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今年4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在北京召开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推进会,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志愿服务条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弘扬共筑美好生活梦想的时代新风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着力强化社会的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为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作出新的贡献。
会上公布了2017年学雷锋志愿服务最美志愿者、最佳志愿服务组织、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和最美志愿服务社区“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陕西省共有9个典型上榜。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邓景元及其康复志愿者团队荣获“全国最美志愿者”称号。
5月12日星期六,一个普通的夏日清晨,空气中弥漫着花的芬芳。
38岁的王兆宗带着他7岁的女儿来到西安市雁塔区红专南路社区,准备给这里的居民教授太极拳;
家住三桥街道的林福平,今年已经62岁,每周六上午,她都要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赶到这里,为患者做推拿治疗;
因脑梗曾经半身不遂的袁红,此时正在社区的一间办公室改成的厨房里,为即将到来的志愿者们准备午餐……
这一天,正是今年刚被评为全国最美志愿者的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中心邓景元教授50岁的生日。
当天,邓景元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一大早,他出席了由该院精神科和康复科承办的中法精神运动康复培训班开班仪式,然后接待了陕西医道社的代表们。
上午10时许,他又马不停蹄来到红专南路社区,继续他7年如一日的周六免费义诊。
这天上午,数十名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志愿者们,从四面八方赶到这里,为社区以及周边的居民提供免费针灸、艾灸、理疗、推拿、康复治疗、运动训练等服务。这些志愿者中,王兆宗、林福平以及袁红等人都是邓景元教授曾经的患者。
7年来,在红专南路社区,从最初仅有邓景元、两名康复治疗师范春阳和毛菲、社区副主任王勇江4个人的小团队开始,到现在拥有了近200人的志愿者服务团队……爱在这里源源不断地向外传递,也得到更多人更大范围爱的回馈。
4个人的义诊
7年前,为使社区的残疾人能够“人人享有康复”,红专南路社区负责残疾人工作的王勇江一直在探寻能够帮助残疾人康复的模式。
2011年5月,红专南路社区和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签订了协议,约定每半年由后者来社区做一次大型义诊。正是在第一次义诊中,王勇江遇到了邓景元。
邓景元以中医针灸结合现代康复医学理论治疗急慢性脑血管病、脊髓损伤等为专长,他第一次来社区义诊那天,只有不到10位患者。邓景元用针灸、艾灸等传统中医手段为他们进行治疗。考虑到康复治疗的连续性,在与王勇江商议后,两人决定将原来约定每半年一次的免费义诊改成每周六一次。
“通过在社区做康复理疗,能够缓解医院其他科室的压力,腾出大量床位给更需要的人。”邓景元笑着说。
从那以后,邓景元每周六都带着两名康复治疗师前来社区,坚持为这些患者做治疗。王勇江则负责提供场地等各项事务。
大半年后,社区里发生了一些令人惊讶的事——
“咦,以前你坐轮椅的,现在怎么推着轮椅走了?”
“我现在能走了,不再需要坐轮椅了。”
“太神奇了!你在哪里治疗的?”
