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业内知名专家齐聚,推动麻醉与脑科学创新转化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2023-06-27 14:52 健康界

深入交流和探讨麻醉与脑科学创新方法论,加速推动麻醉与脑科学学科建设和成果转化的整体质量和水平提升。

“面对百年变局,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迈过科技自强自立这道坎。”国家卫生健康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忠伟在2023第五届中国医学创新峰会开幕式致辞中表示,面向科技前沿战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卫生健康领域如何迈过这道坎,大家一定要认真思考,要有在卫生健康领域科技创新以及成果转化坚定前行的信心。

6月16日-18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指导、中国医学创新联盟(CMIA)、海南博鳌医学创新研究院、健康界等主办的“2023第五届中国医学创新峰会·CMIA琅琊汇”在青岛举办,来自全国重点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的1500余人出席了峰会。

其中,以“麻醉与脑科学创新梦工厂”为主题的分论坛,于6月16日下午举办,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院长熊利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院长樊瑜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科研部部长田莉、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熊志奇等在医学创新转化和医工交叉等方面有很多探索和实践成果的知名专家参会并发表主旨演讲,并围绕相关话题,深入交流和探讨麻醉与脑科学创新方法论,加速推动麻醉与脑科学学科建设和成果转化的整体质量和水平提升,为推动中国医学创新转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宝贵经验和新思路。

熊利泽:创新是应该去做、且必须去做的事情

首先,在创新思考环节,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院长熊利泽以《创建医学创新平台的上海四院实践 》为主题发表主旨演讲。熊利泽在麻醉领域取得多项突破性进展,他领衔团队的研究项目“心脑保护的关键分子机制及围术期心脑保护新策略”荣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是迄今为止国内麻醉学家获得的最高国家科技奖励。作为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第十二届主任委员,他一直致力于推动麻醉学向围术期医学的转化。

熊利泽表示,老年医学相关疾病的诊治是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的特色,围绕老年医学关注围术期管理,打造医疗康复一体化、泛血管病的微创治疗以及老人骨折相关的创伤外科是医院着重发展的三个重要的学科群,创新平台也围绕着这些重点方向来建设。

而无论是老年人高发的泛血管病微创治疗还是老年性骨折,手术总是绕不开的话题。而麻醉技术更是决定手术能否开展的关键因素。熊利泽履职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后,为了更好地开展老年医学,打造更强麻醉学科,麻醉科改名为“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更是在2022年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熊利泽表示,此举是希望时刻提醒医务人员,要以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术后恢复和长期的良好转归作为麻醉学的发展方向。“创新是应该去做、且必须去做的事情。”他说。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全力营造一切学术和创新的氛围,鼓励和培养青年医师精进业务能力,创新科研思维。熊利泽以日间手术术后疼痛问题为例,此前,如果患者住院,术后镇痛医院是有办法解决的,但如果患者出院以后,那有一些问题就超出了医院的解决范围。于是,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依托上海和同济大学得天独厚资源优势,通过和同济大学合作开发新材料,运用针灸穴位埋线等疗法,达到了较长时长的镇痛效应。

据熊利泽介绍,目前,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已经获得了上述发明专利的授权,正在寻找企业方的合作转化。“将来,当这项成果应用到临床后,可以使日间手术术后疼痛大大减低,解决术后病人镇痛的问题。”

樊瑜波:不医工融合 医学创新推不动

在创新实践环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院长樊瑜波以《新型医疗器械的医工融合创新》 为主题进行了深入解读。

樊瑜波表示,目前我国普遍缺乏医工交叉融合的知识和能力,缺乏具有医学知识、概念和能力的工程师,也缺乏具有工程能力的医学专家,这导致我国缺乏原创性的医学技术和装备,“这是我们的历史欠账”。

他在演讲中直指历史问题,我国以本科为起点的医学教育模式,不同于美国、英国等以硕士为起点、本科来自于工程专业的医学教育模式,后者能培养出对工程科学的理解和掌握很深的医学专家,这是发展趋势。“如果我们不注意到这一点,我们还会继续掉队,继续不能原创,继续不能引领理论、技术和装备。”

同时,樊瑜波也指出了解决之道——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正与北京协和医学院合作创新招生模式,通过开设“协和医班”,培养兼具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拔尖创新医学人才。

