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医三院的产妇不幸死亡事件把中科院理化研究所、北医三院两家机构推上了风口浪尖,起因源于网络披露女研究员北医三院产科身亡,中科院理化所发公函要求公正调查。
这个事件据说已经处理完结,现在需要社会有不同角度的反思,笔者认为一个需要反思的就是社会的心理管理缺失,我们不妨先从相关事件方官网来看看对此事件的社会心理反映。
中科院理化所官网上2016年1月16日有一篇《关于我所杨冰同志不幸去世有关情况的说明》:
我所杨冰同志因妊娠于2015年12月28日进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产科住院。2016年1月11日凌晨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并于当日上午抢救无效离世。
杨冰同志是我所青年骨干,她的不幸离世,全所职工对此深表悲痛。本着尊重生命、死者为大的原则,我们于2016年1月14日致函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请求该院对杨冰离世的原因做出公正透明翔实的调查,给出一份真实、完整的结论,给杨冰同志及其家属一个明白、公正、合理的交待。
对于近日在互联网上传播的有关信息,我们说明如下:
一、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是国立科研机构,我们积极支持职工家属以合理合法的理性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我们全力支持和配合有关机构积极维护正常的诊疗秩序和依法保障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不支持、不鼓励任何过激行为。
三、我们坚决反对任何人利用互联网渠道散布不实信息,损害死者本人及家属名誉的行为。死者家属为维护自身正当权益,已经向公安机关报案。
北医三院的官网上同日也有一篇《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关于网传“中科院理化所杨女士死亡”有关情况的说明》:
北医三院产科患者杨女士,34岁,妊娠26+周(自然受孕),高血压合并子痫前期,2015年12月28日收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十余年,胆囊结石等。住院后行系列检查和专家会诊,经治疗病情相对平稳。2016年1月11日出现胸痛继而突发呼吸心跳骤停,经多科室联合抢救无效死亡。我们对杨女士死亡深表遗憾。
经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和多学科专家讨论,初步判断猝死原因为主动脉夹层破裂。尸体解剖所见符合主动脉夹层破裂出血。
主动脉夹层初期症状不典型,一旦发生主动脉夹层破裂导致心包压塞,抢救成功率很低,死亡率极高。
杨女士死亡后,医院非常理解家属失去亲人的悲痛,产科主任、医务处及时与患者家属和单位领导多次沟通,说明病情及抢救经过,并建议尸体解剖查清死亡原因。其后,家属数十人聚集并滞留北医三院产科病房,在病房大声喧哗辱骂,打砸物品,追打医务人员,严重扰乱北医三院正常医疗秩序,对其他孕产妇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经上级主管部门及各级公安机关介入,患者家属离开产科病房,医疗工作秩序得以恢复。
心理学者李维伟先生在《健康界》众说栏目的《机构“斗法”痛在何处?》。他在文中就此事件评论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显示,社会的总体信任度下降,只有二到三成人信任陌生人。社会不信任导致社会冲突增加,又进一步强化了社会的不信任,陷入恶性循环的困境中。在我国,医患之间鲜有“道德信任”,只有“技术信任”。而失去了“道德信任”的基础,“技术信任”往往脆弱不堪。一旦发生不良医疗后果,这种“信任”就会立即出现戏剧性转折,而且变成彻底的不信任。治好了,医生就是天使;治不好,医生就是魔鬼。这种以结果为导向的信任,成为医患关系的一大特点。媒体传播的所谓“斗法”,不但对澄清信息没有帮助,只能加剧医患矛盾,破坏医患间互信。
看了二个机构的情况说明和心理学者的评述,让我想起了去年读到的郭金山,王剑辉二位学者著述出版的《 心理管理——体系与技能》(经济出版社,2013)一书,书中明确提出企业和社会组织应当建立心理管理体系,要把心理管理纳入单位的职能管理,成为常态管理。按照书中的理论观点,可以分析一下二大机构的情况反映中的心理管理是怎样做的。
据说不幸病亡的杨女士生前参加的研究项目刚刚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是单位骨干,国家难得的人才,34岁的年龄已经患高血压病十余年。大家都知道高血压病是心身疾病,与工作压力和情绪心理不良有关。这足以说明科学界需要重视学者们的心理健康,相信中科院心理所是没有心理保健或心理管理岗位的。也相信中国的绝大多数单位没有重视组织的心理管理。
再看看北医三院,中国最顶级的医院,心理管理做的如何呢?从二个机构的情况说明中,中科院理化所尚有“不幸离世”和“尊重生命、死者为大”的心理情感词,而北医三院的文稿通篇是医学术语,从心理管理的角度,缺乏人文关怀的口吻。全文只有一个“非常理解家属失去亲人的悲痛”的人文词汇,而在对死者的描述,不说“遗体解剖”,而说“尸体解剖”,不说“不幸病亡”,而说“死亡”。文中也没有表达理解死者家属失去亲人的悲痛和情绪失控,而是对死者家属的行为用了“聚集”等等医闹行为的表述。如果将心比心想一想,一个年轻的生命和一个即将出生的生命都突然离去,所有的亲人是何等的悲痛,他们能不聚集吗?这种聚集与医闹的聚集显然是不同的。
从社会心理和个体心理的角度,医院至少要对死者家属的聚集给予充分的理解与谅解。另外从北医三院参与此事件处理的人员中,并无心理专业人员,家属失去新人的巨大悲痛不需要心理援助服务吗?这样的事件能没有心理专业人员参与吗?也许医院管理者认为医疗纠纷不需要心理专业人员,只需要管理人员吧?另外,死者住院有半个月的时间,患者的病情本身有心理方面的原因,也不知道是否有心理专家参与会诊?患者得这个病的心理想必就是焦虑的,这是否可能成为加重病情的心理因素呢?医院此时在应对社会公众的时候,尽量去同情和理解死者家属,礼貌用语而用悲情心理,以便获得社会的更多同情与理解。
正如心理学者李维伟所评述的,笔者也认为媒体群体的心理管理也是非常糟糕的。越是缺乏社会信任的时候,越需要加强心理的管理。也许有人会说心理是复杂多变的,是难以把握的。其实,按照系统管理的理论,越是难以把握的东西越是要有管理,譬如危机管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加强心理健康服务”,这也足以说明我们的社会严重缺乏心理管理。
现代医院必然是系统的无障碍管理模式,不能只注重便捷医疗上的通行无障碍、医患关系中的沟通无障碍和医患纠纷上的管理无障碍,还要注重医务行为无障碍、心理无障碍和观念无障碍。医院是人文医院,没有心理无障碍和观念无障碍,永远都不能算作人文医院。作为中国顶尖医院的现状,可见中国的医院人文管理需要全社会的重视与促进。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