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网14年 从“战地守护神”到品牌大医生
“1986年我从第二军医大学毕业后,被派往越南战争前线,在一个距离越南阵地只有47米的战争据点里,我抢救过30多名战士,因此被战士们称为战地守护神,我想‘战地守护神’就是我的第一个品牌……”
4月21日,在第二届中国医生集团大会上,上海长征医院眼科主任魏锐利教授分享了14年来,坚持打造“患者加同行”双重品牌的经验。
明确品牌定位 收获精准患者
品牌是品质优良的象征,也是差异化的表现,无论是一个产品,还是作为一名医生,都要具备精准的定位,要有差异化,有不同于别人的特色。
以我的专科来说,上海眼科领域有几支老牌劲旅:第一人民医院的视网膜脱离手术、五官科医院的玻璃体手术,以及第九人民医院耳熟能详的整形手术等,都是享誉全国的特色品牌,是吸引患者的金字招牌。
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成为一名“突围者”,冲破其他医院的包围,打造自己的品牌,打造科室的特色,是我们必须要做出的选择。将眼眶病种作为个人和科室的“主攻方向”,也是我们深思熟虑后的结果。
眼眶疾病是眼科领域的难治病、少见病。眼眶附近解剖结构及毗邻关系复杂,诊断高度依赖于影像学资料。所以,眼眶病的诊治需要扎实的学科基础与多年经验积累。这使得不少医生望而生畏,知难而退。
因此从1989年开始,我个人及科室的定位就是打造眼眶肿瘤为专业特色,力争在眼眶病方面成为全国的知名科室。
在打造品牌的过程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是做好品质,这是体现医术水平的重要一方面;其次是获得同行认可;另外则是打破传统门诊的路径,让患者更加便于认识并找到我们,从而让小病种不再少见。
自从2002年我们注册科室网站后,多年来我借助过很多网络工具针对眼眶病、眼眶肿瘤的患者进行科普,包括专业的医学网站、医患的交流平台、微信、微博等,做这些工作的目的是让目标患者发现我们。目前我在网上发表了250多篇科普文章,很多文章都有上万的点击量。
经过14年的“触网”经营,我们收获了网络带来的成果。目前门诊质量大大提高,门诊中基本95%以上都是眼眶病患者,年门诊量达到30%的增长。在这过程中,我们获得患者的粘度与信任,提高了科室的社会美誉度。除此之外,我们还打造出了学术品牌,包括多项学术研究成果。
牵手基层医生 强化同行品牌
随着国家明确鼓励多点执业,以及互联网+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进,现在医生“活”了,可以做更多事情,如何提高社会美誉度,特别是行业的认可,建立自己的人脉圈,也需要我们思考。
在这过程中,杏树林的“病历夹”给我带来了帮助,因为眼眶病的发病率很低,我们收集每一份病历都很重要,我们科室整理眼眶病病历资料,坚持4年有余,甚至还积累了十几年的眼眶病人手术前后对照照片。利用“病历夹”这种移动工具,让采集、整理专业病例信息,愈加快捷、有效。
建立电子病历后,我们可以对每一位治疗过的病人进行无缝对接,复诊中可以直接把病人的资料调出来,科室内也可以基于电子病历进行会诊讨论。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电子病历,我可以很方便地把病历信息分享给其他人,请教、讨论和学习病例,在保护患者隐私的前提下,提升诊疗效果,指导年轻医生和基层医生。
目前我在“杏树林眼眶病云学院”开展线上教育工作,我们的云学院刚刚建立起几个月,就已经有2000多名眼科医生加入,截止到目前,听课的医生已达到1300多人。
基层医生鲜有外出学习的机会,但通过互联网,他们能直接和专家对话,学习到常见眼眶病的诊断和治疗,特别是结合实际的病例进行讨论,平时积累的问题能得到有效答复。即时性非常强,打破了地域和经济限制。
与此同时,云学院建立起的沟通桥梁也为我们以后双向转诊病人做好铺垫。基层医院聚集大量病源,基层医生和患者关系更近,通过云学院小圈子的交流,我们首先建立起信任关系,为今后的转诊打下基础。
医术支撑品牌 巩固互联网优势
我们常说“中医认人,西医认门”,打造品牌要重视专业水平的提升、做好医学专家,以高品质的医术支撑专业品牌。
另外,在建立技术门槛之后,还必须在一手抓医疗技术的同时,一手抓宣传,做好品牌管理,关注二次口碑的放大效应,巩固互联网优势,发展专业诊治特色,要让更多人都记住长征医院眼科的特色是眼眶病。
医生要学会借力互联网,首先不要依赖于它;其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借助互联网要选择合适的工具;另外要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打破患者认医生的途径,特别是对基层医生和年轻医生而言。
最后我想分享成为“品牌医生”的四大秘诀——第一、以病种为目标,甚至以症状为目标,这是品牌创建的“捷径”;第二任何成功的品牌都依托于优质的服务;第三,品牌的塑造离不开对品质不懈的追求;第四,在收获了一定品牌和成绩后,还要坚持不断创新。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