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是由于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机体阴阳偏盛偏衰,脏腑经络机能失常的结果。
中药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祛邪去因,扶正固本,协调脏腑经络机能,从而纠正阴阳偏盛偏衰,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
药物之所以能够治病,发挥上述基本作用,是由于各种药物各自具有偏性,古人将其归纳为四气五味及归经,中药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使用的治疗和预防疾病的药物。意思是说只要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不仅是植物、动物,即使是使用化学药物,也属于广义的中药治疗。清代医家徐灵胎总结说:“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除了用上述“以偏纠偏”来解释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外,古人还对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进行了探究。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前人不可能对这些物质进行深入细致的认识,所以长期以来,仍以药物的偏性来解释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因此,中医治病的道理一言以蔽之就是以药物的偏性来纠正疾病的偏性。
随着现代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人员逐渐明确了中药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如大家所熟知的青蒿,具有清热滋阴、利胆退黄功效,古代开始即可治疗湿热型痢疾、泄泻。屠呦呦团队在该植物中提取出的青蒿素,被证明是治疗疟疾的有效成分。再如中药麻黄,具有解表、发汗、利水、平喘功效,一直以来是风寒感冒首选药味,现代也发现其中麻黄碱具有平喘作用,伪麻黄碱可利尿。我们常用的300余种中药中,所含的物质类别很多,如多糖、黄酮、醌类、皂苷、生物碱及金属离子等,虽然现代研究越来越深入,但仍有大量现代科学所无法解释的中药发挥治病作用的现象,因此不能简单说中药治病依靠的是某成分的某作用。
我国古代几千年已形成了系统的中医药学理论,为后人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医学经验,现代仍然在用这些经验成功地治病防病。因此中药的使用依然只能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任何其他理论都无法正确地将中药有效使用。因此中药治病主要依靠的是中医理论的指导。
作者:张艳菊 北京儿童医院药学部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