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造假 缘何愈演愈烈

2017
04/28

+
分享
评论
廖新波
A-
A+
4月21日,德国施普林格出版集团旗下期刊《肿瘤生物学》,撤下107篇中国学者论文,这是该杂志继2015年撤下中国学者25篇文后,第二次大规模撤销论文。

4月21日,德国施普林格出版集团旗下期刊《肿瘤生物学》,撤下107篇中国学者论文,大部分作者来自高校附属医院,甚至是著名医院。这已是该杂志继2015年撤下中国学者25篇文后,第二次大规模撤销论文。

此事一出,舆论哗然,在诟病学术不端的同时,相关调查和交涉同时展开。调查发现,此次论文造假几乎均由所谓的“第三方机构”制造。这些机构未将论文进行同行评审或伪造同行评审,暗度陈仓,向该期刊推荐。对此,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认为,论文被撤,作者和第三方中介确实存在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自2015年撤稿事件后,出版集团并未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发生,存在审核把关不严等问题,理应承担责任。

事件还在进一步发酵,不管谁是谁非,此事再次给我们敲响了学术造假的警钟。这次撤稿的杂志只是冰山一角,若推而广之,放开来查,结果让人不敢想象。

其实,学术造假由来已久,表面上大家都深恶痛绝,但实际上却愈演愈烈。过去,我国曾出过药品造假事件,比如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亮菌甲素事件,便是药厂有意造假,结果医院买了假药,造成患者死亡。论文造假如同药品造假,危害同样不可小觑,只不过危害可能是潜藏的。因为其他同行可能会参照造假研究成果进行类似临床行为,甚至以此为基础开展新的研究。

归根结底,论文造假的始作俑者一定是作者本人,而他为什么要造假呢?在我国,很多临床医生迫于职称晋升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不得不“制造”论文。因为没有论文就没有职称,没有SCI论文(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期刊所刊登的论文)就没有高级职称,要维持高级职称必须不断“制造”高级论文。然而,要完成一篇论文不是件容易的事,也不是所有医生都能完成,尤其是一篇高质量的SCI论文,需要时间、精力和学识才可以完成。于是,学术造假应运而生,帮助造假的“第三方机构”应运而生,论文产销一条链、产销两旺的现象应运而生。

在我看来,今天中国的论文,并非昔日有学术价值的论文。今天中国的SCI论文,并非昔日引起人们敬仰的SCI论文。从尘封的杂志、无人检索的文章就知道,这些堆积如山的论文如同一堆废纸。

毛泽东说,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的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因此,是时候从根源上深刻反省了!如何配制清除弄虚作假顽疾的良药,成为当务之急。

论文造假纵有万恶,其根源在于职称。正如很多临床医生呐喊的:中国的职称,就是个折腾人的工具,是扼杀创造的工具,也是“逼良为娼”的工具。论文和职称挂钩的机制应下决心废除,至少也应彻底改革。同时,形成造假可耻、造假不能的制度环境也是治理的根本。

【此文已经发表在人民日报 生命时报】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愈演愈烈,学术,造假,SCI论文,职称,期刊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第九季擂台赛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健康界VIP专属优惠 加入
  • 健康界药学专业社群 加入
  • 医健企业伴飞计划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已认证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忽略 去看看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