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大爱-精·神”研讨会圆满落幕,心身共管模式探索再掀高潮

原创 2024-07-31 16:35 健康界

7月20日,由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指导,海南博鳌医学创新研究院、健康界主办的“大爱-精·神—公立医院心身共管模式探索与实践研讨会(广州站)”成功举办。

近年来,得益于国家的重视和支持,“心身共管模式”(即整合身心治疗的综合性医疗模式)逐步形成一系列与国际接轨,同时又有中国特色的概念、理论和实践,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服务流程成为心身共管的核心内容。

政策引导之下,众多公立医院积极响应并启动了一系列心身共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且取得显著进展。但云程发轫,挑战同存,尚处于不断探索中的“心身共管模式”仍面临诸多阻碍,需要多方力量携手,以多维举措发力,共同推进心身共管模式的持续前行。

2024年7月20日,由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指导,海南博鳌医学创新研究院、健康界主办的“大爱-精·神—公立医院心身共管模式探索与实践研讨会(广州站)”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旨在深化心身共管模式在公立医院的实践与探索,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学专家、学者及临床一线工作者,共同探讨心身健康领域的前沿话题,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为构建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体系献计献策。

“大爱精神-公立医院心身共管模式探索与实践研讨会”广州站现场

前沿领见“心身共管”发展之道

会议由健康界副总裁桂克全作开场主持。他表示,自2015年开始,出于对精神卫生法的出台以及行业内对精神卫生心灵健康等工作的重视,健康界发起了“大爱精神活动”。去年以来,得益于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的指导,项目进一步聚焦到“心身共管”这一热点话题上,并承前启后的开展了“心身共管”模式探索与实践研讨活动。“无论是贴近政策还是贴近行业需求,我们都在努力做好,也希望在健康界的传播下,每一次研讨的声音都能够在行业里发挥更大的作用。”桂克全说。 健康界副总裁桂克全

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姜雯在致辞中表示,强化医疗当中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探索多学科协同的身心共管模式非常重要并且有意义,这是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也是贯彻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的系列工作部署的重要举措。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以多学科协同,多部门联动提供专业化、精准化、规范化和一体化的全流程服务,既需要加强综合医院非精神科医务人员的精神心理钻研能力,同时也需要精神专科医院进行服务模式的转型,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中心也在多方面多渠道的进行探索和推进,联合健康界共同组织的大爱—精神公立医院心身共管模式探索与实践研讨活动,就是旨在汇集全国精神专科医院、综合医院的专家力量,进一步明晰心身共管的模式、路径和方法,推动以患者为中心的身心共管模式的发展。

 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姜雯

随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领导主持了主题演讲环节,来自深圳市人民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河北医院和暨南大学精神心理疾病临床与转化研究所的4位专家,分别就“心身共管理念下的健康管理新趋势”、“对标高质量发展,公立医院“心身共管”的制度建设”、“‘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多学科联动诊疗实践”、“心身疾病的综合管理策略”4个主题,进行了深度分享、发表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深圳市人民医院专家表示,心身共管是永恒主题,意义重大,政、学、研、医等都应该参与其中。心身医学关键在于心、身(相关)的整合,比如对于现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生物技术、神经科学等的整合,将是螺旋式上升的一个过程。他认为,心身共管这个概念妙在“共管”,即“心身疾病诊疗技能”和“躯体疾病诊疗技能”的双向提升。同时,他还强调:实现“共管”的新路径应有三个重点:一是人工智能的应用;二是基础临床研究和“生物标志物、干预靶点寻找”的强效结合;三是整体整合,包括多学科探索与研究等的整合。“这三点也是心身共管理念下的健康管理新趋势”他说。

广东省人民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专家在其主题演讲中,以华西阳光医院“抑郁焦虑患者住院时长和医院效率”的事例为引子,指明了心身共管模式在临床实践中的有效性、重要性和潜力。据他介绍,广东省作为高质量卫生健康发展示范省份,正积极探索心身共管模式,并建议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将心身共管作为实现高质量医疗服务的关键。同时,他也指出:医疗机构在推进“心身共管”模式的有效实践和长效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培训资质、医保政策、资源分配等方面的诸多挑战和难点,并表达了对解决这些问题的期待,以及对心身共管理念普及、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愿景。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河北医院专家通过其主题分享表示,医院提出了精准医院建设理念,即规模要适度、学科有特色、管理精细化、运营有效率、医院有文化,其核心在于以患者为先,通过多维度达成“患者最满意”,从而增加患者的黏性。在此前提下,从医疗思维上提出融合的概念:首先是在临床上从专病融合到技术融合到学科融合;其次是在照护模式上,实现从流程到服务模式到人文关怀的融合。在她看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以全面服务患者为中心的现代医学模式,因此,“下一步还能做什么,还是要从患者的角度来出发”她说。

