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有哪些临床表现?如何进行家庭护理?
新世纪医疗2017年月度学术会议于1月20日在北京新世纪儿童医院如期举行。
随着新生儿存活率的提高,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逐渐成为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棘手问题之一,及时、正确的诊治对患儿生长发育和以后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本次会议主题为“新生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特邀北京儿童医院的刘红教授为大家进行学术讲座,由北京新世纪儿童医院的李云娟主任主持。在学术讲座过程中,刘红教授结合丰富的临床经验,围绕BPD的临床表现和诊断、家庭护理、预后以及预防等要点做了详细讲解。
(刘红教授为本次会议进行详细讲解)
(新生儿内科主任李云娟为本次会议进行主持)
刘红教授介绍说,早期应用机械通气或氧疗的早产儿,在原发病好转后,出现呼吸机依赖或停氧困难>10~14天,应考虑已发生BPD;有些小早产儿出生后无明显呼吸系统疾病或相应症状,而在数天或数周后逐渐出现呼吸困难、缺氧、血气异常等呼吸功能不全表现;病程数周至数月不等,大部分患儿可逐渐恢复,严重肺损伤者可死于进行加重的呼吸衰竭、肺高压或反复呼吸道感染等。
刘红教授指出,胸部X线是诊断BPD的重要依据,并且可判断病变程度,了解治疗效果和预后;肺部CT检查可提高诊断率,有些早期轻症病变普通胸片常无明显改变,但肺CT可清楚显示各种肺间质性病变。
2.BPD的家庭护理
刘红教授介绍说,当患儿SaO2可维持>94%、在进食和睡眠时无血氧饱和度降低现象、体重增长满意、呼吸状况稳定,可考虑撤氧,准备出院。出院前检查生命体征、体重、头围、血气分析、血红细胞压积、电解质、胸片、心电图、眼睛检查和听力筛查。刘红教授提醒BPD患儿父母必须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如有关设备使用、用药、合理营养等,掌握识别早期心肺衰竭和心肺复苏技术。出院后需要继续氧疗和用药的患儿,应周期监测SaO2和电解质;病情稳定后,可减停利尿剂、支气管扩张剂等;接种肺炎链球菌和流感杆菌疫苗;加强营养,体重增长是病情控制的敏感指标,应密切关注。
刘红教授讲到,近年来BPD预后已有明显改善,第一年死亡率约10%,主要死于呼吸衰竭、严重感染(主要是呼吸道病毒感染)、持续肺动脉高压及肺心病等。存活者1年内常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喘憋,再入院率较高;2~3年后肺功能逐渐恢复正常,生长发育也可逐步赶上正常儿童;但仍有部分患儿存在气道高反应。
谈到BPD的预防,刘红教授强调:要防止早产,如早产不可避免,推荐产前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生成和促肺结构发育;生后合理用氧,采用低峰压、低潮气量通气方式;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NCPAP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可减轻肺损伤;预防感染、限制输液量、关闭动脉导管、补充维生素A等,对预防BPD均有一定疗效。
(参与会议的医护人员认真听刘红教授讲解)
在本次学术讲座中,刘红教授通过大量病例为大家阐述了不同类型新生儿BPD的诊疗,呼吁大家要高度关注并及早识别新生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在学术互动环节,大家踊跃提问,和刘红教授沟通交流,参会的医生表示,这次学术讲座受益良多,对临床诊疗帮助很大。我们相信这次的学术专题讲座也一定会帮助到更多的家庭获益。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