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华西妇幼论坛 | 妇幼医院如何通过学科和人才打造核心竞争力?
2023年7月7日,由健康界、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华西妇产儿童医院、海南博鳌医学创新研究院主办,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天府医院(四川省儿童医院)、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西藏医院(西藏自治区妇产儿童医院)、四川省优生托育协会协办,东华医为科技有限公司支持的第二届华西妇幼论坛之【分论坛2:学科与人才】在成都市世纪城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
本次会议由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党委副书记陈大鹏担任主持嘉宾,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医院管理者围绕特色技术开展、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人才评价体系优化、临床研究助推学科发展等主题,在会上进行了经验分享。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党委副书记陈大鹏
大咖开讲,共话妇幼健康学科和人才建设
“人的事是医院最大的事。”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院长刘瀚旻在分享《绩效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时表示,人的个性化意愿与管理的融合度,以及管理规则对每个人的融合度差异,构成了管理人的最重要的难度。从岗位来划分,医院里的人群可以分为五类:医师类、护理类、医技类、科研类、行政类。人力资源部作为医院里管理人的机构,其最重要的工作要点,是关注人的资源的配置和合理使用,而不仅仅是关注人的基本社会属性。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院长刘瀚旻
刘瀚旻强调,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人的社会属性和个体属性的堆叠形成了管理上的难点。“拿什么去管理人?绩效、情怀都不是唯一路径,发掘、培养人才是需要顶层决策支撑的,只有帮他想得更远,他才会为你做得更远。”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教授赵正言分享了《高水平儿童保健体系与专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他表示,自从1949年原卫生部成立妇幼卫生局,到2022年,全国有妇幼保健机构3032家,儿童医院228家,70余年来,中国创建了国际上独一无二的三级妇幼保健服务体系。此外,中国在儿童保健体系和儿童保健专科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绩还体现在以下方面:创建并不断加强儿童计划免疫体系,建立了较完善的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法律体系,成功构建与不断完善全国妇幼保健卫生信息体系,建立与发展国际一流的儿童保健专科体系,建立与发展国际一流的群体儿童保健体系,建立了儿童常见疾病防治体系,儿童健康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等。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教授赵正言
在谈及对高水平儿童保健体系与专科建设的思考时,赵正言强调,儿童保健应立足中国儿童健康需要,应具有国际视野、跟踪国际前沿领域,依托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多学科合作的雄厚临床与科研力量,依托管理完善的四级儿童保健体系,以科研、保健与临床相结合,跨学科合作,多方向形成儿童保健、儿童心理、儿童营养、发育行为、康复、新生儿疾病筛查、小儿青少年妇科等多个亚专科紧密结合的综合儿童保健专业是高水平儿童保健专科建设的方向。
重庆市妇幼保健院院长漆洪波带来了有关《特色技术和青年人才培养助推妇幼专科发展》的分享。他表示,当前妇幼保健医院面临的一大危机是分娩人数的持续下降,在此背景下,医院想要获得发展,必须立足于临床,“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去撬动妇幼保健院的发展非常重要,如果一家妇幼保健院一年有2万的试管婴儿周期数,成功率在50%~60%,就有基本的分娩人数保障。”
重庆市妇幼保健院院长漆洪波
漆洪波同时强调,只是临床强大是不够的, 医院发展不仅需要有临床上量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学科技术水平的提高,而学科建设的基础就是人才。“我们首先要把妇幼的特色技术发展起来,占领制高点,同时需要推动青年人才的培养,因为未来是青年人的,人才决定了医院未来的高度,也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西北妇女儿童医院(陕西省妇幼保健院)党委副书记马西在作《建立客观人才评价体系 释放人才活力 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主题分享时表示,人才评价是人才发展机制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资源开发管理和使用的前提。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学界引进SCI,丰富了人才学术评价手段,为掌握国际学术发展动态、培养高水平国际人才、实现中国学术“走出去”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后来对于SCI的片面认知和扭曲运用,导致出现了价值追求扭曲、学风浮夸浮躁和急功近利等问题,以及“科研资源流失”。
西北妇女儿童医院(陕西省妇幼保健院)党委副书记马西
马西表示,人才评价应遵循三个原则:干什么就评价什么;遵循行业特点;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据她介绍,西北妇女儿童医院人才评价的主要做法有三:建立严谨、清晰的岗位组织体系,合理设置全院岗位;建立客观、量化的指标体系,明确每个岗位的具体评价标准;建立公正、公开的制度体系,规范评价工作方法和流程。她特别指出,制定客观、量化的评价标准是人才评价体系发挥实效的基础,工作程序规范、严格落实制度是人才评价体系发挥实效的关键,建立完善的配套激励政策是人才评价体系发挥实效的重要保障。
“如何能够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尽心用才,对于医院管理者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命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海南医院(三亚市妇女儿童医院)院长陆兆辉在分享《决胜千里外,人才必先行》主题报告时表示,医院发展需要五类人才:医学专业人才、教学专业人才、科研专业人才、管理专业人才、预防保健专业人才,但即便集齐所有这些人才,也并不一定会带来医院的高质量发展,因为这其中缺少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串联主线,即如何把医院整体的人和人之间的联系建立起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海南医院(三亚市妇女儿童医院)院长陆兆辉
