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精神医学高地,这些医院的多学科协同管理经验值得收藏 | 2023中国医院管理年会
论坛上,多家医院管理者分享优秀的实践案例,共同探讨精神卫生防治与多学科协同管理经验。
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到2030年,抑郁症的总体医疗负担将跃升至世界第一位。目前,全球抑郁症的平均发生率约为3.1%,发达国家这一比率接近6%,不断激增的医疗支出和社会成本导致政府、家庭、公共卫生系统不堪重负。
2023年11月10日至12日,以“宽见与高驰”为主题的2023年中国医院管理年会暨第十一届健康界峰会、第十二届中国医院临床专科会在海口举办。在由丹麦灵北制药有限公司支持的“以专科发展助力脑健康暨大爱-精·神——精神卫生防治与多学科协同活动”论坛上,多家医院管理者分享优秀的实践案例,共同探讨精神卫生防治与多学科协同管理经验。本场会议由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南京脑科医院)院长赵太宏教授主持。
国家政策助力打造精神医学高地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强调保障人民健康重要性的同时,还特别强调了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这为做好新时代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国家卫生健康委等7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和完善精神专科医疗服务的意见,提出建设精神医学高地,加快推进国家精神医学中心、国家精神区域医疗中心和精神心理疾病领域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提升精神专科领域医疗、教学、科研等综合能力。“此次活动邀请公立医院的专家分享专科建设中的经验成果建议与思考,对推动我国全面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姚宏文在开场致辞中表示。
健康界副总裁桂克全在致辞中指出,本次论坛旨在探讨精神专科和关联学科的高质量发展,聚集了各地的优秀管理者和专家,共同探讨先进的理念、典型的模式和创新的方法,为精神卫生防治和多学科协同提供智慧支持。
后疫情时代,面对公共卫生的严峻挑战以及社会对心理健康的新需求,灵北中国关键客户部副总监夏冰表示,灵北将始终以患者为中心,加强全球研发管线的药物开发,积极探索各种创新的手段,为患者和医生创造更多价值。
打造脑健康研究高地的创新模式
“了解大脑、认识自身”是21世纪的科学面临的最大挑战。1992年,美国国立精神健康研究院成立了“人类脑计划”联邦协调委员会。中国脑计划是在全球兴起的大型脑科学计划潮流中,继欧盟的人类脑计划、美国的大脑计划以及日本的脑/思维计划后的又一重要脑计划项目。
针对我国脑科学的建设发展现状,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刘晶带来“创新打造脑健康研究高地”的主题分享。她在分享神经科区域性诊疗中心的建设经验时表示,在学科建设上,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具有完备的学科建设架构,神经疾病医疗中心包括临床、科研、教学、公共卫生与卫生公益。
其中,医院的心身睡眠科形成了心理评估、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及药物治疗相融合的门诊及住院系统诊疗模式。心身一体化门诊建成心理治疗物理治疗一体化门诊体系,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亚专科门诊:心身门诊、睡眠门诊、痴呆门诊、抽动症门诊、儿童心理、双心医学门诊、家庭心理治疗及团体治疗门诊等,而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身疾病则将中医音乐疗法与心理疾病治疗紧密结合,临床与科研并重。
“未来,医院学科建设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形成以学科建设带动临床工作、人才培养、教学、科研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全面发展格局”刘晶书记指出。
精致医院建设助力高质量发展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关于开展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2023-2025年)的通知》强调,要进一步巩固基础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提升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度,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和服务均衡性,提升重大疾病诊疗能力和医疗质量安全水平,体现卫生健康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细致具体、更加注重质量安全、更加注重患者感受。
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党委书记赵增仁分享了“精致医院建设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宝贵经验。
在赵增仁看来,“精致医院”理念包括规模要适度、学科有特色、管理精细化、运营有效率、医院有文化。学科建设思路主要体现为“四维度一平台”,打造学科建设的“高度、深度、宽度”,鼓励精神和神经、精神和躯体、中医和西医三方融合,营养、康复、心理、中医四个学科进临床,深度诊断,多维治疗。管理精细化则体现在为重点学科开展“解剖麻雀式”的“精致科室”查房。
赵增仁书记认为,医院文化不是墙上的标语、拉起的横幅、架起的展牌、凝固的雕塑,而是源自于实践,根植于内心,外化于行动,流动的活水,文化根基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畅通一切方便患者渠道,落实一切支持临床举措。
探索高质量发展下的学科建设新路径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江新青在进行“医院高质量发展下的学科建设策略”的主题演讲时认为,医院学科建设三大职能包括医疗服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医疗服务直接反映医院的医疗质量和技术水平,在社会上形成影响;科学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内在动力,反映学科的学术水平和地位、发展潜力;而学科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 以人才建设为抓手才能促进学科发展。
基于此,江院长对学科发展提出建议:明晰战略目标,制订学科规划,学科建设规划必须服从,同时也必须服务于医院整体发展战略学科规划三原则(重点建设原则、分类推进原则、集成创新原则);科学规划布局学科,理顺学科间关系,布局上凝聚特色专科,形成学科集群优势;强化科研过程管理,明确科研发展路径临床与科研协同,科研应来源于临床,反哺引领临床,临床和科研一体两翼,实现同频共振。
在以主题为“医保支付改革背景下,医院学科建设迎来哪些机遇与挑战?”的圆桌讨论环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胡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副院长白祥军、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务处处长胥雪冬、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医务处处长吴慧民三位专家对医保支付改革背景下医院学科建设所迎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们以独到的视角,将政策、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融入讨论中,详细分析了医保改革对医院学科建设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白祥军副院长认为,需要做好医保支付的一些机制预测,当一个病种来以后,提前预测到医院未来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临床路径,方能能获得一个好的收支结余;而胥雪冬处长以“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来比较学科建设,当优势学科做到极致做精之后,治疗效率、并发症、合并症自然而然就会少,随之而来的资源消耗就会少,学科就会有盈余空间;在吴慧民处长看来,费用管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对医生治疗的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目前高质量发展的形势之下,对医院精细化管理和管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医保支付体系应该让不同的学科都有自己的增长点,并尽量平衡绩效分配上的差距,以使医院整个学科的发展相对平衡。
在第二场圆桌讨论中,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党委副书记孙晖、西安市中心医院医务处处长黄新和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医务处处长朱华针对“如何建立有效机制,进一步提升脑科学群的凝聚力与运行效率?”这一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们以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专业知识,为提升脑科学群的凝聚力与运行效率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黄新处长认为,需要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入手,脑健康学科建设方面的工作重点是交叉融合,体现为脑病学科群中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以及精神心理科的融合。在人才培养方面,科室内部要有专门的人员培养机制,传承科室内部的文化,提高科室的凝聚力;在朱华处长看来,医务处面临的精细化管理挑战是逐渐从简单的粗放KPI转变为单病种管理。在这方面,可通过比较医院病种与所在城市的收费情况,评估收费的合理性,包括药品、耗材和医疗收入。同时,也可分析平均天数较长和病损比低的原因,从而有效促进学科发展。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