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接台时间缩至18分钟!北医三院如何做到?
作为医院资源最密集的部门之一,手术室不仅是收入的重要来源和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有效降低成本最有潜力的部门。然而,手术室管理涉及外科系统、物资供应系统和设备保障系统,千头万绪,有关它的任何变革都将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何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提升手术室的运营与管理效率?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下文简称「北医三院」)多年来持续将缩短平均住院日作为管理的重要抓手,而手术室管理作为其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成为政策创新的试验田。
数据显示,北医三院2023年手术例次增长到10.5万台,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平均住院日的逆势下降,已经从最初的20多天,降至2023年的4.44天,术前住院日在2023年下降到1.48天。
图为北医三院平均住院日及术前平均住院日统计。
这背后势必离不开手术室效率的提升与管理。从最初的增设麻醉准备室和麻醉恢复室、成立手术部等,到如今依托大数据形成的「手术麻醉使用管理系统」,北医三院的手术接台时间已经从2000年的1-2个小时缩短到如今的18分钟左右。
如何「又快又好」? 规范的制度与合理的流程是基础
对于手术室来说,其追求的最高目标应该是「又快又好」地完成既定任务,平衡的关键必然离不开规范的制度与合理的流程,做好了这些,不仅效率提升有了坚实的基础,质量与安全也得到了保证。
研究发现,手术准时开始对手术室的利用效率很重要。因此,北医三院是国内最早实行择期手术定点开台的医院。如规定早上8时30分必须做完麻醉,9时必须手术开台等。
同时,为防止医疗事故的发生,医院注重手术安全核查,实行了手术部位标识制度,规定如果没有提前进行标识,手术就不能进行;即使患者被推进了手术室,如果没有标识的话,也可以要求退回去。
由于医院手术空间有限,一些紧急的手术可通过急诊手术的方式进行。由此医院专门对急诊事前管理进行了规范,实行「抢救优先」标识管理制度,按照轻重缓急将急诊患者分级分类,通过色签管理识别出需要优先抢救的患者,在手术室配备、检查检验等方面对其进行优先处理。
对于择期手术患者,医院则出台了院前准备指导意见,设立了住院与手术的统一标准,尽量避免不适合做手术、需要长期调理的患者进入手术环节,以提升手术室的周转效率。
「例如,一个患者的血压过高便不适合手术,就可以先让患者去内科调控血压,达到理想状态之后再安排手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务处副处长徐懋对健康界表示。
制度建立之后,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临床诊疗的变化不断完善与优化。例如,关于择期手术院前指导意见,在2015年第一版出台之后不断修订,于2021年出了第二版,也是在这一年,《北医三院急诊手术管理规定》也进行了二次修订,吸取国际经验对急诊手术进行了分类分级,管理更加精细;手术安全核查表也在不断修订,选项内容不断细化,进行适应本土化的改造,适应医院自身的节奏与工作模式。
数据说话 让手术室的绩效与质控均实现可视化
北医三院依托专业的信息软件系统,对手术时间等各种行为进行持续监测,积累数字化的手术室行为资料,而这也将成为手术室管理中的一大利器——通过数据说话,不但统计更加精确,减少手工统计的麻烦,还可以使信息传递更加快捷,使手术安排更加合理、管理更为科学。
以手术信息化平台建设为抓手,北医三院手术室已初步达成了「质控工作信息化、效率监督随时化、绩效数据可视化」的精细化管理目标。
首先,信息处与医务处、外科科室、手术室、麻醉科等相关科室进行多次沟通,明确各科室的需求,针对一些淤点、痛点,协商出大家认可的解决方案,最终打造了「以人为本」的「手术麻醉使用管理系统」,让数据说话,力求精确化。
在这一系统中,病案首页、麻醉记录单、手术确认三单一致,可以在手麻系统中自动提取。而且系统支持字典化录入,避免因为数据差异难以统一分析,提高了数据质量。
另一方面,则实现了多方信息的共享。在这一系统中,集合了手术室、输血、病理、ICU等相关部门的行为与数据,能够动态监测、清晰反映出患者的用血、病理以及ICU治疗等情况。并且可以实时显示手术进程,让患者家属与手术大夫都能看到手术的具体进程。
该系统还联动了绩效与经营办等部门,让手术室的绩效与质控均实现了可视化。在这一系统中,实时监测并记录着每一个手术间一段时间内的手术数量、时长、周转率等,每个病种、每个手术类别所需的平均时间也可以一一呈现,甚至每台手术的成本都可以做到详细核算,直接反映出手术室的利用效率,为经营办的绩效测量提供了数据。
这些数据也为手术室的动态调控机制提供了基础,当一间手术室的使用不饱和的情况下,而另一间手术室使用负荷过重时,通过动态调整不同手术间的手术数量,可以有效提升手术室的运行效率。
手术巡查小组巡查什么? 不良事件平台如何发挥作用?
北医三院有不同的院区,且手术部也下辖医务、护理、总务、医工、麻醉手术室等相关部门,如何将这些部门联动起来,实现同质化的管理,也是手术室管理绕不开的难题之一。
图为北医三院手术室分布。
医院从2018年4月起,成立手术巡查小组,由医务、医控、院感、护理、药学、手术室、麻醉、总务、医工等部门组成,每月定期到各个院区的手术室进行巡查,发现薄弱环节,预防潜在隐患。
巡查内容覆盖广泛,而且巡查标准实行清单化、台账化,发现什么问题,要及时协调提出解决方案,并按时定期去「销账」,看问题是否真正得到了解决与优化。
其中,医务、质控有关的检查围绕围术期安全、用药安全、运行效率等,共10项;护理、手术室有关的检查围绕患者核对、物品清点、标本管理,共8项;院感管理相关检查围绕手卫生、无菌物品、灭菌监测等,共7项;麻醉安全相关检查则围绕交接班、术前访视、毒麻药管理等,共9项,合计共34项检查细目。
在这个过程中,巡查小组发挥的其实是协调沟通的作用,在巡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反馈给相关部门,促使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比如,在检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除尘器没电了,按要求是一星期必须充电一次且有记录,我们就会查看记录是否存在问题,或者是不是除尘器电池自身存在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徐懋说道。
此外,医院也建立了一系列不良事件的管理制度,不仅麻醉科、手术部有自己的不良事件平台,也有院级的不良事件平台,「针对上报的这些不良事件,医院相关部门会定期评估要求进行改造」。
例如,手术的开台时间、非计划停手术、手术中出现心脏骤停、急诊手术分级是否合理、是否存在不合理占用手术资源等情况,都是手术室监控的重点指标。
医院每个月都会对这些情况进行分析。徐懋介绍道,对于存在问题的医务人员和科室,不仅医疗管理月报会登载,医疗主任例会中也会通报,进行相应的惩罚措施。同时,也会下发整改通知,将其纳入科室与个人绩效,以此激励手术室管理效率与质量的持续提升。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