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改设计制度角度看,政府对医疗行业的管理, 文本上一直是从严要求的。至于有法可依下一步的违法必究还是不究,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也许,相关管理部门会认为,市场、社会舆论的观点不全面,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但是,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让社会知道信息,消除信息不对称,与老百姓沟通,正是政府部门的职责。不能一边捂着数据不对社会公开,一边嘲笑学者与社会不了解情况。一线工作人员的实践经验、直观感觉很宝贵,但政策制定是一个科学的过程,需要坚实的数据和机理剖析。
医改的发展,要说有人能高瞻远瞩,做顶层设计,有意如何如何,未免高看了人的智慧。坦率地讲,的确会有人认识到趋势性的问题,但要在政策制定这种带有操作性的细节问题,尤其是政策门槛管理的体制上,刻意搞点政策红利,难免会有令人的夸大。
因为在看似医疗市场一片蓝海的境况中,其实海啸都藏在下面。医疗行业的乱象,不是说明医疗行业不能市场化,反而更说明,医疗行业市场化不够。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行政配置代替市场配置带来的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问题。不借助市场的力量,不用老百姓的口碑,而是以各种政府审批、评级代替,其结果往往是寻租,腐败,特权。关键节点在于如何用真正市场化的办法来化解当前医疗行业的问题。
大多数医疗投资者和医院管理者对医疗市场的认知均存在现实缺陷,获取渠道短缺,行业现状不明,已成为横亘在投资决策前的障碍与业务布局的显性门槛。医疗市场由增量转变为存量,依靠增加医院规模从而刺激增长的方式已经不灵了。但又鉴于资本趋利是本质,所以就造成了只要赚钱的医疗就行。
事实上,成功者富有的原因并不在于智商,最惨的就是完全不懂得资本的介入,因为资本带有权利,也有一个跨界要求的属性,就是挣快钱的心态,这种心态就会让更多的人对医疗品质关注度不够,医疗服务的精品就会减少。
通常营销类型的、中庸的面面俱到的医疗是最赚钱的医疗,这是市场的一个特性。
事实上,医疗服务行业的成功必须依靠创新的思维模式、合理的商业模式,包括对市场的理解力、技术能力、商业资本及其渠道资源优势等等,过于放大资本思维的局部力量都是在抱残守缺,无济于事。
其实医疗投资遇到两种资本的介入方式。一种是行家的资本介入,这个是很容易谈,对行业的了解。“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很容易在一起达成一致。投资医院需要专业性知识,但更加需要的是好性格、好脾气。
现在医疗圈里做得比较职业的医院决策管理者是拒绝跟非职业的人谈的,基本上有一个槛,不谈,不是钱多钱少,是因为它有额外的利益会对医疗带来破坏性的伤害。科技先进,不代表人性就先进。投资新医院的时候,最好先估量下自己的实力,实力代表资本,包括运营能力,市场竞争,人才储备等。
就医院而言,什么人能办医院? 怎样收费?如何服务?医院规模是多少?都有严格的规定和准入条件。作为投资人深入思考过医院怎么经营管理吗?现有运营方式究竟有多大的杠杆效应?比如医院投一块钱进去,最后能赚多少钱回来?或者用多长时间能把这一块钱赚回来?这些问题是许多民营医疗投资资本比较关心的。
我比较关心的、并且要说得一个问题是商业模式的主题,只要足够聪明、医疗服务基本功足够扎实,基本上都是能计算出来的。其实,所以这些都不是做医院成功的重点。重点是什么?我一向认为,重点是医院团队的执行、学习、调整以及凝聚人才的能力是否强大,不然医院即便想法再多不切实可行,医院运营的实际也没价值,零里面的100%还是零,基本上运营绩效还是维持在医院的最低目标。因为民营医院的能力圈天生就比公立医院要小,在远离经济学理论的现实社会中,任何一家医院市场运营的成功是因为他们做了一些别家医院做不到的事情。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