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我形成一个习惯,每晚回复读者留言。昨晚又看到一位读者在微信后台抱怨医生无能,因为没有治好他的病......收到这样的抱怨已经很多次了,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答复。
今天收到一个医疗平台的邀约,希望我能为他们的读者推荐几本书,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张中南教授所著《唤醒医疗》。随手再次翻看,忽然想起昨晚读者对医生的抱怨。
其实,我们对于医疗的理解非常有限,就如同医疗对于生命的有限认知一样。
摘录以下这段文字,希望我们对医疗有更多的了解,对医生有更多的理解。
透视医疗特性
张中南
(以下文字选自《唤醒医疗》书稿,已得到作者授权)
早在多年前,世界卫生组织(WHO)就界定了医疗的内涵:挽救生命、治愈疾病、延长寿命、提高生存质量,从而使个人效用最大化的医学服务或措施。
我们不妨将之进一步具体化,形成人本位医疗的概念: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高度关注病人,减少不确定性,尽量满足和缓解疾病和治疗过程中给病人在情感、心理、功能等方面带来的个性化的需求和改变。
事实上,人本位医疗的定义,反映的正是医疗的内在规律,所有内容均来自医疗本身的固有特性。医疗具有哪些固有特性呢?
治疗的双向性
医护人员执行医嘱时,通常油然而生一种信念——实施治疗后,患者的疾病将会好转或痊愈。但是,别忘了,它还可能导致风险和副作用。所以治疗具有双向性。它的风险和副作用究竟有多少?
举例来讲,鱼肝油常被认为安全性极高,服用不会伤害身体。意外还是发生了。记得多年前,我国一位国家领导人的孙女,时值13岁时找我看病。她的膝关节明显畸形,疼得无法走路。遗憾的是,因她发育尚未成熟,骨骺没有闭合,不能实施关节置换,只好做关节融合手术,至今腿仍像一条直棍。
据她的父母介绍,这个孩子五六岁时,由于家长常年工作忙碌,无暇看管,孩子在家偷吃大量鱼肝油,结果体内的钙过度吸收和沉着。那时看她的X光片,生长骺板上出现很多正常人没有的白斑,即钙化斑,致使关节生长不均衡、不对称,从而形成膝关节畸形。
事关药物的风险和副作用,还有另外一种情况——人为因素。
典型案例包括抗生素的使用。我国目前的抗生素用量,高达美国人均用量的10倍。如此大量地使用抗生素,必然招致两个问题。首先是耐药性。最近几年,一些到别的医院做膝关节置换手术被感染的患者,转院到我这里求治。当我给患者膝关节里的脓液做细菌培养样本试验时,发现很多细菌对大多数抗生素并不敏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超级细菌——它正是源于大量使用抗生素造成细菌耐药性。碰到这种情况,我根本不敢给患者重做关节翻修置换手术,于是有的病人被迫截肢。
卧床,是住院病人最常见的一种治疗手段。事实上,卧床确实利于疾病好转和痊愈,但它与其他治疗手段一样,伴有风险和副作用。如褥疮、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尿道感染等。病人卧床时间过长,还会造成骨质疏松和肌肉萎缩。此六大并发症不容小觑,其中深静脉血栓和肺炎更能置人于死地。即便骨质疏松和肌肉萎缩,仍然可能导致病人长期丧失生活功能和社会功能。
由此可见,医生和护士千万不能只想着好转和痊愈,而忘记药物可能引发的风险和副作用。
有人或许要问:既然治疗都有坏的可能性,为什么还要用呢? 两害取其轻,两利取其大。任何治疗的选择都是利弊权衡的结果。
经验的局限性
相比其他学科,医学存在显著区别。前者一般能通过逻辑推导找到答案,医学却此路不通。
其实现在人类出现的绝大多数疾病,一直未被破获“密码”。循证医学组织曾对3000多个疾病系统地进行循证医学调查,发现人类能明确回答yes或no的不足30%。尽管针对有些疾病已制定诊疗规范,但并不代表治疗百分之百正确或有效。
比如脚气,哪怕老农都知道它具有传染性。奇怪在于,我经常遇到一些病人只有一只脚长脚气。而这些病人的两只脚频繁换穿袜子,且常常相互挠痒。没有传染的原因何在?至今无人能解释清楚,包括赫赫有名的皮肤科教授。所以,有些疾病看似人人皆知,诊断时却难以套用所有人。
再看治疗。阿斯匹林被全世界公认为预防心脏病最有效的药物,号称黄金标准。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黄金标准的预防药物怎样得以界定?多年前,美国医师学会和美国护理学会,把十万名医生和护士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服用阿斯匹林,另一组不服用,随访15年。结果表明,两组心脏病发病率相差显著,于是阿斯匹林被证明能有效预防心脏病。实际上有效率不过67%而已。反过来讲,还有30%以上的人服用阿斯匹林不能预防心脏病。可是即便有30%做不到,它照样成为全世界公认的标准并被广泛采用。
