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立医院,各科室如何和精神科打好配合?
如今,新冠虽然已经逐渐淡出视野,但是三年多的新冠大流行给人类造成的心理健康问题,或许才初见端倪。
人们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精神心理问题离自己并不遥远,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服务已然成为“刚需”。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到2030年,抑郁症的总体医疗负担将跃升至世界第一位。
其实早在疫情之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心理健康在我国已经受到高度重视。2016年底,原国家卫计委等22个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指出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定义为“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
心理问题在住院病人当中也亟待得到重视。北京市朝阳区一家三甲医院副院长曾经在一次会议上提到,其所在的医院住院病人中,有30%到40%存在精神疾病共病问题。比如很多肿瘤患者要定期服用抗抑郁药物,一些老年患者需要持续服用抗焦虑药物等。
可是,在综合医院,精神疾病患者的识别率和治疗率并不高,即使在三甲医院识别率也只有16.5%。对此,深圳一家三甲医院院长曾指出,综合医院必须要设立精神科,或者临床心理科,但是相当多的医院还未设立,这是大事。精神科医生要服务所有学科,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患者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然而,精神心理疾病往往病因复杂,患者的病情更是千变万化。对于一些疑难杂症的患者而言,单一科室的诊断往往不够全面,无法快速、准确地诊断、治疗疾病。患者是一个疾病的复合体,而不是纯粹的某单一疾病,多学科联合可以更好地、更全面地为患者提供更有获得感的服务。
显然,在精神卫生防治多学科协作方面,综合医院和精神专科医院同样责任重大。在综合医院,由于相关治疗更加复杂,这也对医院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各个科室都跟精神科打好配合,相互协同,共同为患者服务。
得益于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指导,海南博鳌医学创新研究院、健康界联合发起“大爱-精·神——精神卫生防治与多学科协同系列活动”,并于2023年3月25日在北京召开启动会,随后相继在青岛、海口等地举行区域研讨会,传递先进理念、典型模式和创新方法。系列活动由灵北中国支持。
2023年12月9日下午,“大爱-精·神——精神卫生防治与多学科协同系列活动”之上海站专场研讨活动将举行,多位医院领导和行业专家将围绕“构建以精神心理科为核心的多学科融合诊疗模式”“推动强势专科和弱势专科之间的融合发展”等话题发表主旨报告、开展圆桌讨论,继续为精神专科和关联学科的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具体会议日程请见下方海报,扫描二维码,可观看会议直播!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