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终关怀属于近代医学领域中一门新兴的边缘性交叉学科,也称为姑息治疗、舒缓疗护。简单来说,就是对经医院判定已没有治疗价值、生存时间有限(一般生命成活期限在6个月内)的癌症晚期或慢性病终末期患者进行适当的医院或家庭式治疗及护理。其核心目的就是在患者人生走到最后一程时,让其得以无痛、无惧、无憾地度过生命最后的时光。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如何才能让人走得更有尊严?如何才能让人不再害怕死亡,无惧、无痛、无憾地走完人生之路?昨天,由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广东省家庭医生协会联合主办的“善终关怀中国行”大型公益活动走进东莞,为150多名护士进行了首期培训。
据广东省家庭医生协会副秘书长王健妹介绍,受经济效益、人力成本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全省开设善终关怀病房的医院尚不足一成,东莞则还是空白。他们希望通过系统的培训让护士能更好地为病人及家属实施善终关怀服务,使之“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善终关怀打破了以医生为主导的治疗模式,而是为病人提供包括身、心等全方位的照顾与支持。”王健妹说,善终关怀既不是治疗疾病或延长寿命,也不是加速患者死亡,体现的是社会人文关怀。
公立医院床位紧张
王健妹坦言,善终关怀在实践中遇到巨大的阻力:“一是中国传统观念中关于‘孝’的认识有误区,不少家属为了自己心安,坚持要求医院给患者上呼吸机、切开气管抢救,这往往只能给患者徒增痛苦,家属同时也要为此花费大量的金钱,最终却是人财两空;二是医疗机构害怕承担‘见死不救’的责任;三是国内医学院尚未建立善终关怀学科体系,从事善终关怀的医护人员严重不足。”
据王健妹介绍,目前善终关怀工作在全省开展得并不乐观,仅有不到一成的医院开设了善终关怀病房。究其原因,主要是善终关怀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慢,而且医院还要为此投入大量人力。
记者昨日采访了东莞多家公立医院,均被明确告知没有开设善终关怀病房。其中一位医院负责人解释说:“公立医院的病床位本身就很紧张,尤其是三级医院,常规的患者住院有时都不得不在走廊加床,所以更别说去给需要善终关怀的患者专门提供床位。此外,善终病人如果长时间住院,也会造成医院病床周转慢,导致其他患者住不进来,有限的医疗资源无法得到合理利用。”
网约医护上门服务
对于院方的苦衷,省家庭医生协会等单位也表示无可奈何,他们称只能从业务培训上入手,让更多的护士能充分理解善终关怀的价值和掌握善终关怀心理护理技能。王健妹表示,“善终关怀中国行”公益活动计划两年内在全国各地开设1000场培训班,培训15万名护士,主要是一线ICU护士、肿瘤科护士、老年病科护士和基层护士。昨天的东莞首期培训中,来自东莞各大医院的100多名护士参加了培训。
目前,广东省家庭医生协会正在积极推广“U护平台”,病人及家属均可通过这个APP软件请医生、护士上门做善终关怀服务。据了解,目前东莞已有好几百名护士加入其中,她们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来给病患提供服务。
案例
善终关怀介入
尊称患者“老师”
4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广东省家庭医生协会副秘书长王健妹的手机里依然保存着一条短信:“她生前在住院期间,得到你们的医护支持及人文关怀,深表感谢!在善终关怀方面也做了具体的有益尝试,使她十分安详地去世……”
王健妹每次翻看这条短信,都会觉得很温暖,她告诉记者,发信息的是七旬老人卢伯,其老伴冯姨住院时被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建议她出院回家保守治疗。“冯姨还有生命体征,回家的话,她身上插着的导管怎么办?压疮伤口怎么处理?家属们对此都一筹莫展。卢伯向我们求助后,我们安排了一名资深的老年康复治疗师进入医院,给予冯姨善终关怀。”王健妹说。
王健妹说,冯姨曾是一名体育老师,由于以往运动量大,所以关节长期疼痛,“这个细节医院没有关注到,治疗师一方面让护士给冯姨做关节电疗,以减轻她的疼痛;另一方面让医护人员把之前‘冯奶奶’或‘冯阿姨’的称呼改为‘冯老师’。卢伯反馈说,冯姨的社会身份得到尊重后,感觉她平静了很多,再也没有那么焦虑。”
在冯姨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站,由专业的护理人员帮助她提高生命质量,让她安详、有尊严地离去,这就是俗称的善终关怀。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