暨南大学精神心理疾病临床与转化研究所的专家,则全面系统解析了心身疾病的诱发机制、影响因素、诊断标准、干预治疗及综合管理策略。她认为,和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相比,现在的心身疾病(综合管理)把心身障碍的疾病也列入了其中,在此基础上将其纳入综合医院以及专科医院的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随着现在越来越多医务工作者以及社工都开始关注心身同治、心身共管的概念,以及多年的运营管理,整个心身疾病管理,越来越走向成熟。

对于心身综合管理的推进,她表示,明确心身疾患诊断标准是基础。首先应明晰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纵观整个心身疾病特征,心理因素的重要性从开始到最后一定是渗透在全病程发展过程当中的;其次,生物和躯体因素一定是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某一个诱因抵抗低,比如感冒了或者是疫情,外界一定有动荡的变化导致发病动荡的变化、导致发病的扳机作用,甚至联动心理社会因素的诱发作用。也正因如此,身心综合治疗一定好过单纯生物医学模式的干预,并强调一定要要坚守心身同质原则,即心身相结合,具体的病例具体分析。

履践促学“心身共管”创新之策

随着医疗模式转变,人们对获得生理、心理、社会的全面健康是非常关注的,心身共管作为公立医院一种创新的管理模式应运而生。它重在强化整合生理和心理的同步治疗,通过提供全面、个性化和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改善患者身体健康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能提升患者的心理福祉和社会功能,因而必然能更显著增强患者满意度。也正因如此,通过多方共力、医学整合,构建更加全面高效和人性化的心身共管医疗服务模式,不仅是对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重要补充和升华,更是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促进医疗服务人文化和高质量发展有着重大价值。

在会议的圆桌对话环节,来自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东莞市第七人民医院、北京回龙观医院、应急总医院、天津市安定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的8位专家,从实践出发,分别就主题一“公立医院对于心身共管模式的探索,如何切实提升患者满意度?”进行了深入交流。来自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广东三九脑科医院黄埔分院、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佛山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共6位专家,立足临床,分别就主题二“公立医院应通过哪些路径将医疗资源形成合力,从而实现诊疗效果最大化?”深度探讨、建言献策。

他们谈到:要提升患者满意度——“做好医院组织架构”和“医务人员行为规范”两方面同等重要、应同步推进,“重科普、常评估、强沟通、推随访”的医疗流程优化管理策略可增益不少;要有群众口碑的意识,要有提高精神科医生诊疗躯体疾病的能力,同时还要有提高治疗精神疾病的能力;而从患者角度出发,也要满足“一站式服务”和“做好科普”两个关键点;由内而外的“院内会诊、MDT建设”和“医院联动、联合查房”也可兼续并进;可从“筛查与评估”“专科和技术融合”突破医保限制、提高药物可及性等方面入手;“让患者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是根本,同时“调整医院结构布局”也极为重要;“提升临床诊、疗能力的策略方式”更是核心要点。而要以医疗资源整合、实现诊疗效果最大化——就需要“多学科医学整合”和“基层培训科普的强化”;也可通过“围术期心理治疗介入”、“科普强化和信息化应用”以及“多学科诊疗水平提升”等方面渗透;应“对医学人文、身心健康等教育培训”、“引进会诊机制”、“预防、健康教育等身心共管付费的改革”多措并举;“做血药浓度监测”和“做药物基因组学”的精细化操作、以及“中西医协同”也能带来收益;循证管理和SOP建设、多部门多专业整合、走出院外做系统整合等更应多维发力。众位专家纷纷发表合理化的指导意见和建议,将本次学术会议推向高潮。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医院管理,专家,心身共管,高质量发展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发表

相关推荐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