医学跟理学、工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等联系密切。如果各专业的学生加入到医学或相关的专业,从数学、物理、化学等角度促进医学的发展,打破医学主要基于自然科学、特别是主要基于生物学的局限,将极大地促进医学的发展,这也是开办“协和医班”的初衷。

樊瑜波介绍,医疗机器人技术是北航历来的传统,中国的医疗机器人,包括骨科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特别是手术机器人的发源地都是北航。目前,北航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医工交叉平台,总投资五亿,希望建立三个子平台,新一代成效和诊断技术、新一代治疗和康复技术、新一代生物材料和介入技术,即围绕北航主打的三个方向群来构建产研融合平台,把高端人才培养和创新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为一体。

“整个医学史,就是医工融合推动医学创新的历史。不融合,永远不可能培养出能真正推动发现重大的、引领性的、原始创新成果的人才。”樊瑜波最后总结道,要秉持开放心态,“由于北航没有自己的医学院和附属医院,所以我们跟什么医院进行医工合作,都没有心理障碍。我们跟协和医院、北医三院、华西医院等很多医院都有良好的关系,充分发挥我们的工科优势。”

熊志奇:创新转化需要临床与基础合作

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熊志奇以《脑疾病创新药物研发———临床与基础合作》为主题进行了学术分享。

“两三年前,我在珠海某个医学年会上做过一次报告。坐在前面一排的是各医院的科室主任。当我把一个罕见病患儿的照片放给与会人士看,问他们能不能说出这个病症的名字。可几乎没有一个临床主任可以说出这个病的名字。”熊志奇说,据他了解,大部分患有这种罕见病的孩子,要看十个以上的医生,跑好多医院,花很多钱才能确诊,如果碰到不好的医院,还可能会做一些“乱七八糟”的干细胞治疗。

熊志奇由此谈到他们团队进行的一些医工结合项目,他们跟福建一所大学神经内科合作,发现了一些治病基因。研究成果既能实现更精准的诊断,也对医生了解大脑的工作原理有很大帮助。就此深入,熊志奇指出,在创新转化道路上,要有严肃的科研精神,比如用小鼠模型实际上并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人体情况,所以可能得对很多研究提出一些新的思考:研究设计是不是有问题?动物模型到底对不对?疾病模型能不能真实的反映临床情况?

田莉:学科发展要突破前沿,做好交叉融合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科研部部长田莉以《创新成果转化路上的难题与破局——以神经创新为例》为主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如何开展高水平医院的临床研究和提高转化成果能力?田莉指出,对于临床医生来讲,除了科研和临床以外,工程医学、材料医学和人工智能等各学科之间的交叉,也应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

田莉以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所在的虹口区为例,虹口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占到全区的42.5%,每10个人里面,就有4个以上是退休的老人,老龄化问题非常严峻。

作为区域医疗机构,面对社区患者的就医服务需求,以及老年人复杂大手术的占比非常高,老年患者更容易出现围手术期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术后谵妄和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的术后转归。一方面,这可以使术后的死亡率增加40%,另外,也可能使远期痴呆的风险增加将近九倍。田莉总结道,“手术可以治愈,但是它造成的认知损害是无法替代的”。

2022年,同济大学牵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即基于围手术期老年脑功能稳态维持精准麻醉策略的研究,其中一个课题方向就是在临床队列设立多维度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以期能够在临床上通过多维度监测识别手术以后可能会出现意识障碍的高危病人。

课题组通过队列研究去对术中麻醉深度、局部脑组织氧饱和度以及外周血氧浓度进行联合监测,由此不仅可以改善术后转危患者,同时还可以有效改善患者术后焦虑状态的评分,有效降低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及死亡风险的发生。

田莉在演讲中介绍道,在人工智能方面,基于人工智能驱动脑机接口,他们尝试能够在老年围手术期神经认知障碍的患者当中,去实现从识别跟踪到人工神经网络,一直到脑机接口的神经植入应用。

“我们计划利用3-5年的时间,在全国开展一个多中心临床研究,纳入更多医院,希望未来能够在这个领域去形成相关专家共识和指南。未来我们学科的发展,一定是突破前沿,去更多的做好交叉融合。”田莉最后总结道。

