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多家顶级医院参与,中国医院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促进项目正式启动

2023-05-30 09:06 谷会会 / 健康界

如何持续促进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的科学化管理和遏制细菌耐药,已成为各级医疗机构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抗微生物药物耐药(AMR)是一个紧迫的全球公共卫生和社会经济问题,被列为全球十大健康威胁之一。有数据预估到2050年,抗细菌耐药或将导致全球GDP损失高达3.8%。

抗菌药物的规范、合理应用任重而道远。如何持续促进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的科学化管理和遏制细菌耐药,已成为各级医疗机构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为进一步推进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理念,提升各级医疗机构规范化、精细化和常态化的抗菌药物管理水平,“抗菌有道 管控先行——中国医院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促进项目”启动会于5月27日下午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的多位顶级医院管理者、学科带头人、临床专家汇聚一堂,深度解析抗菌药物科学管理与合理应用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助力医院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推陈出新。

助力更多公立医院达到国家抗菌药物管理要求

会议的主题演讲环节由健康界副总裁桂克全主持。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张抒扬在致辞中表示,随着专科越分越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中国医院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促进项目的启动,及时且有必要。

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张抒扬为会议致辞

自2015年起,北京协和医院就启动抗菌药物管理项目,借鉴美国、新加坡等管理经验,联合医务处、药剂科、信息科等部门,对全院抗菌药物进行了实时追踪与管理。“通过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患者不仅能取得了更好的疗效,而且缩短了疗程,降低了费用。”张抒扬说道,希望通过此次会议以及项目的启动,能够凝聚抗菌药物管理共识,惠及更多患者,共同促进抗菌药物管理水平的提升。

健康界创始人、总裁赵红在致辞中表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虽然是“老话常谈”,但真正落到实处,难度非常之大,背后是知识与人性的博弈,是一场持久战。

健康界创始人、总裁赵红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被列入三级与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之后,全国抗菌药物使用方面的进步有目共睹,但是目前仍有近4000家公立医院没有达到国家要求。由此,健康界携手吉利德,发起中国医院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促进项目,希望联手国内优秀的医院管理者,找出中国医院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的最佳实践,并将其强化、推广与复制。“最终形成中国抗菌药物管理共识,帮助未达标的医院尽快跟上国家步伐,助力国内抗菌药物管理水平的提升。”赵红说道。

吉利德科学抗真菌事业部执行总监徐晓冬在致辞中说道,随着抗菌药物的发展,细菌感染已经成为整个中国乃至全球公共卫生所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发病率在不断增加的同时,耐药问题也日趋严重。

吉利德科学抗真菌事业部执行总监徐晓冬

“亟待打破壁垒,研发出更多的创新药物与技术,以满足临床诊疗需求。”徐晓冬说道,通过参与此次中国医院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促进项目,吉利德希望能真正助力中国抗菌药物管理水平提升,共同努力遏制微生物耐药问题的发生。

在与会专家的共同见证下,中国医院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促进项目在会议现场举行了启动仪式。据介绍,项目组后续将陆续走进全国四大区域,携手各区域联合主办医院,开展区域研讨会。

启动仪式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长刘志宇主持了会议的第一场主题演讲环节。国家卫健委医院管理研究所药事管理研究部教授、国家卫健委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负责人杨小强发表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遏制微生物耐药国家行动计划解读》的主题演讲。

国家卫健委医院管理研究所药事管理研究部教授、国家卫健委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负责人杨小强

杨小强指出,微生物耐药是2021年世卫组织发布的关于全球10个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新冠病毒流行期间,不当使用抗菌药物,进一步助长了微生物耐药的增长趋势。

据他介绍,近年来国内抗菌药物使用整体趋势向好,各项指标稳中下降,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主要监测药品品种或种类使用还存在问题;院内感染尚未得到全面控制;新的耐药机制仍在不断产生;抗微生物领域技术革新尚显不足等,有许多工作需要加强和完善。

由此,《遏制微生物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22-2025年)》应运而生。杨小强分别从原则与总体要求、主要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角度对行动计划进行了解读,尤其着重介绍了预防为主、加强公众教育、强化培训与行业监管、完善监测体系等八项保障措施。“在新版国家行动计划的指导下,希望我们全力协作,共同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使耐药趋势得到有效控制或减缓。”杨小强说道。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评价专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主任徐英春教授发表了《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医院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路径初探》的主题演讲。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评价专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主任徐英春教授

有研究预测,按现在的耐药速度,到2050年每3秒将有一个人因耐药问题死亡。“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已向全人类发出倡议,如果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没有药可用。”徐英春说道。

近年来,国内也出台了一系列抗菌药物管理文件,医院不仅要深入理解这些文件,还要采取相关行动。例如,开展耐药性药物监测、病原体检测、感染性疾病监测等。“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的管理与组织架构要与时俱进,基于自身特色,探索自己的标准、共识与指南等。”徐英春说道。

徐英春还建议医院参与开发或引进新型抗菌药物,建设针对病原学的精准诊断平台、积极参与或开展宣传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智能化、信息化的建设非常重要。强大的信息化支撑是学科建设最主要的工具之一。”徐英春说道,医院抗菌药科学化管理的路径,需各方共同努力,缺一不可。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蔷主持下了会议的第二个主题分享环节。浙江省中医院副院长吴建浓在《新型抗菌药物的重要性研究》的主题演讲中介绍,近年来,耐药问题越来越严重,可以选择的抗菌药物正变得越来越少,新型抗菌药物研发迫在眉睫。

浙江省中医院副院长吴建浓

吴建浓详细介绍了当前热门新型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六大类:新型复方B-内酰胺酶抑制剂、新型头孢菌素、新型四环素类、新型糖肽类、新型恶锉烷酮类、其他。