“就在社区里,有一位邓医生治的。”
就这样,妙手回春的邓景元和他的助手成了红专南路社区的“红人”,很多人慕名而来。
从2011年5月28日至今,邓景元等人每周六坚持社区义诊,风雨无阻,无怨无悔。据不完全统计,7年来,他们每年义诊都在48次以上。
2017年11月29日,已发展至近200人的志愿者团队,正式注册成立全国首家社区康复志愿服务中心——西安雁塔邓景元社区康复志愿服务中心,成员除交大一附院康复医学科的30多位医生、治疗师、护士以外,还有交大一附院其他科室和其他医院的医、治、护人员,以及社会上的爱心人士共约60余人,其余全部都是曾经受益于邓景元义诊的患者。
延伸爱的链条
“在这个社区生活真的很有福气,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大医院的康复治疗服务。”因患有类风湿病每周都来做艾灸理疗的居民刘爱霞说。
小小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因为有了邓景元志愿者团队,名气越来越大。甚至有人慕名从国外赶来,到社区就诊。
“我们团队的康复师们都非常年轻,平均20多岁,周末他们都没有时间去谈恋爱,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奉献给患者。”邓景元笑着说,“一周做一次义诊,我们不图名不图利,就是想让更多的人通过康复治疗提高生活质量。”
最早跟着邓景元义诊的毛菲,是陕西第一批康复治疗学的本科毕业生,7年来已经成长为一名精干的康复治疗师。“坚持义诊、服务他人,不但能提升自己的康复技能,而且让我感到快乐。”
2014年刚刚参加工作就跟着邓景元去社区义诊的权璐是一名“90后”,那时她还只是一名实习生。
“第一次去时,我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权璐回忆说。在社区义诊,权璐从跟随邓景元学习,到慢慢独立为患者诊断,并被患者认可,收获了一批自己的“粉丝团”,培养了超越医患关系的亲人一般的感情。
“4年前,我和同为康复科实习生的男朋友一起来社区义诊,与社区居民成了朋友。后来一些社区居民带着他们的孙子来参加我们的婚礼。”权璐深受感动,她说,“他们不仅见证了我们的成长,而且见证了我们的幸福。”
在志愿者团队里,夫妻俩一起来做志愿者的还有好几对。还有一对父子,每周六上午雷打不动地来帮助康复治疗师们手工搓制艾条……
一群人的感恩与回馈
“我们受益于邓医生这么多,能不能也成为志愿者,为大家做些什么?”这是康复患者问得最多的一句话。
对此,王勇江有他的理解:“我们这个团队所秉承的志愿精神,就是让志愿者通过付出获得更多的人生价值。总的来说,就是我们服务了一群人,感动了一群人,带动了一群人。”
王兆宗是一名建筑师,每周为社区居民教太极拳。“15年前,我处于人生的低谷,有些抑郁,兼有颈椎、精神衰弱方面的疾病。得知邓老师通过针灸让病人康复,便来找他看病。从此就成了朋友。”王兆宗说。
感动于邓景元多年如一日的无私奉献,王兆宗追随他成为志愿者,就连他7岁的女儿王翰之也加入进来,成为年龄最小的志愿者。
“我想让女儿在这里学习‘如何献爱心’这门人生大课。”王兆宗笑着说,“我妻子也强烈要求加入这个团队,下周末我们一家三口就会齐上阵。”
林福平曾是交大一附院普外科的护士助理,10年前被诊断为肺癌晚期,当时被医生断言仅有半年多的生命可以维持。
“10年间,通过邓教授的针灸治疗,手术后的腹泻后遗症没有再发作过。”林福平感慨,“只要精神不垮,病魔是打不垮我们的。”在为社区患者做推拿时,林福平常常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大家,将这种正能量传播出去。
红专南路社区的病人很多,志愿者们经常忙到下午一两点也吃不上饭。
“那时候志愿者们吃的是‘百家饭’,这家送点饺子,那家送点米饭。”王勇江回忆说,“考虑到这不是长久之计,街道办专门划拨了一些资金用于解决志愿者的吃饭问题。”
为志愿者们做饭的有5位,全部都是邓景元曾经的患者。性格开朗、爱说爱笑的袁红便是其中之一。12年前,她突然患了脑梗,引发半身瘫痪。“那时候我感觉天都塌了。”袁红说,“但经过邓教授的针灸治疗,3年后我不需要轮椅就能行动,看起来和健康人没有两样。”袁红开心地说,“我没有什么其他本事,在厨房里帮帮忙,给大家做点饭还是可以的。”
厨房里,还有一位年轻的小伙子正在切肉,问及他的姓名,他腼腆地摆摆手。原来,这是一位企业的员工,该企业老板受邓景元精神的感染,发动自己的员工,每周六都来社区做志愿服务。
在这个温暖的志愿者团队里,每个人都被邓景元志愿服务的精神所感动,自觉自愿地去延续这种精神,服务更多人。
爱如一盏灯,仅点亮了一根灯芯,却照亮了一方天地。当被点亮的爱的灯芯越来越多,被照亮和温暖的区域就会越来越广阔。
而这,正是邓景元志愿者团队追求和向往的目标——有爱的人生才有价值,用自己的努力,去温暖帮助更多的人。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