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新主张 | 陈椿:将医院建成人民的“医”靠
作为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老牌大三甲医院,近年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紧紧抓住高质量发展机遇,通过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医疗质量、推进信息化建设等措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医院是国家综合类区域医疗中心、国家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国家首批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单位、福建省高水平医院,拥有10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4个福建省高水平临床医学中心、24个福建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学科水平、医疗水平持续领跑八闽。
日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院长陈椿接受健康界专访,深入分享了医院在学科建设、智慧医院建设方面的相关经验。
陈椿:医学博士,二级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院长,胸外科主任;全国政协委员;台盟福建省委会副主委;台盟中央常务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卫生健康/福建省卫计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英国皇家外科学院(FRCS)院士;美国胸外科协会(AATS)会士;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常委/微创外科学组副组长;中国抗癌协会纵隔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肺癌/食管癌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胸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理事会理事;福建省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主任委员;福建省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福建省高校胸心外重点实验室主任;福建省胸外质量控制中心主任。
健康界:1986年,您20岁时便来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如今30多年过去,据您观察,医院“变”与“不变”的地方有哪些?可否请您重点介绍医院近年来取得的发展成果?
陈椿:上个世纪的协和,可以说是历经风雨沧桑。曾有一段时间,医院被撤销,直到1984年才正式恢复。所以在1986年来医院之后,我很直观地见证了“浴火重生”的协和。在我看来,医院这些年的变迁发展,可以概括为“三变”和“三不变”。
“三变”,首先是环境变好。2008年以来,外科病房综合楼、内科病房楼、急诊楼、第二外科楼相继投入使用。为解决院区楼栋间较为分散等问题,医院又搭建了门诊落客通道、院内过街天桥、中心花园、风雨连廊等,院区环境逐步改善。其次是体量变大。与30多年前相比,医院(于山院区、旗山院区)年门诊量从41万人次增至223万人次,增长5倍。开放床位从550张增至3186张,扩大5倍。建筑面积从1万多平方米增至32万平方米,增长32倍。最后是运行机制转变。1994年,医院被卫生部评为全省首批三甲医院,对外交流加强,竞争力明显提升。随着医改政策不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医院各项改革创新举措落地铺开,在党建、医教研、运营、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成效。近年来,“一院多区”发展趋势显著,我院院区由一变四,协同管理,以多院区发展新格局踏上了新征程。其中,于山院区聚焦疑难危重症,打造综合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旗山院区立足高速路口及大学城地理优势,打造国家心血管病、急救及临床研究中心;平潭院区聚焦特色领域,打造服务两岸群众的医疗高地;妈祖院区聚焦精准治疗,打造肿瘤综合治疗中心。
“三不变”,首先是守护人民健康的职责不变。医院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其次是赓续协和精神血脉的初心不变。“协和精神”从建院起便根植于每一个协和人的心中,并被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我认为这种传承是不会变的,它是风雨兼程、守正创新的“红楼精神”,是海纳百川的开放包容精神,是为创新发展、推动医学进步而舍生忘死的“高压氧舱精神”,是倾尽全力抵御疫情展现出的“人民的医靠”精神。最后是致力高质量发展的决心不变。长期以来,医院坚持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以提升疑难危重症救治能力为核心,多院区建设为切入点,医教研管协同发展为落脚点,推进医院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打造人民满意的现代化高质量研究型医院,切实将医院建成人民的“医”靠。
在全院上下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医院取得了一系列发展成果,持续擦亮协和品牌。
一是医疗技术影响力持续扩大。
二是疑难危重症诊疗能力领跑全省。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成绩稳定在A+,CMI值(病例组合指数)连续四年全国领先、蝉联我省榜首。在各类医院排行榜中均取得较好成绩。
三是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获批肝、肾移植资质,是目前全省唯一、全国为数不多同时具备心、肺、肝、肾四类大器官移植资质的医院。
四是专科综合实力稳中有升。目前共有10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4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和1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建设项目,12个学科入围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STEM)排行榜百强。
五是群众就医获得感持续提升。创新便民举措,设立择日住院中心,建立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等急诊急救专病中心,为患者提供绿色通道和一体化综合救治服务。再造服务流程,建立“一站式”多学科综合门诊,目前常规开展门诊多学科诊疗。强化医联体建设,目前医院已与35家医联体单位、35家远程医联体单位签订医联体协议,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六是管理体系不断健全。医院作为我省唯一在第一批入选的省属医院,扎实开展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工作,建立了以“RBRVS”为基础、融入“国考”55项指标和DRG管理维度5项指标的3.0版创新型绩效分配体系,向临床一线、高风险和高强度岗位倾斜,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七是人才队伍持续建强。引进包括美国希望之城国家医疗中心、杜克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专家团队以及于金明、谢立信院士专家团队等在内的一批高水平专家学者。推进“学科后备人选海外研修计划”“优青培养计划”,多措并举培养人才。
八是党委领导作用不断强化。医院党委获评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校党建示范品牌。医院多次获评省级文明单位称号,获评“全国卫生健康行业新闻宣传先进单位”。
健康界:院长之外,您同时也是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胸外科学科带头人,可否请您谈谈您带领胸外科持续提升的思路与做法?