“这些药物都有其特点和局限性,目前已在中国上市4款,许多药物仍不可及。”吴建浓说道,AM/ML、新型抗菌材料和药物递送系统、中药与天然药物可能是新型抗菌药物研发的有效策略。

浙江省人民医院副院长俞云松发表了《溯古思今:新形势下院内感染的防控管理》的主题演讲。据他介绍,从SARS、甲流到Mers、埃博拉以及2019年开始全球大流行的新冠疫情,人类与感染性疾病的斗争从未停止。

浙江省人民医院副院长俞云松

新冠疫情期间,院内感染管理经受前所未有的考验。病毒变异迅速、诊断技术不足、治疗药物有限、相关从业人员数量不足等因素,都影响到传染病的应对与防治。“院内感染管理,一定要有预见性。”俞云松建议,医院要全方位优化院内感染管理,提升院内感染的防控水平,包括搭建流行病学监测系统、优化院内感染的诊治水平、完善院感管理制度、开展全员培训等。

国考与支付方式改革大背景下

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路在何方?

会议的第一场讨论环节由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孔心涓主持,多位管理者围绕“医院如何构建多部门协作机制,发挥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最大效能”的相关话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感染的重灾区。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弘慈血液病医院院长马骁从移植前、移植后等关键环节详细介绍了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他认为,合理权衡把握预防与治疗的关系,提前做好预防,对于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非常重要。

北京清河医院业务副院长师晓东看来,医院一方面要高度重视抗菌药物的管理,加大政策宣贯;另一方面则要启动精准诊断,及时切断传染源;同时管理部门要进行耐药性监测,及时更新药品目录。药师、医生与行政部门之间要加强协作,持续提升全院抗菌药物管理的意识。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务处处长王晶桐指出,抗生素耐药问题是医院必须关注的话题之一,做好相关管理非常不易,需要临床、检验科、药学与行政部门等多部门联动。对于抗菌药物的科学管理,首先要形成临床+行政的管理MDT;其次要借助信息化,建立精准预测以及预警平台;再次要时刻关注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每周对相关情况进行通报,并将其与科室的考核指标挂钩,合力助推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更好为患者服务。

浙江省中医院药剂科主任谢升阳认为,抗菌药物的科学管理首先要控制耐药菌增长,防止产生更多耐药;其次要依据监测数据,找出不合理用药情况;第三要围绕国家设置的抗菌药物管理指标,细化相关指标并落到科室层面,持续改进相关工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党委委员、医务处处长郑昌成详细介绍了其医院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的措施,包括成立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委员会,并赋予其广泛职责;重视对多重耐药菌的管理,尤其是建立触发机制;加强抗菌药物科学管理的培训;加大宣传教育,对舆论进行引导等。

第二场的讨论环节由山东省立医院副院长王默主持,参与嘉宾围绕“DRG和DIP支付方式改革下,抗菌药物的管理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陈兵认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一方面需要完善体系建设,另一方面则需要提升相关人员的技术与能力。因此首先要成立抗菌素的管理小组和特殊级别的抗生素会诊的专家组,建立抗生素临床使用的管理制度;其次则要开展抗生素使用诊疗规范的培训。在DRG/DIP支付方式下,可以将临床药师的绩效与负责科室的DRG结余挂钩,激励其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

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医务科科长程斌认为,DRG与DIP作为规范诊疗行为与医保控费的重要手段,目前对于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存在有以下影响,值得关注:一是使用费用较高的原研药物,可能造成超支;二是抗生素使用,尤其是特殊级别抗生素使用,超药物说明书使用是非常普遍的,但是医保监管中对此有非常严格的限制,有可能会影响临床的诊疗行为。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务处处长刘大钺认为,抗生素的使用要从经验治疗走向精准与个性化治疗。绩效国考下,医院需要平衡抗生素使用与CMI值之间的关系,调结构控成本多收疑难危重症,在提升CMI值的同时还能降低抗生素使用强度。国考与支付方式改革是面子与里子的问题,医院既要面子,更要里子,其中的关键在于内涵建设,练好内功。

航天中心医院医务处处长李成义认为,DRG/DIP支付方式改革的落地,需要医院领导层、行政部门与临床科室的通力合作。全国抗菌药物监测数据显示,院感发生率较高的科室分别是重症医学科、神经外科、血液科,因此在抗菌药管理方面,建议给重点科室配上临床药师,通过医药协同,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审核和把关。

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杨忠慧认为,抗菌药科室管理的本质还是合理用药,尤其是预防性抗感染,必须用的时候才能用。针对使用原研的特殊级别抗生素可能带来的超支问题,建议国谈药品在准入的过程中要经过科学遴选,提供循证证据,同时结合药品目录做一些科学补充。

北京协和医院药剂科副主任药师左玮认为,药学部门要协助医院做好药品目录遴选工作,尤其是动态调整,决定着医院整体的用药情况,非常重要。对于集采的药品,要对其进行安全性、有效性的真实世界研究,同时要学会科学使用替代指标。面对DRG/DIP支付方式改革,要根据不同科室收治的病组设置不同的抗菌药物使用指标,进行更细化、精准的管理。

北京协和医院医务处处长马小军在进行会议总结时表示,抗菌药物科学管理,首先是科学施治,需要临床、药学、检验科等多个部门的合作,尤其需要借助专家的技术与力量。“希望通过此次中国医院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促进项目的启动与落地,助力更多医院的抗菌药物管理更上一层楼。”

北京协和医院医务处处长马小军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使用,管理,药物,医院,抗菌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发表

相关推荐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