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缅怀!尊敬的王友赤老师
尊敬的王友赤老师千古!
傍晚获悉,原浙江医科大学诊断学老师,尊敬的王友赤教授因心梗合并重症肺炎在邵逸夫医院去世,享年93岁。
我是个开朗的人,多年的从医经历多少也使我看淡了生死,但闻此噩耗,心中的悲伤却还是难以自已。
我们是90年入学的,王老师是诊断学老师,记得是91年开始教我们的。那时他已经快到退休年龄了,头发斑白,个子不高,站在一百多人大教室的讲台上显得不是很对称,但他声音洪亮,加上言语颇为幽默,讲课效果却是出奇的好。在大学里,衡量一个老师讲课效果好坏的标准就是看大教室里趴在课桌上睡觉的人多不多,效果好,睡觉的人就少,效果差,睡觉的人就多。我就在课堂上睡过觉。有一次早上生化课迟到了,后面的位置给占满了,我只能硬着头皮坐在第一排。生化课老师教得实在不咋地,或者说,我理解能力实在太差,根本理解不了那些化学分子在人体里是如何变来变去的,总之,一点听不进去,加上前一天晚上不知道干了什么,人很疲劳,听着听着就就不知所云了,直到老师把我揪起来才知道已经趴在桌子上睡着了。但王老师的课从来没见过有人睡觉的,即使不小心睡着了,也会被大家发出的大笑声给吵醒。
王老师不但教大课,还教我们小班课。记得教我们心脏听诊的时候,那些莫名其妙的名词比如“吹风样杂音、叹气样杂音、心脏奔马律”等等,在他的教导下变得活灵活现,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虽然啥叫“叹气样杂音”是几年后我在华西读研究生的时候才真正搞明白的,但对于奔马律,他就像一个口技师,“哒哒哒,哒哒哒”了几下之后我就学会了。后来在浙一见习,果然听到了“哒哒哒”的声音,一下子就知道了这是王老师教我们的奔马律。
王老师不但课教得好,还真正从内心关心爱护我们。我倒是没有直接得到他很细的爱护,但一位同学得到了。他在同学群里说王老师的诊断课在下午,他爱踢足球,中午踢完球满头大汗去教室,王老师每次看到都会拉着他的手去他的休息室,打水递毛巾,让他洗把脸再去教室上课。他说现在回想起来眼泪水都会掉下来。
诊断学结束后,王老师就和我们没什么联系了,但在大学四年级的时候,一次内科学授课上,我又见到了他。我就很好奇,问边上的同学,王老师不是教诊断学的吗,怎么又教我们血液病了?这位睡在我上铺的同学就和我讲起了王老师的历史,说王老师原来是浙一血液科有名的医生,他的老师叫郁知非,也是浙一血液科的,郁知非更加厉害,是我国血液病的奠基人之一,后来因为和某某某(他当时说出了某某某的名字,在此不方便透露)不和,被搞到暨南医学院去了,王老师受牵连,就没做血液科医生了,专门到学校教诊断学。我一听也不知真假,但觉得很神奇,对王老师充满了崇拜,后面几次上课我都眼睛睁得大大的望着他。
浙医大那时在全国的排名还不是特别靠前,卫生部统编大学教材上浙医大的老师能轮得上写个一两个章节的并不多,更别提是主编副主编了。但王友赤老师却是其中的凤毛麟角,他是诊断学教材的副主编。从一位血液科的医生被贬为大学老师,却在很短的时间内能跨界跻身为国内学术界的大咖,还整天对人笑脸相迎,实在是难得之人。
作为大学里一门课程的老师,王老师其实和我们接触不算很多,和其他几届的同学的接触我觉得也一样不会很多,但翻了一下朋友圈,却看到我前后很多届的学生都在缅怀敬爱的王老师,可见王老师作为一位普通老师一定是以他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大家内心最深处的尊敬。
10年我们90级学生在义乌聚会,会上叫的少数几位老师就有王友赤老师,虽然他因为年事已高没来义乌,但既然叫他了,可见他在我们学生心里的地位之高。
为了写这篇缅怀文章,我想网络上找点王老师的资料。翻遍了互联网,能得到王老师的信息却几乎是没有。我在想,虽然王老师没有活在互联网上,但他活在我们这些学生的心中。
王老师从未有过一官半职,终其一生都只是一位普通的大学老师。他之所以能得到大家如此的怀念,自然和他的为人是分不开的。但我想,我们在怀念王老师的同时,可能也是在怀念那个已经消失的年代,那个美好的、真正有爱的、没有功利的、大家推心置腹的那个年代。
可以说,王老师是我大学里上课最好的老师,没有之一。我们对他的辛勤付出无以为报,唯有向他学习,薪火相传。
尊敬的王友赤老师千古!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