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综合医院住院患者中30%存在精神疾病,华西心身医学实践成效几何?

原创 2024-08-24 18:07 陈雪松 / 健康界

受限于目前医疗体制、医生执业资质和绩效考核的不完善,会诊联络心身医学在国内发展缓慢,绝大多数综合医院仍采用会诊形式,欧美国家则多采用联络形式来解决住院患者精神心理疾病问题。

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较少关注患者躯体疾病并存的精神心理问题,很多伴有精神心理疾病的患者隐藏在门诊和病房之中。加之由于临床医生缺乏精神心理知识储备,导致大量患者的漏诊、误诊,进而影响疾病治疗和临床预后。

自20世纪80年代起,国内医学界的视角开始从纯生物医学模式向多元化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心身医学的理念逐渐受到关注。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综合医疗机构开设了心身医学科,从学科层面进行整合,将精神病学融入大医学中。

非精神专科医生难以识别患者精神心理问题

英国牛津大学2022年发表的一项荟萃研究显示,综合医院约有三分之一的住院患者存在精神障碍疾病,其中常见的精神障碍患病率分别为:抑郁症12%~20%,广泛性焦虑障碍5%,惊恐障碍3%,谵妄15%。由此可见,综合医院住院患者精神疾病共患的现象非常普遍。

但由于临床医生对精神心理问题的识别和处置能力不足,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很容易被忽视,导致精神心理障碍疾病的识别率、诊断率和治疗率均处于较低的水平。

根据北京地区多家综合医院调查结果显示,即使是神经科医生,其对焦虑、抑郁精神障碍患者的识别率也不足20%。另一项针对我国57家综合医院、超过1000名医生的调查发现,非精神科医生对典型共病精神障碍的总体诊断和治疗正确率不足40%。在欧美国家,非精神科医生对抑郁的识别率也仅为40%左右。因此,有必要倡导和推广心身同治的整合医学理念。

心身医学作为一门新型的交叉学科,涉及精神科、神经科和其他临床学科,关注的是精神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强调心身统一的整体观。“心身”一词最早是在1818年由德国精神科医生Johann Heinroth提出,1935年美国精神病学家、心身医学开创者Helen Flanders Dunbar对概念加以采纳,并倡导成立了美国心身医学会,推广心身医学概念。

在中国,中华医学会在1988年率先成立了心身医学专委会,后升级为心身医学分会。经过二十多年的持续推广,心身医学在国内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接纳心身医学理念,试图解决临床上遇到的困难。与此同时,很多综合医院成立了心身医学科、临床心理科、精神科,精神医学加速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从心身医学的理念来看,其强调医生在诊治患者时,需同时对患者的躯体和精神疾病进行治疗,减少患者的精神症状、内心痛苦和心理情绪压力,进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如今,越来越多的疾病已被发现不能单纯从生理学角度去研究和治疗,大量的患者应从“生物-心理-社会”全人医学视角进行全面系统地诊治,以实现患者获益的最大化。

探索会诊联络模式 以心身医学理念推动多学科协作

由于病耻感等原因,患有精神心理疾病的患者往往会选择去综合医院非精神科就诊,如果医生对精神疾病一无所知,就会延误患者治疗时机,浪费医疗资源。因此,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均应该加大精神心理专科的建设力度,尤其是综合医院,不仅要设立精神科,还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协作,推动心身医学落地。

在综合医院临床实践中,会诊联络是一种有效推行心身医学理念的方法。会诊联络心身医学(CLPM)是指心身医学科医师在综合医院开展心身医学诊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综合医院患者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与躯体疾病和精神障碍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心身疾病的识别、处理和干预等,加强心身医学与其他临床各科之间的联合协作,从心理、社会和生物因素等多维度为患者提供医疗和康复服务。

受限于目前医疗体制、医生执业资质和绩效考核的不完善,会诊联络心身医学在国内发展缓慢,绝大多数综合医院仍采用会诊形式,欧美国家则多采用联络形式来解决住院患者精神心理疾病问题。

会诊与联络的最大区别在于,心身医学科医生是否参与患者的临床治疗决策,会诊是应邀对临床各科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提出治疗建议,联络是心身医学科医生有规律地参与临床各科室查房活动,并参与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相比于传统的应邀会诊,后者更为主动,与临床医生、患者的关系更为紧密,更贴合“心身”理念。

综合目前国内外临床实践,会诊联络心身医学模式共计四种:第一种是由心身医学科或精神科主导,联合临床各科医生进行会诊讨论;第二种是多学科联合诊疗(MDT),由临床各科发起,心身医学科或精神科协助诊疗相关的科室患者,如心脏科MDT、消化科MDT、肿瘤科MDT等;第三种是心身医学科医生全程参与临床各科查房,为相关科室患者提供诊疗服务;最后一种是在全院范围内开展一系列临床心理评估、培训项目,对所有门诊和住院患者进行心理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请心身医学科医生会诊,再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相应的治疗、康复及随访。

不管哪种合作模式,毋庸置疑的是,综合医院心身医学科的发展方向必然是朝着整合医学的模式迈进,包括学科层面的整合,将精神病学融入大医学中,培养更加专业的心身医学复合型医生,既能识别疾病症状是器质性的还是功能性的,也能解读出症状背后的病理心理机制,并提出解决方案;还有治疗层面的整合,把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语言治疗、艺术治疗、物理治疗和传统的中医治疗整合在一起。

另外,体现在学科建设上,不局限于所在的门诊和病房,要把整个医院作为心身医学的阵地,不断推行心身医学理念,协助其他临床学科处理相关问题。

“阳光医院”心身医学探索之华西模式

自心身医学理念推行以来,国内很多家医疗机构相继开设了精神科、心理科、心身医学科,通过会诊联络模式与临床各科室协作,如老年医学科、消化内科、心内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免疫内科、中医科、妇产科等。

在探索心身医学的众多综合医院中,做得较好的医疗机构如北京协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等。

以华西医院为例,其从2012年开始在院内开展“阳光医院”心身医学项目,历经十余年时间,如今华西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精神病学临床、教学、科研基地。据了解,“阳光医院”项目通过开展非精神科骨干医护人员培训、“阳光天使”临床心理工作者培训和“巴特林小组”形式,有效提升了医护人员对常见精神心理问题的识别和处置能力、医患沟通的技巧,缓解了医生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等。

此外,华西医院还创新性地研发出适合本土的情绪筛查工具“华西心晴指数”量表,通过量表对新入院患者进行情绪评估,筛查情绪障碍患者,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并且在综合医院内建立了新型医疗服务模式,整合临床心理服务与日常临床工作,形成了自上而下完整、高效的项目工作网络,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医护一体的“入院评估-分级处理-床旁干预”的临床心理服务新模式,真正实现从生理到心理的整体护理。

不止于此,在心身医学实践方面,华西医院还在持续探索中。2024年8月25日,由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指导,海南博鳌医学创新研究院、健康界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联合主办,灵北中国支持的“大爱 精·神——公立医院心身共管模式探索与实践标杆学习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专场”活动将在四川成都举行。

届时,将有来自华西医院的院级管理者、生物医学大数据研究院、心理卫生中心、信息中心、医务部等科室部门专家,以及来自全国各地30多位医院中高级管理者、医务骨干将亲临会场,围绕心身医学服务模式、多学科协作、心身医学科研平台建设、医学大数据与AI等议题进行座谈交流,并实地参观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病房等医疗场景,领悟华西医院心身医学整合模式的创新价值,与医界同仁一道共话心身医学的现状与未来。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海报下方二维码,观看直播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心身,医学,患者,心理,临床,精神,神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发表

相关推荐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