两个案例业已证明:有些做法已被定为常规,其实仍有缺陷。
截至目前,我光做关节手术已超万例,可谓为数不少。但是,别说手术后病人的千差万异,仅肉眼所见的解剖形态,我就没有发现任何两个人完全相同。当下全球约70亿人,个体差异之大难以想象。
现有的诊疗规范,全是医生依据经验总结而得。说到底,规范只是共性的归纳,还有大量个性因素存在。医生诊诊疗时只能逐个去观察,获取证据,来证明患者属于共性类还是个性类。
有鉴于此,医生看病决不能模仿其他科学研究者的做法,通过逻辑推理治疗疾病,而务必收集翔实的疾病证据,再参考理论诊断。
病人的感受性
患者选择哪家医院就医,通常依据两点:医生技术水平的高低和医院服务优劣。
第一点颇有微妙,病人眼中的医疗技术高低,与医护人员的解读几乎天壤之别。假如医生给患者放手术录像,证明医术有多精湛,多数情况下等于白搭,他们根本看不懂;医生给患者从学理角度讲述药物的作用,同样无济于事,患者不理解药物的药理机制,更不清楚发病机制。
既然不懂医学知识,患者凭借什么判断医生的技术高低呢?就是看病时的身体和心理感受。“能否尽快解除痛苦”,被患者视为最直观的判断依据。看病前头疼,到医院治疗后马上不疼,于是觉得医生的技术很高。至于怎么治、治疗过程对错,他们看不懂。
另外,医生实施诊治时,会给患者带来额外的痛苦。相比而言,患者对于原发疾病的痛苦,一般早有准备。而因治疗产生的痛苦,如手术刀口损伤,他们往往始料不及。此时医生能及时地控制这种疼痛,患者便认为医生技术高。否则,判断相反。
事实证明,有效控制患者的治疗疼痛,作用尤其关键。
因为患者康复离院返家,患有相同疾病的亲友肯定会闻讯赶去询问情况,想做同样的治疗。如果这时康复的患者说:“千万别去,手术后痛死个人!”很可能准备治疗的人被吓得不敢去医院。
根据我的从医经历,几乎100%的病人对手术疼痛心存畏惧,70%以上的病人术前要问我“手术后痛不痛”。因畏惧手术中和手术后疼痛而拒绝住院治疗的病人数,起码占到需手术治疗病人总数的15%以上。拒绝治疗的他们,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病情不断加重。我的一个邻居就曾因此去世。
可惜,我们很多医护人员受病本位思想的深刻影响,常常忽略病人的这些感受。在治疗过程中,一门心思只给病人治病,认为治疗产生的痛苦,病人就该忍一忍。问题是,手术导致的刀割撕裂般疼痛,病人能忍得住吗?即使手术中病人已被注射麻醉药物没有感觉,那手术之后呢?
难道刚被切断的神经末梢能立即长好,不再遭受死亡破损细胞释放出来的化学介质的刺激?难道手术后24~48小时,伤口产生的反应性肿胀对神经末梢的压迫就能消失?毫不夸张地讲,这种疼痛有时能把人活活疼死。
由此看来,医护施治需讲究对症和对因,尽快消除病人原发疾病的疼痛。与此同时,还注意将治疗产生的继发痛苦降到最低。理由很简单,感受好坏是病人判断治疗效果和医生水平高低的直接依据。
除此之外,身体经过治疗后的恢复速度,也是病人衡量医生水平高低的标准。
病人选择医院就医,通常还对比各家医院的服务。在患者眼里,医院服务的良莠,首先看自己到了医院,院方对他的痛苦和遇到的难题,能否及时发现和解决;其次,是否获得尊重;第三,医护人员是否主动提供帮助;第四,医院的环境是否让他感到愉悦。
疾病的多变性
病情永远在不断地变化,要么好转,要么恶化。
由于治疗和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大部分病情趋于好转。但医疗误差和巨大的个体差异,可能导致小部分病情恶化。况且,致病因子本身在不断变化。如针对流感病毒,人类至今共研究出几十种疫苗,不过基本无效。根本原因在于疫苗问世后,又出现新的流感病毒,原有疫苗无法预防新生病毒。
一台电脑出现故障,关机几年后再次打开,基本还是原样。人非如此,病情随时都在变化。住院接受治疗期间,症状和体征也在不断改变。病人此时看上去有说有笑,血压、脉搏、心率均属正常,或许医生离开五分钟再回来,病人已经断气。
虽然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可以肯定,病情时刻都在变化,只是快慢不同。受医疗的经验局限,人类还很难准确预测病情的变化时间和速度。只能要求医务人员及时发现出现的变化。这就需要医务人员每年365天、每天24小时如履薄冰、连续不断地关注病人。
正因为医疗客观存在四种特性,使得实践中难免出现医疗误差,这也是我们现在为何不能治愈所有患者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医疗误差作为医疗内在的固有风险,以及医疗纠纷的主要根源,却很难依靠医疗技术自身解决。换句话说,靠医疗技术解决自身误差,效果极其有限。
那医疗误差究竟靠什么来解决?现有的最佳答案,莫过于“全面连续地关注病人”。此点恰恰属于人本位医疗的核心内涵。概言之,高度关注病人,是人本位医疗的灵魂;而人本位医疗,则是高度关注病人的表达形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