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眼底病论坛:深度解读《中国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临床诊疗指南(2023年)》
中国AMD指南基于中国证据回答世界问题。
8月3日至5日,第二十四届中国眼底病论坛暨国际视网膜研讨会(Retina China 2023)在重庆举行。作为高端权威的学术交流平台,同时也是国内眼底病领域规模最大、学术水平最高的学术会议,本次大会吸引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数百名专家围绕最前沿的眼底病诊治新进展,采用演讲、会议发言等形式与万余名眼科同行开展学术交流和疑难病例讨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细胞基因治疗等创新热点成为热议话题,推动眼底病和其它学科融合发展。
会上,不少专家将目光聚焦在患者数量日益庞大的老年性黄斑变性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视光学院执行院长赵明威以及来自圣弗朗西斯科医院的Daniel Pauleikhoff等多位专家教授,围绕老年性黄斑变性分别开展了以《中国AMD临床诊疗指南解读》《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抗VEGF疗法的现有策略和未来方向》为题的演讲。
赵明威教授深度解读诊疗指南
老年性黄斑变性,又称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不可逆致盲性眼病,以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为特征,发病年龄在45岁以上,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患病初期,患者中心视力缓慢下降,视物变形,眼前有注视性暗影,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因出血而导致中心视力严重受损,甚至失明。当下,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性黄斑变性已成为老年人致盲的首要疾病之一,堪称老年人的“视力杀手”,预计到2040年,全球患病人数将增长至2.88亿人。
今年5月,我国推出了《中国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临床诊疗指南(2023年)》。国内外抗VEGF药物的临床试验结果为该指南的更新提供了循证医学的证据。其中,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作为中国自主创新的生物一类新药,成功进入指南推荐并为中国人群的研究数据贡献良多。
在Retina China 2023会议中,赵明威教授对该指南进行了深入解读。赵明威教授指出,“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是全球范围内引起严重及不可逆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新生血管性AMD(nAMD)是90%视力严重丧失AMD患者的主要病因。根据诊疗指南显示,我国 AMD 的患病率从 45—49 岁人群的 2.44%逐渐提升至85—89岁人群的18.98%;患者数量从1990年的1201万例增加至2015 年的2665万例,预计到2050年将增加至5519万例。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发展,未来老年性黄斑变性导致的社会经济负担将进一步加重。”
但与庞大患者人群相对的是社会公众对黄斑变性疾病的认知不足、重视不够。据了解,我国国民对老年性黄斑病变的公众知晓率仅为6.8%,认知不够经常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从而造成视力受损甚至失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普及老年性黄斑变性,进行KH631等基因治疗项目的研发,为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治疗带来更优解,守护老年人眼健康,成为推动健康老龄化发展,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课题。
中国AMD指南基于中国证据回答世界问题
“在过去十年内,nAMD的诊断和治疗手段有了质的飞跃。我们也实现了从诊疗路径到诊疗指南的飞跃”赵明威教授表示:“随着我国AMD患病人数持续增加,抗VEGF药物不断更新和发展,精准、个体化治疗需求的提升,为更好地指导我国眼科医师的临床实践,2023版指南应运而生。这一版指南更多地基于中国证据,对老年性黄斑变性临床问题给予解答。”
基于中国人群研究数据的“新版AMD诊疗指南”的推出对于国内眼科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与之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是,为突破国外专利壁垒研发国产创新技术,国内以KH631为代表的基因治疗项目正在加速赶超国外研发进度。早期,老年性黄斑变性只能通过光动力疗法或玻璃体切割术进行治疗。直到2006年,抗VEGF生物药疗法出现才打破则这种处于无药可医的状态。当时的抗VEGF药物均由国外研发生产。2013年,由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最新一代的抗VEGF产品康柏西普上市,填补了国产眼底黄斑变性治疗药物的市场空白,打破了高价进口药对中国眼科市场的垄断,降低了给药频率,减轻了患者负担。如今,首个国产眼用预充式注射器凭借便捷、安全、舒适、精准的特点,将为中国眼科医生提供有力的治疗支持;KH631基因治疗项目也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为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
抗VEGF生物药疗法是指在玻璃体腔内注射抗VEGF药物,可以显著降低视力丧失的风险,是目前一线治疗方法。但是,患者需要定期前往医院进行玻璃体腔内注射给药,如果一段时间不注射,患者的视力就会出现下降。同时,较高频率的眼内注射容易引起患者不适,进而降低治疗方案的依从性,还有可能带来眼内出血和感染等风险,也增加了患者的家庭经济和精神负担。为此,国内外正在积极寻找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的新方案,基因治疗成为了当下研发的主要方向,国内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的基因治疗项目KH631目前正在临床试验阶段。
基因治疗为患者带来新曙光
老年性黄斑变性的传统治疗手段,未满足更多患者的健康需求。鉴于生物医疗的迭新发展,国内外开始尝试基因治疗的研究,以期为老年性黄斑变性的治疗提供更优解,例如康弘药业的KH631基因治疗项目。基因治疗是利用重组的腺相关病毒作为载体,使用人体细胞作为生成治疗性抗体药物的“生物工厂”,从源头上治愈疾病优势明显。不同于传统小分子药物和抗体药物在蛋白质水平进行调控,基因治疗直接靶向DNA发挥作用,因此对于致病基因清晰而蛋白质水平难以成药的靶点具有独特优势,被称为医疗领域的第三次革命。
国外首款治疗眼疾的基因疗法Luxturna于2017年获FDA批准上市,自此拉开眼科基因治疗的序幕,开启基因治疗新时代。
在我国,康弘药业KH631率先加入“眼疾基因疗法国际赛道”,依托企业的创新理念和持续投入,联合国内外顶尖医学团队,开展药物临床试验,目前国内已经在8家医疗机构正式启动药物临床试验,且在北京同仁医院第一个完成了基因治疗从临床前研究到临床首针的跨越式突破。KH631通过其康柏西普抗VEGF融合蛋白类的结构优势和独特的技术优势,将多靶点、起效快、疗效确切的目的基因递送入视网膜细胞,使机体自身不间断产生“治疗药物”,有望实现一次性注射,终生受益的效果,达到治疗的“一劳永逸”,从而降低患者定期到医院重复注射的经济、生理和精神负担。
KH631独特的分子结构,在组织特异性、免疫原性、表达可控性和感染效率上具有特色优势,在国际上的同类研究项目中也位居前列。据悉,目前注射KH631的患者状况稳定,并已经显示出持续疗效。
如果说《中国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临床诊疗指南(2023年)》的更新是近十年来我国对老年性黄斑变性诊疗的集大成者,那么基因治疗就是我国创新实力在医药行业的具体表达,将引领行业走向新的发展阶段。老年性黄斑变性作为退行性疾病的一种,困扰的绝对不只是老年人本身,病患的护理成本升高、未知的意外风险及家庭幸福指数下降,都是此类疾病带来的消极影响。以KH631为代表的基因治疗出现,为老年黄斑变性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也展现了中国医药研究的蓬勃发展。医学上的进步除了需要创新精神,还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与科研投入,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改善健康水平。基因疗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希望技术能够成熟得再快些,给更多逐渐陷入黑暗的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带来真正的光亮。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