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区分两个概念,即抗菌药和抗生素。
抗菌药是指对细菌具有抑制和杀灭作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药物(磺胺类、喹诺酮类等)。
抗生素是指由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产生的、能抑制并杀灭其他微生物的物质。抗生素分为天然的和人工半合成的。天然的抗生素是由微生物合成,如:青霉素。人工半合成的抗生素是对天然抗生素进行结构改造后获得的半合成品。如氨苄西林、美洛西林钠、哌拉西林等。
抗生素是天然的或人工半合成的,而抗菌药包含了抗生素和人工合成的抗菌药。在实际中,人们可能会将抗生素等同于抗菌药。接下来,我就讲讲哪些药物是抗菌药。按照药物作用机制的不同,把抗菌药大致分成了: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糖肽类、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磺胺类、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磺胺类及甲氧苄啶、硝基呋喃类。
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它们的化学结构中均有β内酰胺环,作用机制都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合成。按化学结构又可分为:
青霉素类 包含青霉素、氟氯西林、氯唑西林、苯唑西林、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羧苄西林、替卡西林、美洛西林、哌拉西林、磺苄西林等。除青霉素外,其他都是半合成的抗生素。它们都有个共同点,即药名都含有“西林”两个字。
头孢菌素类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以头孢菌素的母核7-氨基头孢烷酸接上不同的侧链而制成的半合成抗生素。常见的品种有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替安、头孢曲松、头孢西丁、头孢米诺、头孢哌酮、头孢甲肟、头孢地嗪、头孢吡肟等。他们的药名里都很有“头孢”两个字。
头霉素类 常用的有头孢西丁、头孢米诺。
碳青霉烯类 常用的有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帕尼培南。
单环类 常用的有氨曲南。
氧头孢烯类 常用的有拉氧头孢、氟氧头孢。
细菌可能会产生β内酰胺酶从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耐药性,而克拉维酸、舒巴坦、他唑巴坦对β内酰胺酶有抑制作用,可增强抗生素的抗菌作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可与抗菌药制成复方制剂,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胞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
二、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
大环内酯类的作用机制是:大环内酯类能不可逆地结合到细菌核糖体50S亚基上,通过阻断转肽作用和mRNA位移,选择性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大环类脂类包括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林可霉素类与大环内酯类作用机制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它对革兰阴性菌没有作用,林可霉素类包括林可霉素、克林霉素。
三、糖肽类
糖肽类的作用机制是:阻断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合成,造成细胞壁缺损而杀灭细菌。它包括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等。
四、氨基糖苷类及多粘菌素类
氨基糖苷类的作用机制是:作用于细菌体内的核糖体,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并破坏细菌细胞膜的完整性。氨基糖苷类包括两大类:一类是链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西索米星、小诺霉素等天然氨基糖苷类;一类是阿米卡星、奈替米星等半合成氨基糖苷类。
多粘菌素类的作用机制是:作用于细菌细胞膜,使细胞内重要物质外漏而杀菌。临床使用的有多粘菌素B和多粘菌素E。
五、四环素类及氯霉素
四环素类的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增加细胞膜通透性。低浓度时为抑菌剂,高浓度时也有杀菌作用。它包括四环素、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
氯霉素作用于细菌70S核糖体的50S亚基,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氯霉素不仅可有效地对抗各种细菌,也能有效地抗立克次体等其他病原微生物。
六、喹诺酮类
喹诺酮类和磺胺类、甲氧苄啶、硝基呋喃类都是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物。
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抑制DNA回旋酶,阻碍细菌DNA合成,最终导致细菌死亡。它包括: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洛美沙星氟罗沙星、司帕沙星。
七、磺胺类及甲氧苄啶
磺胺类药物是叶酸合成抑制剂。临床常用的有磺胺嘧啶、磺胺甲噁唑、磺胺异噁唑、复方新诺明。甲氧苄啶是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常与磺胺类药物联用,很少单用。
八、硝基呋喃类
硝基呋喃类的作用机制:能干扰细菌糖代谢并损伤DNA。临床常用的是呋喃妥因。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