陈椿:这个问题实际上归根结底是如何提升强大和保持团队竞争力,重点在于青年医师的培养、人才梯队的建设、专科化能力的建设,而毫无疑问,科技是生产力,高级人才是宝贵资源,创新是最好的动力,这些是总的方向和思路。
个人的力量都是有限而短时效的,只有发挥团队的力量才能把珍贵的技术经验体会和良好的作风习惯传承下去,因此在临床上,采用模块化步骤化培训,就是先教做最简单的,等掌握了简单的、容易的,再一步一步做更复杂、更困难的。高年资高级别医师要在旁提点指导,及时纠正,少走弯路,同时也会督促低年资医师多学多看多问多总结,这样才会不断进步,一代帮扶一代,一代传承一代。
而在科研方面,培养全员向科研型人才发展,激励全员参与,采用“帮带”模式,以科研经验丰富的高层次人才为主,带动科内其他人员共同参与研究,高层次指导方向,其他人参与的同时也在不断学习和进步,整个团队才能一起往前走。
同时,鼓励全体科内人员积极出去学习,不管是他人的创新技术,还是他人的科研成果,总是会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可能会有给我们带来灵感的触发点,只有出去学习和鼓励出去学习,我们的团队才能别人的优势、自己的不足,才能有危机感,才能有上进心,才会想着往前跑。当然,走出去也是为了展示我们团队自身风采,我们也有不弱于人的优秀方面,这样也有助于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归属感的建立!
健康界:近年来,以AI、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与医疗行业的融合日渐深入。与此同时,国家也出台了多项政策文件,要求推进智慧医院建设和医院信息标准化建设。目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智慧医院建设情况如何?在院内有哪些智慧医疗的应用场景?
陈椿:在智慧医院建设方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可以说走在行业前端,电子病历评级达五级,获评全国首批 5G 医疗应用优秀案例甲级单位,为我省唯一,全国第二。具体而言,我院在建设智慧医院和运用互联网+等方面取得了以下成效:
一是提升了医疗服务的效率。通过电子病历、电子处方和电子支付等技术,减少了纸质文件的使用,诊疗过程效率得到提高。
二是提高了医疗质量和安全性。通过引入医疗机器人、远程医疗和智能设备等技术,提高了医疗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同时,通过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提高了医疗质量。
三是优化了医疗资源的分配。患者可以通过手机微信公众号等方式提前预约挂号,避免长时间等候,医院也可以更好地管理和调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四是提升了患者体验。借助互联网+技术,患者可以通过手机微信公众号预约挂号、查询检查结果,通过互联网医院在线咨询医生等。这些服务的引入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减少了等候时间和不必要的人员流动。
五是推动了医疗信息化的发展。智慧医院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推动医院内部各个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了信息的共享和流通,提高了医院内部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健康界:当前智慧药学的建设如火如荼,贵院在以数字技术推动合理用药、提升药学管理质量和效率、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等方面,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陈椿:智慧药学是智慧医院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传统的药学服务模式中,面临着临床药师少、药学服务效率低,以及各级药师处方审核能力及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智慧药学则有助于将药师从传统的“收方发药”中解放出来,促进药师职能转变,推动药学服务模式从“以药品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以合理用药为核心”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医院服务水平。
近年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积极开展智慧药学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例如采用信息化手段,自主研发了我院的处方审核系统以及药学服务系统以加强合理用药工作,并通过医师处方提示、事前干预以及药师审方等措施,加强临床合理用药意识,促进医院整体合理用药水平不断提升管理。
以抗菌药物管理为例,医院将常见感染性诊断的抗菌药物应用临床路径嵌入信息化管理模块,在临床医师为患者首次开具经验性应用抗菌药物医嘱时,根据所拟定的抗菌药物应用临床路径中的用药目的、病原学送检情况、感染性诊断以及疾病严重程度分级,结合相关指南和我院情况为临床医师推荐相应的抗菌药物应用方案。在智慧药学的助力下,我院在今年成为国家卫健委第二批抗菌药物管理评价研究基地。
此外,由我院药学部主导研发的“疼痛卫士”APP于2017年试运营,2018年正式用于癌痛患者,截至目前已服务近千名癌痛患者。其运营主要由临床药师负责,临床医生、护师、心理咨询师等各专业的专家共同协作。利用智慧药学为患者提供癌痛健康教育和癌痛规范化管理的技术支持,有效解决癌症患者出院后疼痛管理脱节的问题。项目“疼痛智慧服务平台的研发”也于近期荣获2023年度福建省高校产学合作项目。
健康界:智慧医院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顶层设计指导、科学谋划。对此,您是如何来考虑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智慧医院建设的下一步计划是什么?
陈椿:下一步,我们在建设智慧医院和运用互联网+方面计划推动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网络设备、数据中心、医疗信息系统等,使其具备高速稳定的网络连接和大容量的数据存储和处理能力。
二是加大数据整合与共享,实现医院各个部门和系统的数据共享和流通。这需要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互操作性,以确保各个系统之间的数据能够无缝对接。
三是完善互联网+技术应用,引入在线预约挂号系统、远程医疗平台、智能医疗设备等,来提升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四是强化信息安全保障,防止患者隐私泄露和数据被恶意攻击。
五是加强人员培训与管理,确保智慧医院的正常运营和管理。
六是持续改进和创新。智慧医院建设是一个持续改进和创新的过程,需要定期的评估和改进机制,以不断提升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满足患者和医务人员的需求。
鸣谢单位:辉瑞投资有限公司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