陆兆辉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高智商、高情商、高抗压、高精准、高效率的人才,而在人才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一定要讲究方法和策略。因此,在顶层设计上,三亚市妇女儿童医院确立了引育并举、刚柔并济、文化引领、规范培养的指导方针,自2018年4月至2023年6月,医院通过调动、招才引智、全球招聘、柔性引进等形式引进并认定为高层次人才的有77人,人才数量大幅增加,与此同时,培育架构逐步完善,能力提升初见成效,“医教研管防”协同发展。“无论是在行政、后勤、护理、临床、科研、教学,都有一些闪光的精英出现的时候,医院的发展就有希望了。”
圆桌论道,共谋生殖健康学科高质量发展
在讨论环节,多位来自综合性医院分管妇儿业务的院领导,以及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的学科带头人,围绕“医体融合促进生殖健康学科高质量发展”“多学科交叉推动医学创新转化高质量发展”两大主题进行了圆桌对话。本次讨论由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副院长肖雪、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教授李达担任主持嘉宾。
医体融合促进生殖健康学科高质量发展
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副院长颜军昊表示,合理的体育运动建议能够对生育起到帮助、促进作用,尤其是对于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内分泌异常患者,以及肥胖患者,但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到,体育运动对生殖存在不利影响的方面,比如,过度的体育运动容易导致生殖内分泌失调等。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群众体育研究所研究员刘新华表示,其团队正在从事运动处方库的建设项目及研发课题,目的是满足百姓对于运动和健康的标准化和精准化需求。他特别指出,如果想进一步推进医体融合,需要建设“融合中心”,通过大数据监测来给出个性化治疗建议,效果可能会更好。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教授李达表示,运动和医疗、生命健康周期存在密切关系,其团队在6年前已经做过与肥胖患者、胰岛素抵抗患者、脂肪肝患者相关的体育融合项目研究,结果表明,能够按照运动处方意见坚持运动的一部分患者,排卵恢复了正常,脂肪肝也恢复了正常,但只有30%的患者能够坚持下来。“运动的确有益于健康,尤其是对于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运动一定会改善她的身体代谢。”
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与健康学院教授李雪表示,可以从教育、科研,以及社会服务三个层面来推进医体融合对妇女儿童全生命周期的干预。目前在医学领域,医学院的人才培养体系已经做得非常成熟,但在针对妇女儿童的专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方面,还可以做一些更加精专的设计。
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综合处处长胡雅欢表示,近年来,国家体育总局在医体融合、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部署,包括:起草完成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意见;跟科技部合作,首批建设18个国家级科普基地,向人民群众大力宣传体育科技成就,推广科学健身知识,全面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布局建设体卫融合重点实验室,以解决体卫融合领域,全民健康制度等各方面的机制和关键技术上的问题等。
多学科交叉推动医学创新转化高质量发展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信息标准化研究部主任舒婷表示,从表面上看,医学信息学是医学跟信息学两个学科的交叉,但真正在实施过程中,其实不只是这两个专业,还包括管理学,甚至在国外,把社会学、语言学都纳入到了医学信息学领域。从这个角度而言,如果医学信息学想要形成对临床科研的有力支撑,首先要认清楚自己学科的定位,要把数据基础夯实,因为信息化是生产数据的源头,未来无论做转化科研也好,其他方面的工作也好,都需要数据,数据的源头不好,数据的质量不好,数据采集不够全面,都会极大的制约未来这些数据的利用方面,影响数据价值的真正产生和作用发挥。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赵韡表示,虽然医学大数据行业发展迅速,但目前仍然面临一些关键问题:第一,人工智能对世界的理解,包括对医学的理解,与人类是不一样的,从循证医学的角度而言,这会导致一些问题产生;第二,人工智能需要大量的数据来训练模型,但目前数据来源和数据质量依然是问题;第三,医学伦理问题。但尽管如此,从前景来看,人工智能是一定要发展的领域。“中国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优质医疗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如果人工智能能够帮助实现快速缩短差距,让更多的老百姓获益,这就是一个方向。”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临床干细胞中心主任于洋表示,在推进医学创新转化的过程中,需要很强的政策支持,因此,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会定期组织创新转化大赛,将项目与奖金挂钩,同时在后续成果转化的分配上,以及成果的推荐上,进行相应的一系列服务支持。“总之,就是减少大家在整个转化过程中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让大家把注意力专注在转化技术上。”
南京医科大学特聘教授王强表示,从基础研究的角度来看,所谓的“交叉”有两种,一种是技术上的交叉,一种则是学科上的交叉,目前大部分的交叉研究都属于技术交叉的层面,但难度更大、未来影响更大的,可能是学科交叉研究。
昆明理工大学灵长类转化医学研究院教授李天晴表示,学科交叉需要各方面的人才汇集在一起,发挥各个队伍的素质。在前沿研究方面,虽然国内一些顶级科研机构已经做得很好了,但仍然有上升空间,建议可以围绕一些重大科学问题,从各个学科选拔人才来组建研究团队。
四川旅游学院大健康产业学院院长、副研究员,美国注册物理治疗师李浩表示,近年来,我国新生儿数量急剧下降,根据今年产妇建档数据推测,2023年中国新增出生人口恐怕贴破800万人大关。在此背景下,不仅需要关注产前、产中、产后,也需要针对特殊人群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与健康学院副院长、运动性伤病科主任雷鸣鸣表示,针对孕期女性,怎么去把握她的运动量,怎么提高胎儿的健康,当前并没有准确的答案或公式,但无论是基于大数据,还是基于循证医学,医学界依然可以给出一些参考意见,实际上,从学科的角度来看,可以结合的东西非常多,相信未来经过多学科交叉的碰撞,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
华西妇幼论坛(标清)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