本场分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学科规划处处长许锋担任主持嘉宾。许锋表示,他们去年调研了31家单位的创新成果转化工作,其中有16家是医疗机构,15家是高校。高校和科研院所跟企业的合作路径更多,医院跟企业的合作路径实际上还是很有限,在作价投资方面,高校的经验是远远高于医院的。

据许锋介绍,通过上述访谈,他们了解到,制约成果转化最首要的因素,是专利申请本身不以转移转化为目的,“所以为什么专利多了也没有用?因为开始就没想过专利申请了是要转化。”

许锋表示,临床医生希望能有多种形式的成果转化,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不管是从管理部门还是从服务、经费、职称晋升上。所以医院要把成果转化纳入临床研究中的一环,多数的临床研究还是以临床实验为主,那任何研究要回到临床上,一定离不开合规。

许锋介绍道,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领导非常重视,在医院“十四五”规划里面明确要以高价值专利为核心,向前覆盖到专利的挖掘和布局,向后延伸到转移转化,把成果转化的全链条路径能够打通。医院自建平台,在各个学科设置联络员,对医院特色技术会进行专利的分析和布局。

创新赋能麻醉与脑神经诊疗和转化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科研处黄辉处长担任高见思辩环节的主持嘉宾,围绕着“如何利用创新理念、创新技术赋能麻醉与脑神经的诊疗模式和临床转化?”的话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院长樊瑜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科研部部长田莉、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熊志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学科规划处处长许锋展开讨论。

樊瑜波在讨论中表示,创新通常是两个动力,一个是需求牵引,另一个容易被大家忽略的,是技术推动。

“我们北航的教育思想,是给大学生装两套操作系统,用计算机的语言装生物医学的操作。不装两套操作系统,就很难深入到对方学科的腹地,也很难有真正的原创性的发现。所以我们希望多装几套操作系统给本科生。”樊瑜波表示。

熊志奇表示,医工合作一定要和医疗机构一起开展,因为跟临床医生合作最放心,因为临床大夫会把每一个病症对应的剂量,精准到每一微克,按照非常非常精准的剂量来进行麻醉,这样的话科技创新才最靠谱。他说,要真正的把多学科交叉融合,深深切切的融入到应用场景中。

田莉谈到,麻醉学科发展到现在,大家可能慢慢地才关注患者在手术过程当中大脑到底发生了什么,麻醉药物发生的作用机制是什么?“而这就是我们希望工程师能够帮助去解决的。目前国内牵头的几项大型多中心临床研究,其实得到的都是一个阴性的结果。我们更多看到其实是一种伴随相关性的研究,未来的路还很长,希望我们这一辈能够上下求索。”

黄辉表示,麻醉科大夫确实是特别辛苦,像协和医院麻醉科,每天坚持在早七点开全英语的晨读会,八点钟必须要正式开台。因此,麻醉科大夫来做国自然青年面上项目,可以想象是非常非常艰辛的。

许锋表示,医学研究,不可能靠所谓的单打独斗,要想做好医学创新和转化,那一定是离不开各个技术相关方的配合和合作,而且要相互理解。临床医生要常常就临床需求对自己提出问题,是不是还有更好的解决路径?这是医生能够坚持做创新的一个初衷。

“大多数的研究都是为了拿项目而做研究。如果说一个研究成果要转化的话,医生一定得经历过一系列的研究,在这个领域能够深耕下去,才有可能。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比如说他有四五个国自然项目,三四个方向,但是这些国自然最后能不能凝练成一个大的成果去报奖?凝练成一个大的成果去转化?创新成功转化是很难很难的。”许锋由此呼吁,麻醉学科需要重点扶持,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不管是学术的合作方、基础研究的合作方,还是工程的合作方、企业方。

“科技创新永远是在路上的。”黄辉最后总结道,医学创新转化,第一点是不设限,只有不设限、不断探索,才可能有不断创新,才可能有意想不到的一些奇思妙想、意想不到的创新性成果;第二,体制机制要形成合力,才可能把创新转化成新的诊疗器械、新药、新技术、新产品;第三,创新转化道路非常漫长,一定要不断坚持,十年磨一剑,总有一天,让梦想照进现实。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科技创新,医学创新,麻醉,脑科学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发表

相关推荐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