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的中学生陈某,长久站立或静坐后起身时,右侧身体强直痉挛,手呈鸡爪状,持续约30秒后缓解,头脑清醒但无法控制,常引来同学们的观看和嘲笑,这种状况每天都会出现五、六次。在当地医院就诊,医生诊断为癫痫但头颅MRI,脑电图等均正常。随后陈某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上海市东方医院(南院)功能神经科与神经外科,经诊断确认患上了发作性运动诱发肌张力障碍,给予针对性药物治疗,目前已顺利康复出院。
陈某所患的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发作性运动诱发肌张力障碍),也称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舞蹈样手足徐动症,是发作性运动障碍中最常见的类型,属于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临床上以突然随意运动诱发的短暂、多变的运动或姿势异常为特征,如短暂频繁发作的肌张力障碍、手足徐动、舞蹈样动作、投掷样动作等。
发作性运动诱发肌张力障碍多在青少年期发病,男生居多,主要在突然改变姿势、运动方向或力量负荷时发生,静止状态下突发的自主动作是本病最重要的诱发因素,如坐位突然站立时,久站后跑步,转身、举手等,也可由紧张、惊吓、焦虑、兴奋、过度换气等非特异性因素诱发。发作中无意识丧失,停止或慢动作可能终止发作。
发作性运动诱发肌张力障碍可为遗传性或散发性,有遗传家族史的病例约占60%,遗传方式大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有不完全外显,但也有隐性遗传的家系报道。家族性发作性运动诱发肌张力障碍中,单纯性发作性运动诱发肌张力障碍较少见,多伴有IC、BFIS、ICCA、偏头痛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发作性运动诱发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经典特征包括发作原因可以识别(运动诱发);发作持续时间较短(不超过1分钟);发作期间没有意识丧失或疼痛感觉;神经系统检查正常,排除其它器质性疾病;多为1~20岁间发病(有家族史的病例不受此限);抗癫痫药物治疗有效。
约70%的病人能够感觉发作前有“先兆”,如受累部位肢体发麻、发凉、紧箍感、沉重感等。发作时患者无意识障碍,主要表现为肢体的肌张力不全、舞蹈、手足徐动、投掷样动作等;多为单侧肢体发作,部分患者累及双侧,少数呈左右交替发作;30%的患者发作时可累及面部肌肉,出现言语表达障碍。发作持续数秒至数10秒,一般不超过5分钟。发作性运动诱发肌张力障碍发作频繁,许多患者每天发作近20次,尤其在青春期可高达30~100次,在20岁后可逐渐减少。
在频繁发作的患者中,发作间期存在“不应期”,即在前次发作后的约20分钟内,任何运动都不能再次诱发发作。此病还要与发作性非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发作性过度运动导致的运动障碍、阵发性共济失调等区别。发作性运动诱发肌张力障碍有自愈倾向,是一种良性疾病,预后良好。多数患者发作次数在20岁后逐渐减少,部分在30岁后甚至完全消失,对患者远期生存无影响。但对于未确诊和治疗的患者,频繁发作会明显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