胞内环境释放到细胞外空间,从而导致神经元损伤。在探索大脑缺血性损伤的潜在治疗靶点的研究时,王以政团队发现,脑缺血过程中Shh(音蝟因子)信号通路被激活,抑制Shh通路可以显著降低缺血性脑损伤。他们探索了Shh信号通路是如何在缺血过程中调控细胞外谷氨酸的,通过体内和体外模型,验证了抑制Shh信号通路可以降低细胞外谷氨酸浓度。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以政
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生命健康学院院长王玉田在作《多肽制导降解致病蛋白技术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和药物研发中的应用》的主题分享时表示,全球中枢神经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越来越严重,尤其是随着老龄化程度的进展,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开展神经领域的创新药物的研究是当前重大紧迫的医疗和社会需求。
“许多脑疾病是由某一致病蛋白的异常增多、聚集和折叠而导致,譬如帕金森病、亨廷顿舞蹈症、阿尔茨海默症、渐冻症等。”王玉田指出,特异性地减少该类致病蛋白的累积或阻断其信号通路,将会是针对该类脑疾病的有效对因治疗手段。
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生命健康学院院长王玉田线上分享
加拿大健康科学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学术副校长宋伟宏分享《USP25’s effect on Neurodegeneration and Alzheimer Disease Pathogenesis(USP25对神经变性和阿尔茨海默症发病机制的影响)》主题时表示,AD(阿尔茨海默症)是最常见的老年认知功能障碍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显著,老年人群患AD的比例和风险不断增加。与此同时,研究发现老年PND(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患者AD风险增加8.9倍。“PND和AD之间可能具有共同分子致病机制。”
宋伟宏团队研究了DS(唐氏综合征)相关基因USP25在AD中的作用机制,该项成果证明USP25是AD药物研发的潜在靶点,为阿尔茨海默症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蛋白降解是维持蛋白稳态及认知功能的关键之一,蛋白降解失衡将导致蛋白稳态失衡,进而引发功能稳态失衡。在麻醉领域,这可能导致PND;在疾病领域,或可最终导致AD。”宋伟宏说。
加拿大健康科学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学术副校长宋伟宏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黄宇光教授在作《神经科学与疼痛研究》的主题分享时表示,麻醉医师的初心使命是解决患者疼痛,但到今天为止,麻醉专业对于麻醉的机制,对于脑科学、神经科学和疼痛机制的研究,仍旧存在很多困惑。比如,什么时候会出现疼痛?伤害性刺激引发的感受,为什么时而是疼痛时而是瘙痒?术后急性疼痛为何演变成慢性疼痛?如何应对急慢性疼痛?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黄宇光教授线上分享
“如果将疼痛的机制搞清楚了,那么对于脑科学领域的其他研究也将产生促进作用。”黄宇光教授认为,现阶段疼痛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研究越来越多元化,研究者关注多个维度,除了疼痛本身,更加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二是伴随神经科学技术的进步,慢性疼痛及其与各种情感障碍共病的机制研究取得明显进展;三是疼痛治疗更加多元化,新方法层出不穷。
新视野新方向
在主论坛A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麻醉与危重病医学研究所所长姚尚龙教授分享了《麻醉与脑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麻醉科主任俞卫锋教授作了《疼痛闸门控制的新环路》的主题报告,遵义医科大学原校长喻田教授分享了《麻醉与脑健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缪长虹教授分享了《围术期脑卒中:麻醉医生能做什么?》,徐州医科大学副校长曹君利教授带来了《麻醉学中与脑科学相关的几个重要方向》的分享,浙江大学医药学部副主任方向明教授作了《神经环路对脓毒症免疫功能的调控》的主题报告,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副院长董海龙教授则分享了《麻醉与意识》。
在主论坛B上,中国科学院脑智卓越创新中心副主任杜久林教授、青岛大学脑科学与疾病研究院执行院长张遐教授、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郑平教授、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罗振革教授等讲者分别带来了《破解脊椎动物全脑神经廉接》《大麻素治疗焦虑和抑郁新进展》《成瘾记忆提取的神经环路》《人类大脑皮层扩增和神经元复杂化的分子细胞机制》等主题分享。
在探索场A分论坛上,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于布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麻醉科薛张纲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马虹教授、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幼保健院麻醉科主任刘志强教授等讲者以线上分享的形式,分别带来了《中国麻醉学科发展成就》《老年病人术前预康复》《主动脉手术麻醉中神经功能监测与保护》《分娩阵痛与婴幼儿神经发育》等主题报告。
在探索场B分论坛上,欧洲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帝国理工学院马大青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黑子清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主任闵苏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麻醉科主任王天龙教授等讲者以线上分享的形式,分别作了《Brain protection vs anesthesia and surgery(脑保护 vs 麻醉和手术)》《炎症反应与氧化应激-术后并发症-推手》《多模态ERAS管理助力围手术期脑健康》《老年患者围术期脑健康关键科学问题》等主题报告。
在智慧场分论坛上,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主任王月兰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姜虹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麻醉科主任顾小萍教授、郑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部主任杨建军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欧阳文教授等讲者以线上分享的形式,分别带来了《从麻醉角度探讨腹腔镜手术的保护》《麻醉与脑代谢的初步探讨》《星胶网络在POCD中作用的实验研究》、《助力围术期脑健康》、《脆弱与老年患者认知功能关系初步分析》等主题报告。
在未来场分论坛上,哈佛大学附属麻省总医院老年麻醉研究室主任谢仲淙教授、北京航空总医院副院长安建雄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麻醉和重症医学科主任王东信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麻醉科主任王锷教授等讲者以线上分享的形式,分别带来了《The mechanistic insights of preoperative neurocognitive disorder(围手术期神经认知障碍的机制研究)》《可控麻醉因素与认知功能》《麻醉与重要脏器保护临床研究进展》《睡眠障碍与心血管疾病共病机制研究》等主题报告。
风起东方,大潮奔涌。作为人类科学的前沿,目前世界范围内脑科学领域的进步与变革是如此巨大,而麻醉学研究进展则为解答脑科学核心问题提供有力支撑。本次会议结合国内外最新进展,围绕脑科学麻醉药理、老年麻醉、术后镇痛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讨论,为麻醉的脑科学研究指明了方向。
与会专家对会议给与了高度肯定,认为本次会议为广大同道提供了顶尖的学术交流平台,主讲嘉宾和所有分享嘉宾都是来自麻醉与脑科学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学科领头人,给业界带来了诸多启示,不仅有助于开辟科研学术新思路,开拓交叉融合新视野,更重要的是最终实现患者获益。
作为主办方的上海市神经科学学会麻醉与脑科学分会表示,将持续面向全国同道举办继续教育学习班,增进行业交流,促进跨学科合作,推动麻醉与脑科学交叉融合发展。“今天的大会不是一年的终曲,而是继往开来的序章!感谢线上线下所有出席的专家学者,也感谢与会嘉宾的精彩分享和辛勤付出,期待明年再相聚!”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