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上午,李冰冰病愈出院,她发布长文《澳囧经历,看病也得因地制宜,点赞祖国医护让我满血复活》。讲述了其二十多天持续高烧,在澳洲拍戏的她历经种种波折辗转回到北京治病的一段囧途。文中她写到,我这一次是深有体会,不用羡慕国外的月亮比国内圆,就跟人一样谁都有优点和缺点,国外有国外的好处,但国内的就医环境和医护水平真的不是盖的,他们相对更了解国人的体质,能迅速有效,灵活变通的因人而治!感谢祖国的白衣天使,这对我来说可能是一生都难以忘记的惊险记忆…………
国人到境外西方医疗体系的医疗机构就医,往往水土不服,甚至因此痛不欲生。“李冰冰遭遇澳囧”是一个经典的例子。但还可以假设另一种极端,澳大利亚的名人到中国医疗机构就医,我相信,也会有同样类似的感受。现实生活中,这两种极端的例子比比皆是。一个美国人在中国生病需要住院,他首选的一定是回国治疗。
我曾经陪护一个国人在某法国医院住院就医,种种“折磨”让他感到万念俱灭,产生像李冰冰类似的评价。
首先是语言的沟通障碍,医学是一门复杂的专业,懂医学又精通法语的翻译根本找不到,病人不知道医生在表达什么,病历资料全是蝌蚪样的洋文,一个字都看不懂。再加上异国他乡,病情容易被人心放大,就医的国人想要不焦虑惊慌,那需要相当大的定力。
语言只是一方面。在国外医院,医护扎针输液技术的确比不上国内——尤其是三甲医院的医护,这是一个实情。打针水平的高低,很多时候取决于操作实践的多少,国内大医院护士每天工作负荷普遍透支,打针打到想要哭,因为病人太多。国外医院,一是护士每天打针的工作量很少,尤其很多时候是悄无声息由实习医护完成的。实习医护去完成这些操作和病历书写,别人视作为天经地义,所以不会专门告知,你不一定会知情。但在国内医院,哪个医护是实习的,你一看就知道,实习的护士想要在像李冰冰这种名人身上练习扎针,那是天方夜谭。
在国外,医生的强势也是一个问题。这种强势不是体现在态度上,而是体现在专业决策上,医生会非常严格的遵守证据来做决定,没有细菌感染的临床证据,是不可能给病人使用抗生素,尤其是静脉注射抗生素。而在国内,这方面的管理会相比宽松,病人往往可以对自己的病情发表不同意见,提出自己希望的治疗方案,医生会予以更人性化及灵活的对待。在这一点上,两者各有利弊。在这个问题上,李冰冰表达得很客观:就跟人一样谁都有优点和缺点,国外有国外的好处,国内更灵活一下。
当然,还有一点可能容易被忽略。国外的医院对病人一视同仁,不会因为你是明星,就专门为你开辟绿色通道。国内的医院有傍名人的风气,对明星官员这样的名人就医,往往习惯性的开辟绿色通道,最好的医疗资源围着名人打转,让其得到最精心的治疗与照顾。病情好转,名人们还可以接受这种差异,病情恶化了,撕破脸与这种规则反目,重新回到祖国医护的怀抱,这是人之常情。
西方医学是严谨的医学,这种严谨甚至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越是好的西医,对细节可能要求越是精益求精,甚至到了让人无法忍受的地步。因为标准太高,所以在境外的西医医院看病,医疗服务收费天价,因为在医护培养上耗费了最高的成本。一切的检查和治疗都是慢慢做精心做,因为误差误诊导致的成本太高。国内的西医学则处于初级阶段,标准没有那么高,所以服务水平呈现两极分化,好者愈好差者愈差,而且医疗服务的价格几乎是世界最低的。当下的中国又是一个最讲人情和关系的社会,名人就医相比普通人而言,具有太多的特殊待遇,所以这些群体在国外就医要克服的差异性问题当然更多。
观察两种医疗体系的长短,单单通过一个病人的主观感受来判断,这种评估很容易失真。李冰冰对澳洲医疗不满意的前提,不是因为扎针的问题,而是“病不好”。她对祖国医护的点赞是因为最后“病情好转”了。她眼里的“小病”究竟是不是真的小病?“小病”为什么会前后发热20多天不好,这其中是不是有一些病情变化所致?这都是一个问题,只有当事医生可能最清楚答案。医学就是失败和成功的案例相加,评估一家医院一个医疗体系,不能用个别案例去粗糙定性定义,一个病人的看法只能做参考依据,不能以点概面来推断出谁好谁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